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智慧的由来
作者:INSECT虫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1502

“果然啊!”小东来到了运输车上的另一头,坐了下来,感叹的说道,“良平说的果然没错。”

“良平说过什么?”章鱼也不再去理会前方的战事如何的发展,来到了小东的边上坐下问道,“你是指。。。。。。”[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恩,是的。”小东点头说道,“当初我们都以为,他说的只是夸夸其谈,并没有什么依据,可照现在看来,他说的才是对的。”

“我当初也觉得没什么。”章鱼接话道,“也顶多只是听听,可现在一想,如果良平当初真用他的理论来实践一下,那可是谁都会被他玩弄在股掌之间。”

“没错,人的心计与计谋,果然就是这么来的。”小东无奈的苦笑道,“他算是看的透彻啊,其他的方面,他同样也是看的透彻。”

随后,章鱼与小东,都没有再说话,他们就这样默默的坐着,等待着前方战事的发展,只是他们彼此都想起了良平当初说的那些话。

良平当初所说的,是关于人的智慧是怎么来的。

在良平的说法中,人的智慧,分为两种,一种是统一智慧,这可以是单一的个体智慧或是群体智慧,而另一种,则是分流智慧。

前者,可以是知识与方法的容纳及表现,是基础的智慧,以及基础智慧的运用,而后者,其实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分流智慧,说白了,就是计谋与心计,算计来算计去的行为,也就是俗称的聪明的人的行为,或者是狡猾的人的行为。

统一智慧,是属于初级的智慧,按照良平的说法,得道者,往往都是在对这一智慧的执着与坚持之后,才最终得以成功的。

统一智慧,虽然朴实,但却贵在“专”之一字,往往那些平淡的生活者,就拥有这样的智慧,他们没有其他的追求,就对自己所关注喜欢的领域专注,一切繁杂的事物,或者诱惑的事物,都动摇不了他们生活的主线。

分流智慧,却是比较复杂的多了。

勤劳出智慧,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良平当然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他却不仅仅只是这么认为。

一般来说,勤劳出智慧,指的是人的方面,但良平觉得,动物同样也可以适用这一点,人类已经承认,动物具有灵性,其实这灵性中的其中一方面,指的就是智慧。

良平不仅认为动物适用这一点,而且他还认为,任何生物,同样都适用这一点,甚至是任何的物,都适用这一点。

良平首先对物的一个观点,就是物的本质,物的本质就是存在,而存在的本质,就是平衡,在这一点上,当初老浅他们听到之后,还是比较能理解的,但良平随后的话,却让老浅他们有点不认同了。

良平认为,任何物,它要想保持平衡,也就是要继续存在下去,那它就必须得掠夺,掠夺周围一切可掠夺的,掠夺那些可让它保持平衡的。

最后,良平的观点就是,物的本质,存在的本质,其实就是两样,一个是平衡,一个是为了保持平衡的掠夺。

良平认为,任何物,都有生命的特征,相对来说,物与物之间的最基本区别,就是生命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比方说一块石头,其实它是有生命的,只是由于特征不是十分的明显,从而人们才会觉得它是死物,是无生命特征的。

良平认为任何物都有生命这一观点,其基础的地方,就在平衡,物需要保持平衡,才能得以存在,保持平衡,其实就是一个生命特征的表现。

但往往有时候,想要最基本的保持平衡,并不是那么的容易,于是,就开始有了掠夺。

其实,最基本的保持平衡,相对来说,只是一个吸收而已,而且这也只是一个被动吸收,也就是说,在物正常的吸收状态下,周围影响到或者接触到它的一切,都能被它所吸收,而且它为了保持平衡,又不得不吸收,如果是周围没有联系的一切,则与此物的吸收毫无关系,从而与此物的存在,也就是平衡也没什么关系。

而掠夺,则是属于一个主动的吸收,有的物,为了保持平衡,它必须要吸收周围更多的,如此一来,它就开始不得不主动的去吸收了。

其实,在人的观点中,被动吸收与主动吸收的分类,就是一个死物与动植物的区分,当然,在良平的观点中,微生物之类的,也是属于动植物之类的,这都是有显明的生命特征的。

虽然说,基本的保持平衡,属于被动的吸收,但所有的物,都是为了保持平衡才吸收的,因此,良觉得,这被动的吸收,其实还是一个主动的吸收,从而良平就下了一个定论,世界上,哪怕是整个空间中,也就是他所在的空间中,甚是所有可能存在的空间中,任何的物,都是有生命的。

在智慧这一方面,良平的观点却是不按物种来分的,也就是,良平不是以人们所认知的活物或者死物,来划分有没有智慧,也不是以活物的种群不同,来划分智慧的高低,他而是以被动吸收与主动吸收来划分的。

良平既然已经认为所有的物,都是有生命的,那么他当然也认为,所有的物,都是有智慧的。

良平把一切的物,不以人们所定的界线来划分活物与死物,在他的眼中,其实根本就没有死物。

良平认为,任何的物,都有被动的吸收,而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才有主动的吸收,于是,良平以此为界线,把物划分为了拥有统一智慧与分流智慧的物。

被动吸收属于统一智慧,最基本的智慧,主动吸收,如按方法与方式来说,同样也属于统一智慧,但按照方案与规划来说,则是属于分流智慧了,由于任何的物都有被动吸收,因此,属于分流智慧的物,同样也有统一智慧,统一智慧就是最基本的基础。

被动吸收,就是既定的事实,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模式,而主动吸收,可以是只讲究方法与方式,也可以更进一步的讲究方案与规划。

良平的意思就是,任何的物,都是有生命的,在以这个为前提的条件下,来定智慧的含义,如此的理论想法,显然是当时的老浅他们,无法认同的。

心计与计谋,说白了,就是在掌握了一定的方式与方法之后,所进行的规划,或是制定的方案。

勤劳出智慧,那统一智慧,也就是基本的智慧,在这方面,老浅他们完全认同,而分流智慧,也就是那些心计与计谋最初是怎么形成的,按照良平的说法,当时的老浅他们一时也是接受不了。

良平认为,任何的物,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任何的物,都在掠夺,由此可以断定,任何的物,都是自私的。

掠夺可以是明面上的,也可以是暗地里的,一个“暗”字,就已经可以说明一切了,“暗”可以得到很多好处,简而言之,就是可以掠夺到更多,那么,最初的“暗”,是怎么形成的呢?

良平认为,任何的物,都可以达到分流智慧的境界,也就是说,任何的物,都可以达到有方案与规划的主动吸收状态。

虽然当时的良平,并不能举出死物的分流智慧的例子,但他却是举出了一些植物的分流智慧。

比方说猪笼草,就是分流智慧的结晶,猪笼草,其实就是一个陷阱;又比如说,植物的开花,花开了,其中一点,就是为了要吸引昆虫来采蜜,从而传播花粉;植物的根在地下的分布情况,就是为了要吸收更多的水分与养分,这同样也是分流智慧的结晶。

良平甚至还猜测,石头的坚硬,泥土的松软,水的液态等等,可能是这些被划为死物的物,它们的分流智慧的结晶。

至于动物的分流智慧,除了人,其他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比方说狼群的攻击,这都可以有计划的,还有狐狸的狡猾,以及其他一些动物的捕猎方式,包括其中一些动物的逃命方式,躲避或逃避天敌的方式,这些都属于动物的分流智慧的结晶。

至于人,那就更不用说了,分流智慧是举不胜举。

不过,良平在举人的智慧的时候,却是让老浅他们一时糊涂了一下。

在良平关于人的智慧的举例中,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模式”,良平认为,当分流智慧的结晶,成为一个模式的时候,这个结晶也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统一智慧。

打渔,织布,放牧,种地等等,这些其实最初都是属于分流智慧的,但由于到后来,成了一个大致的既定模式,因此,这些也就最终归为了统一智慧,这些,是属于真正因勤劳而出的智慧。

良平认为,真正的分流智慧,是在不断的或者是经常的变化着的,有可能还是在经常创新的。

计谋,就是分流智慧的真正结晶,计谋的运用,往往要看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不同,根据不同的情况,需要变化或是创新。

良平认为,计谋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达成目标,也不是为了执行计划,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计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欺骗,成功的欺骗。

计谋本身就是在算计来算计去,而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其实就是欺骗,那为何要欺骗呢?

计谋之所以要欺骗,良平觉得,这只是到了后来形成的一个大致的模式,但这模式并不是既定的,并不是近乎固定的,因此,这最终并不能算到统一智慧中去。

欺骗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隐瞒。

良平认为,最初的欺骗,是因为隐瞒而来的,而最初的隐瞒,却并没有恶意,只是到了后来,人们需要隐瞒的多了,习惯了欺骗,最终形成了一个不良后果,因此,才让人们觉得隐瞒与欺骗,有恶意在里面。

最初的隐瞒,其性质,其实同打渔、织布等等的统一智慧一样,只是一种需要罢了,是由于需要,从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行为。

人们需要交流,从而就产生了语言、行为、动作与文字等等文明的产物。

隐瞒最初的定义与行为,就是不说与不告知他人需要隐瞒的内容,虽然最初的时候,这样的行为,确实可以起到隐瞒的效果,但随着人们的认知渐渐的丰富起来,在觉察到一些情况之后,只是不说与不告知,已经不能达到隐瞒的效果了,于是,欺骗就产生了。

既然不说与不告知,已经没有多少效果,那么,显然,欺骗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欺骗从行为与动作上,慢慢的发展到了加上了语言的参与,渐渐的变得越来越复杂,也渐渐的变得越来越有组织,越来越有条理与步骤,最终,就形成了计谋。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