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天堂魔灵 (第一节)
作者:浮生倦客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062

死神星区原名天堂星团,是三十几个星系的总称,银河战争爆发前,这里曾经是人类的天堂,其中有一颗行星,其大小环境与地球极为相似,是人类迄今为止在银河系所发现的与地球最为相似的一颗星球,即使是不经过任何基因改造的人类,也可以在星球上毫无困难的生活,在被人类发现时,这里就已经有了比较高级的生态系统,只是尚未出现高级智慧生物,所以,当人类著名探险家摩森发现这个星球时,曾经认为这是宇宙中最奇异的现象之一,并把这个星球看作是神赐予人类的礼物,感慨的为这个星球取名为,天堂星。

天堂星团是一个疏散星团,整个星团共有五十七颗恒星,一百六十三颗行星,其中在经过改造后可以作为殖民星的有三十一颗,矿业行星八十四颗。自从天堂星系被发现之后,人类社会曾经兴起过几次向这里移民的高潮,到银河战争开始之前,这里已经成了一个极为繁华的星区,共拥有二十多亿公民和工人,这里丰富的矿业资源也为联邦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

银河战争爆发之前,因为这里濒临战区,联邦把这一带的星区划为战略储备区,整个星区的近二十亿公民基本疏散到了其他星区,星区成了人类联军的前沿补给基地。在银河战争期间,这里也曾经成为战场,受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其中有两颗殖民星和九颗矿业行星被彻底毁灭,其他的行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到战争结束之时,只剩下不到两亿人口,这些人基本都是军方人员或者是服务与发达的军事工业。

天堂星团自被人类发现之后,就一直归属与发现并取得开发权的宇宙集团总裁,太阳联邦仅次于伯顿的第二富豪,辛吉斯,自从星团经过勘测后,辛吉斯就逐渐把这里建成了他的大本营,为他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并树立雄厚的军事实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漫长的银河战争中,辛吉斯凭借着天堂星团的特殊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条件,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太阳联邦被伯顿颠覆之后,辛吉斯立即利用自己的军事实力,第一个宣布独立,成立辛吉斯帝国,并自封为宇宙大帝,随即开始吞并附近不向他表示归附的星系,揭开了兼并战争的序幕。

不幸的是,实力雄厚的银河帝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立刻就对辛吉斯帝国发动了猛攻,辛吉斯和伯顿原本就是死对头,双方积怨甚深,加上天堂星团与伯顿的控制范围相邻,所以伯顿在内部形式稳定之后,第一个攻击目标就找上了辛吉斯。

辛吉斯虽然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但比起在太阳联邦军政两界都能呼风唤雨的伯顿,在实力上还差得多,加上辛吉斯心胸狭窄,缺乏容人之量,虽然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可却缺乏优秀将领。在帝国两大名将岗列和吡湿摩的夹击之下节节败退,很快就不得不退守天堂星团,在被逼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辛吉斯制订了一个绝不次于帝国计划的恶毒计划。

不久,就在帝国发动最后攻势之后,才发现辛吉斯已经在不久之前率领残余舰队逃入了复杂的银晕,伯顿本以为辛吉斯会困兽犹斗,原本还打算经过苦战才能征服的天堂星团就这样落入了银河帝国手中。这个结果让伯顿大喜过望,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伯顿除了在这里屯集重兵之外,还从帝国内部调集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加上被辛吉斯抛弃的公民,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天堂星团发达的军事工业,充分利用这里丰富的矿产资源,以便对附近的几个星区进行侵略。

就在银河帝国已经基本恢复了天堂星团的工业之后,整个星团的所有殖民星和矿业行星几乎在同一个时间内,遭到了预先隐藏在星球上的基因武器攻击,三亿多人在几个小时内相继死亡,在有些行星上,甚至没有一个人能逃出去。

伯顿原来也觉得辛吉斯只破坏军事设施,却没有破坏天堂星团完善的工业设施有些不合情理,虽然一直在进行调查,但却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尽管如此,伯顿还是把驻扎在这里的舰队基本部署在太空中,在发现星球上出现基因武器后,舰队立刻撤出了天堂星团,没想到在星际空间中也有大量基因武器在扩散,撤离星团的舰队又把基因病毒带到了其他几个星球,结果又造成了五千多万人的死亡,大部分是帝国的战士和军事人员,其中就包括伯顿的得力大将,天堂星团新任总督,帝国名将吡湿摩。

这次打击对当时正是不可一世的银河帝国造成了重创,损失了将近六分之一的兵力和战舰,也让银河帝国原本有充足把握的统一银河计划遇到了重大挫折,在兵力部署和分配上出现了比较大的困难,不得不把原来战略中的多点进攻变成局部防御,重点进攻。

兵力不足的银河帝国改变战略部署给了其他国家一个喘息的良机,各大势力都利用这次机会抓紧时间扩张或者备战,终于有几十个国家站稳了脚跟,有不少还国家坚持到了最后,如果不是这次变故,恐怕只有金阳的银河联邦才能坚持下来,但也绝对不可能有今日的盛况。

辛吉斯在逃离天堂星团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而这一星区的病毒则一直处于扩展之中,由于施放的病毒种类较多,不久之后就又出现了上千个病毒变种,而且病毒的适应能力极强,一经沾染就会在短时间内死亡。自从病毒开始在太空中扩散以来,帝国曾经在这里进行过多次采样研究,却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