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龙游太原(下)
作者:乱弹琴的风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220

从长安到晋阳一路上的行人今天可谓见鬼了,走着走着就感到一阵狂风卷过,将自己吹得七荤八素,不辨东南西北,只留下一条诡异的蓝色光带,隐隐约约还能听到女子的笑声,本来动听的笑声此刻却显得恐怖非常,定然是什么女鬼了,于是长安到晋阳一路有女鬼出没的传说就这样流传开来了……

六百多公里的路程,对于古人,是不可想象的,怕是要一天劳顿才能走完,而神骑落蓝竟然在一盏茶的时间内就行完了,不过距我估计,这和它本来的速度相比已是连蜗牛爬都不如了,这当然是我限制后的结果,你说一秒钟内就到了六百公里外,还不把张婕纾给吓死?不过就是这样,也把张婕纾吓得惊叫连连,让我和冷情的耳膜经受了一番折磨……

落蓝的速度渐渐减慢,我知道这是停止前的缓冲减速以减缓惯性的冲力,果不其然,不到一会儿,落蓝就停在了一座不大不小的城门前,只见城门上高挂匾额,上书:晋阳。

太原市是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史称晋阳,简称并,是山西省省会。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称为晋阳邑,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秦代,太原郡为全国36郡之一,西汉又称并州,为全国13州之一,也是太原又称并州的渊源。南北朝以前的前赵、后燕、前燕、前秦及北齐,都以太原为国都。隋朝时,晋阳在全国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唐王朝发祥于晋阳,封晋阳为北都,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亦以太原为国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史载有“控山带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盛誉,郭沫若先生也有“远望太原气势雄”的诗句。到清代,太原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民国时期,太原即为省辖市。

太原位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黄河的重要支流汾河,横贯全市,流经境内约100公里。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梁屏障,座落在两山间的河谷平原上。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太原地处内陆,民风朴实、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如:战国名将廉颇,唐代宰相狄仁杰,文学家白行简和他的哥哥大诗人白居易,诗人王翰、王昌龄、王之涣,宋代名将呼延赞、杨延昭,书画家米芾,《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等均籍贯并州。

这又是一座历尽沧桑的老城哪!我已见过江都扬州、京都长安、东都洛阳,现在终于见到了北都太原!说实话,我对太原不是很了解,但是一看到那和长安、扬州、洛阳一般无二的城墙上的斑驳痕迹,我就明白了――它也有自己的故事,无尽的故事……

我跳下马,抱下张婕纾和冷情,然后迁起落蓝的缰绳,向晋阳城内走去。晋阳城内虽不比长安繁华,但胜在并不喧闹,民风淳朴,别有一种气氛。走在安静却并不死气的大街上,随处可见面带满足微笑的百姓,人人的步履都很轻盈,显示出愉快的心情,路边的乞丐也很少。看来这个李渊确是个有才之人,将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别有一番气象,可算是乱世中的一片乐土,怪不得能够在以后的天下争霸战中脱颖而出,建立中国悠悠五千年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李渊,唐代开国皇帝,字叔德,在位时间:618-626年。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柄,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政局动乱,难于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十一月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次年(618)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武德年间,统治集团内部充满了复杂的斗争。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太原起兵时的佐命元从,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宠信;刘文静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勋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渊借故杀了刘文静。秦王世民自认为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他的功业超过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无法继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储的地位的重大威胁。于是,双方展开了剧烈的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场政争中,李渊则经常站在建成一边。太子的心腹杨文斡受命召募壮士送长安,以供李建成发动政变时使用。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渊揭穿这件事,李渊盛怒之下产生了废李建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念头,但并未实现。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发了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渊立己为太子。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李渊在度过一段闲散失意生活后,死于太安宫。庙号高祖。葬于献陵。

大多数人都因李世民的耀眼光芒而忽略了李渊这个老爸的存在,甚至更有甚者,认为李渊不过是个酒囊饭袋。其实不然,在当时的年月,以李渊的性格没有造反的念头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一个中年人,顾虑毕竟很多,特别是他这种已经身居高位的人,宇文化及的下场正好证明了他开始明哲保身的决定的英明之处。而李世民黄口小儿,血气方刚,正是野心勃勃的时候,胆子自然大些,因而逼得李渊造反,结果功劳最后大部分都算在了他的头上。其实当时指挥唐军的统帅是李渊,不是李世民,李世民至多算个次子,能量不足以影响三军,所以唐军的胜利很大应是李渊的才能,当然,李世民的决定性作用不可否认。不如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唐军失败了,李世民会不会落得个害得自家家破人亡的不仁不义的下场呢?不要说不可能发生这种事,乱世之中,会发生什么,谁都无法保证。

我拉着冷情、张婕纾一直来到城西一座巨大的宅邸前站定,然后运功扬声道:“贫道虚妄特来拜会李太守!”……

http://www.2552.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