10 当代魏姓文化名人①
作者:魏义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882

古往今来,每个时代,每个行业,都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或某一行业的进步。这些文艺家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杰出的魏姓文艺家有(01-06):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原北京大学副校长、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作家魏金枝;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魏巍;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电影戏剧表演艺术家魏鹤龄;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魏明伦;原国防工办主任、中国文联副秘书长、作家魏伯。

01【魏建功】(1901――1980.2.18)语言文字学家。

笔名天行、文里(狸)、山鬼。江苏省海安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先后兼任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常委。

1919年魏建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靠江苏同乡会每季40元的经济补贴,半工半读维持学业。

在预科学习期间,他已有志于民间歌谣和方言的研究。1921年他进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边工作边学习。在钱立同、沈兼士、马裕藻、沈尹默等名家指导下,熟悉了文字、音韵、训诂等专业知识,也打下了厚实的底子。

魏建功在音韵学方面造诣很深,成就也最大。1935年发表的《古音系研究》这部研究音韵学史的专著是他的代表作。全书约三十万字,分别就古音系的分期,古音系的内容,研究古音系的材料、方法和条件,以及古音系研究的实际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魏建功多年来攻治音韵学和从事教学工作所积累的成果。它不但汇集了前人研究音韵学的经验,也为后人继续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除了音韵学上的价值之外,对研究方言学和文字训诂学也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在汉语语音的研究上同样占一席地位,博得国内外学者高度评价和赞赏。

这一期间,魏建功先后开设了声韵学概论、方言研究、等韵研究、民间文艺讲话、声韵学史、古音乐研究等8门课程。30年代北大中文系有“三大概要”时说法,就是指胡适的《中国文学史概要》、沈兼士的《文字学概要》、魏建功的《声韵学概要》。

在研究韵书系统方面,魏建功是继王国维后有成就的人之一。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中古韵书的论文。如根据《切韵》与六朝韵书点系来研究《切韵》性质的《陆法言切韵以前的几种韵书》,根据唐宋两系韵书的差异说明《广韵》与《切韵》关系的《唐宋两系韵书体制之演变》等,补充、发展了前人的学说。

魏建功不仅是极负盛名的古汉语音韵专家,也是积极推行国语运动。实行汉字改革和普及汉语知识的社会实践家。早在1919年魏建功就在国语大师钱玄同的感召下,倾心国语运动。

194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改名为“国语推行委员会”。魏建功由西南联大转到四川白沙,他在国立西南女子师范学院创办了“国语专修科”。这是国语推行委员会在全国设立的三个“国语专修科”之一。

1944年前后,国语推行委员会分别在西北地区和重庆地区设置了两个推行国语的据点,西北地区由黎锦熙负责,重庆地区由魏建功负责。

1945年抗战胜利后,魏建功被借调到台湾推行国语。1946年4月,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正式成立,魏建功担任主任委员。由于日本侵占台湾后强制推行奴化教育达半个世纪之久,台湾省的中年一代多数人虽尚能讲些母语,但因受奴化教育影响过深,讲日语、写日语,读日文书,用祖国语言交流已退到家庭的狭小范围;而青少年则大多已不能讲自己的母语了。台湾光复后,台胞们学习国语热情高涨。为了加快国语普及的推进速度,魏建功提出切实可行的在台湾推行国语的几条原则,如:实行台湾话复原,从方言比较学习国语;注重用国音读字,由台湾话读出音引渡到国音;研究台湾语与国语的词类对照;利用注音符号贯通中华文化等等。在他的提议下,广播电台开设了国语讲座。这段时间,他所撰写的《国语运动纲领》、《日本人传讹了我们音》、《学国语应注意的事情》等文章,非常直接、适时地指导着台湾的国语运动。

魏建功和他的同仁,这批由大陆过去的语言学家,在抗战胜利后到台湾,同心同德,艰苦奋战,硬是把日本人殖民统治50年强制推行的日文日语的影响从台湾语言中齐根铲除了,实现了中华民族语言的纯洁、规范、统一,为祖国统一大业立下了彪炳青史的功绩。

建国初期,魏建功被聘为文字改革协会常务理事。1952年他被聘为政务院文教委下设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12名委员之一,兼文字整理组副主任。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汉字简化方案》的制订工作中,因为自己的多年夙愿将要在新中国实现了。1954年魏建功被推为经文改研究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定组成的“七人小组”成员,具体主持《常用字简化表草案》第五稿的修订。可以说,魏建功为我国的语言教育、文字改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9年4月,他参照大家的意见,拟了编写字典计划,设想所编字典应具有的“十大特色”――1.就实际语言现象编定;2.以音统形;3.以义排词;4.以语分字;5.以用决义;6.广收活语言;7.由音求字;8.由义选词;9.适合大众;10.精选附录。使之成为适合广大民众需要的基本工具。1950年魏建功应邀到出版总署牵头组建新华辞书社,8月回日新华辞书社宣告成立,魏建功兼任社长,开始主持编纂《新华字典》。由叶圣陶直接指导,在全社同仁共同努力下;历时3年的苦战,《新华字典》终于在1953年10月面世。全书70万言,收字6840个。魏建功原设想的“十大特色”被进一步归纳为“以音统字、以字统义、以义统词”的总体例。这12字的总体例体现了魏建功“音为基础”的一贯主传,正是“革除以往重文轻语,不重视活语言”的新型字典的。“新”之所在。《新华字典》第一次印刷10万册,它的出版发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现已几度修订再版,成为人们学习文化必不可少的好帮手。

魏建功在“五四”运动以后,积极参加新文化、新思想运动,曾在鲁迅领导的《莽原》、《语丝》等刊物上,以天行的名字发表过不少杂文。解放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他的晚年,虽体弱多病,仍不忘语言教学与研究工作。1979年时他的肾功能已经严重损伤,却依然咬紧牙关坚持认真审定《辞源》的稿件,经常工作至深夜。1980年2月18日他终因病故去了。终年79岁。

魏建功从事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数十年,在各大学讲授过多种语言文字课程。他所教过的学生很多已成为知名的专家学者,正在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着不懈的努力。

02【魏金枝】(1900-1972.12.17),作家。

原名义云,嵊县人。1917至1922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就读时与柔石、冯雪峰等组织文学团体晨光社。参与组织"全国书报贩卖部"传播新思想,积极投身一师风潮,并从事工人运动,协助浙江印刷工人创办浙江第一份工人刊物《曲江工潮》,组织理发工人罢工。在校期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尾,写成短篇小说《七封书信的自传》,问世后得到读者厚爱。大革命时期,经**上海区委决定,被任命为上海总工会宣传部干事。大革命失败后仍教书、写小说,沉郁、沉寂、沉滞构成了他早期乡土小说的风格,而1929年的《奶妈》以独特视角反映女革命者的感情生活而享盛誉。1930年加入“左联,”助编《萌芽》。继续写短篇,并经两度改作完成了中篇力作《白旗手》。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收获》副主编,兼任上海师院中文系主任,著有《妈妈》、《时代的回声》等。并撰著儿童文学作品及评论、杂文集多种。

1972年12月17日卒于上海。

03【魏巍】(1920.1.16-2008.8.24)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河南郑州人。

童年及少年时期曾就读于“平民小学”及简易乡村师范,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并产生浓厚阅读兴趣。

1937年抗战爆发后,即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后转至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至晋察冀边区,在部队中做宣传工作,曾任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团政委等职。

建国后亦未脱离部队生活,建国后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中流》主编、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从1939年至1949年,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蛔蛔,你喊起他们吧》、《好夫妻歌》及《黎明的风景》、《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

建国后专事散文及小说的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祖国》、《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

1963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编写工作。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2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热情而又深远开阔的思想,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的战争生活,因而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

2008年8月24日卒于北京。

04【魏鹤龄】(1907.1.14-1979.10.2)电影戏剧表演艺术家。

生于天津。中学肄业。曾在天津做过码头搬运工和小贩。

1928年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并演出《悭吝人》等剧。后参加晦鸣剧社去北平演出。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时在上海市郊加入红十字救护队,因负伤留在上海。同年参加集美歌舞剧社、五月花剧社,主演《名优之死》,参与演出《苏州夜话》、《乱钟》、《战友》等话剧。后又在上海戏剧协社、春秋剧社、狮吼剧社和中国舞台协会任演员。

1934年入艺华影业公司,在影片《人之初》中扮演男主角,获好评。

1937年在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马路天使》中,以含蓄深沉的表演,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报贩形象。从影同时亦参加舞台剧演出,曾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欲魔》、《娜拉》等剧。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四队。后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主演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火的洗礼》等。1941年后在重庆参加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中电剧团,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塞上风云》、《民族万岁》、《上海屋檐下》、《群魔乱舞》等。

1946年至北平,任中电三厂演员,在《追》等六部影片中扮演角色。

1949年入昆仑影业公司,在影片《乌鸦与麻雀》中扮演诚恳朴实又胆小怕事的报馆校对孔有文,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

建国后在国泰、文华、大同等影片公司参与拍摄《人民的巨掌》、《彩凤双飞》等影片。

1952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是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参加拍摄《家》、《探亲记》,主演《鲁班的传说》等影片。

1956年在影片《祝福》中,成功地塑造了纯朴、忠厚、勤劳的贫苦农民贺老六的形象。一生共参加拍摄影片39部,演出话剧近40部,其表演含蓄、朴素、真实,擅于揭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05【魏明伦】(1941年-)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四川内江人。

童年失学,九岁唱戏。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四十余年未换单位。

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写作《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岁岁重阳》(合作)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戏曲文学戏本。

《易胆大》与《潘金莲》破例双双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秀才》再获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连中三元”,剧坛罕见。《巴》剧英译本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学报发表,后收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

1985年底《潘金莲》问世,引起社会各界大讨论。争议扩大到港台欧美,余波回荡十年不止。全国几十个剧种,二百余个剧团纷纷争演《潘》剧;并由香港影视剧艺社?**立复兴剧校移植上演。近年《潘》剧连续参加台湾第十四届国际艺术节,新加坡第四届国际华族文化节等等境外演出盛会。剧本由海内外几十家报刊转载;单行本出版多种,英译本在美国发行,又被选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大系》?《八十年代文学新思想丛书》?《中国现代派作品大系》。1992年,《夕照祁山》获第六届振兴川剧调演优秀剧本奖,名列第一。剧本由《中国作家》与香港《大成》杂志破例发表。

1993年,《中国公主杜兰朵》由北京京剧院带到意大利演出;1995年又由自贡市川剧团带到第四届中国戏剧节参赛,一举夺魁,囊括优秀剧本?优秀演出等十一项大奖。

90年代兼涉影视,曾应邀出任199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总撰稿;领衔创作《众人划桨开大船》等节目获得多项春兰杯奖。最近担任电影《变脸》的编剧,该影片获1995年度中国电影节华表奖(政府奖)最佳合拍片奖?金鸡奖最佳合拍片奖?珠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首都大学生电影节特别奖?东京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柏林电影节最佳儿童奖;96香港十大华语影片。

80年代末期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之说。代表作收入《中国杂文大观》?《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品集》?《新华文摘》?《笔会文粹――走过半个世纪》?《中国当代杂文精品文库》。结集《巴山鬼话》,在首届中国优秀文稿竞价会上拍卖成功,创杂文价格新纪录。又有专著《苦吟成戏》?《魏明伦文集A集》?《魏明伦剧作精品集》在大陆和台湾问世。

魏明伦由于多方面成就,1987年被新华社《半月谈》公布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1988年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

魏明伦是第七届?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国家特贡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四川省优秀专家。1983年与1995年四川省劳动模范。199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06【魏伯】原名王经川。河南郑州人。

??**党员。大学毕业。1936年曾在北京办《浪花社》,后在河南、山西从事统战工作,1939年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后历任宜川《西线文艺》编辑,陕西省米脂县县长,**牡丹江县委书记,辽阳市市长,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教育科长,柳州市委书记、市长,武钢生产经理,中南局计委副主任,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广东计委经委副主任,国防工办主任。中国文联副秘书长。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