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引 路 石
作者:柯草根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418

甬道的出口是开在一个岩壁上的,出口大约有四五尺高,半米来宽的样子,在出口的上面,是斑驳剥落的岩石。几簇暗绿色的青苔错落蜿蜒的钻进岩壁上纵横的裂缝中。

在一道岩缝的旁边,距离出口左边有半尺高的距离上,有一个镌刻的图形,形状很像是一个倒“八”字,刻的很浅,有些地方甚至已经磨平了,猛然一看几乎会误以为是风化的裂缝。

我往前凑近了看,才发现磨平的痕迹是人为的,也就是说当时在刻这个图案的时候有人故意把刻刀往外稍歪了一下,减少图案内的凹深,在倒“八”字的下面,有三道浅浅的印痕,似乎当时锩刻这个图案的人不希望别人注意到这个标记,因此整个图案都刻凿的很浅显,不是特别留意的话几乎就看不到。

我对着这个图案看了一会儿,才发现图案实际上是被抽象化了。

这并不是象征着一个数字,而是代表着一个手势,整个图案是一个蜷曲的手指,上面呈倒“八”字形状是代表拇指和食指分开,下面三道浅浅的印痕代表的是蜷进去的三根指头。我看了一下两边,发现拇指指向的方向是右边被石块堵塞的通道,而食指指向我们要出去的通道。

在这里做这么个图案有什么用意,难道仅仅是为了指明方向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当初刻画这个图案的人为什么又要刻意的去掩饰它呢?

根据我以往的倒斗经验,其实我对这个图案已经在心里面已经有了一个定论,只不过这个想法对我来说,有点匪夷所思,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只有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才能肯定这个想法是否正确。

我重新钻进甬道里,顺着岩壁摸了一下其厚度,发觉没多远岩石矿质就没有了,接下来的大多是泥土,而且岩壁两端都有棱角,也就是说岩壁就像一座孤立的墙,整条甬道大多是泥土构建的,只有在快到出口的地方,才有半尺来厚的岩壁。

这样的山体构造如果放在平时,会让我觉得十分奇怪,因为一般附着在岩壁上的泥土都很坚实,但是这一路走来,我就觉得很多地方的泥土显得过于松散,而且中间都有岩壁隔开,每座岩壁都和眼前的一样,是孤立存在的。

所以我结合自己初期的判断,断定这样的构架不像是天然形成的,是有人利用岩壁本身的构造,(因为中间岩壁隔开的空间恰好是一个洞穴),往里面大量的填充泥土,构造成了一个天然的迷宫。

还有就是刚才我听到的水声确实有,根据方向判断应该在被石块堵塞的通道的一侧。

如果把以上几个线索连接起来的话,那我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就是在拇指指向的那端,有一个陵墓,而且这个陵墓不是一个普通的墓穴,是一个庞大的帝陵。

只不过我一开始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对于一个倒斗摸金的人来说,一生中能够发掘一个未知的帝王陵墓,几乎和做梦差不多。

我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帝陵,所依据的其实就是在这根手指坐标上,古时帝王陵中常会设置“引路石”,一般上面会写有从此点(指“引路石”)距离金刚墙的距离,金刚墙一般是陵墓内设置的第一道大门,挖开金刚墙,实际上就标示着打开了整个陵墓,如果通道是倾斜往下的,金刚墙会设置在通道下方,因此在引路石上面就会标明金刚墙埋设的具体深度。

“指路石”实际是建造陵墓的工匠在完工后暗自埋下的,用来安排以后帝王入土,以及伴随帝王的妃眷,或者是安葬后代帝王的标记。

中国的帝王登基以后一般喜欢干的两件事,就是上面建宫殿,下面建陵墓,往往是陵墓建造好后帝王还没有呜呼,于是工匠们只能把先把建造好的陵墓入口封上,但是帝皇陵墓大多建造的极其隐蔽,像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就是一个典型,所以为了能让帝王甭驾后还能找到地儿,工匠们自然要留下为了方便开启的“标记”,以至于能够下葬无误。

“引路石”其实就是工匠们自己设立的标记,这种设置只会在帝王之间出现,一般的高官显赫们顶多会在自己的墓穴旁边再开挖一块,用来埋葬自己的眷属。所以用不着“引路石”。

除了上述的一点儿,还有就是刚才我听到的揣急的水声和人工结合天然所形成的巨大迷宫,因为依水而建的古墓一般在古代多为显赫之人才有能力占据。上说:“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阳,乘生气也,藏风聚气,得水为上。”。

而且这么庞大的迷宫建筑,虽然依据了原有的自然条件,但是没有一定的实力也是很难完成的。

所以我觉得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我正想往堵塞的通道那边去看看,不料身边的白小燕看见我的举动,身子一侧,挡在我的面前,说道:“我们赶紧想办法出去吧,这条道我也是第一次来,如果呆的时间过长,或许会有什么变故。”

很明显,她的这一用意是不想让我去发掘那里的秘密,但是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从她的举动上来看,她似乎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个标记,这和我最初猜测她已经不止一次来过这里好象有些悖逆。

白小燕从我身边走过,依然快步疾奔,眼前的这条道路比起刚才来又崎岖了许多,而且时不时有怪石林立。

不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已经脱离了原有的甬道,而且现在没准儿已经距离出口不远了,因为眼下的地况是典型的桂林山貌,而且沿途找不到人工的痕迹。

当我跟着白小燕转过一个拐角的时候,眼前的景象不禁又让我吃了一惊,在我面前赫然显立的居然是那座教堂。

没错,宽大的石窟,数不清的岔洞,当我再次仔细的搜寻了一下四周的时候,确定了这里就是我最初来时的那个石窟,类似于儿童模型的黑色小教堂依然挺立在石窟中央。

凄凉的风依然在岔洞里呼呼的刮着,可是这一切对于刚摆脱困境的我来说,却有着无比的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