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虎帐雄兵(二)
作者:晓烽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37

罗荣桓风风火火要闯关东;陈毅千头万绪只有一头最为急迫,那就是打仗。陈毅要带来千军万马,这不假。但眼下要打仗,陈毅却为打仗四处“借兵”无果。人民解放军有个威名赫赫的“万岁军”,这支部队早在山东时就名声在外了,这时部队正在集结在津浦路附近,更让陈毅心头一喜的是,黄克诚带的三师也赶到了,三师可是新四军的三师,接说是陈毅的老部下了。可是非常遗憾,在中央一再催促下,未能助上陈毅“一臂之力”。那么,陈老总为何用兵捉襟见肘呢?如果细算一下,山东部队加上新四军(不算五师)超过50万,是**军队名符其实的“半壁江山”。即使罗荣桓带走10万人马,陈毅手下也应有40万。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1945年10月初,“兵马未动”,司令先行,陈毅是风风火火从黄土坡赶来,实际上只是就是光杆司令。

说一句过去常说的一句话: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离开空间、离开时间,离开一定的条件,一切都没有意义。陈毅的新四军老部下,当时都在陇海路南,苏中粟裕部北上更是没影的事,40万人马就得减去一半。但眼下陈毅是山东军区司令员,还有20万呢?战略转变是会带来阵痛的,如果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就要正视历史,一些不和谐之处总会有的。南方人跑到山东吃大葱,啃煎饼,觉得委屈,发牢骚;山东方面有些人也会把新四军当作“外来户”。虽然说是新四军和山东军区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军区,但总有一方是作为主导。所以有人说,当时有个别将领也不那么听“招呼”。除去这些思想理念上的因素之外,更直接的原因是地处鲁中、渤海、胶东的八路军部队一时也鞭长莫及。因为这一仗明摆着是在山东南大门展开。

“八师是陈毅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这话流传很广,这是人们把八师当作陈毅的一柄“撒手锏”,从以后八师在山野的表现而言,确实如此。但以当时陈毅从一个战区首长到另一个战区赴任的心境来看,鲁南有这样一支精兵强将站在陈毅身后,主帅肯定非常宽慰,这样“出牌”才有底气。

陈毅能得心应手的使用这支部队,也是合情合理。合理上说,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无产阶级政党奋斗目标,这是前提,我不说了。合情上看,山东的八路军部队,鲁南军区和新四军打的交道最多。这是因为鲁南是华中通往延安的交通线,新四军的头面人物如**、陈毅等去中央,都要这里一个点一个点的往下传接,运河支队、“铁道游击队”都做过这样的工作。鲁南和淮北、苏北相邻,抗日战争有一个时期环境非常艰苦,鲁南军区的运河支队曾转隶淮北四师。这就像自己孩子养不了,让亲戚朋友给照看,条件好了再领回家。一支军队和一支军队也有交情。这是从“公”的方面说的;从私的方面,就算是我戏说了。我不知道师长王麓水与陈毅是否相识,但有一说法,王麓水也是上过井冈山的人,据说连**这样的人也不能免俗,对一个“山头”的人,总有一种特殊地亲切,要知道陈毅可是井冈山时期的风云人物。据副师长何以祥自己说,他过去没见过陈毅,但何是四川人,老乡见老乡,一声“要得”,不说泪汪汪,也是三分亲。话说多了,虽是戏说,但陈毅看重八师,关键时刻总是让八师出马上阵,这是事实。

按时下的说法,如果在职场上混事,你和上司的关系应是互动的。战争年代,革命队伍虽然没有这一说,但团结一致,尊重领导总是基本要求。陈毅要带十万弟兄“上梁山”,那是一步步到位的,他来山东只带“两袖清风”。说来也巧,陈毅山东赴任,为“新寨主”接风的就是八师,不然怎么叫“缘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