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海贸引发的思索
作者:何昊远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860

杨逸告病滞留杭州,有的人认为他是觉得委屈而赌气不回京。 不管如何,大宋的钱荒有望得到解决,杨逸功不可没,现在还要受到弹劾,换谁都有些想不开。

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畏罪退缩的表现,就像一只乌龟,遭到外在攻击后,本能地缩回自认为最安全的硬壳中。

弹劾他的人反而越来越多,杨逸太耀眼了,攻击这样的人才更有成就感,才更显得自己刚直不阿。

最终连给事中刘拯都加入了弹劾杨逸的行列。

大宋的给事中可不是明朝那样的七品小官。

神宗元丰改制后,给事中复为职事官,正四品,四人,分治门下省日常公务,审读内外出纳文书,驳正政令、授官之失当者,日录奏章以进,纠治其违失。下设上、下、封驳、谏官、记注脸,腮有虬须,身材魁梧,但却能给人一种内敛随和的感觉。

东京、杭州、兰州是韩碧儿重点经营的三个商业终转站。李南通年纪轻轻便能接何宏海的乎,坐到杭州大掌柜的位子上,杨逸倒对他多了几分兴趣。

“南通不必客气,坐吧,今天找你来,只是随便聊聊而已。”

“多谢大人,在大人面前岂有小人的位置?小人站着就是,大人有何吩咐尽管示下。”

“行了,坐吧,你站着,我得仰着头和你说话。”

李南通听他这般说,长揖一礼后这才落坐。杨逸天马行空地问了他些问题,李南通都能对答如流,杨逸不禁暗暗领首。

鹿儿岛、石见、佐渡岛这三个地方,堀河天皇已经割让给了他。当初签订那份合约时,用的是钓鱼岛岛主的名义,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杨逸就没打算将这份合约拿回大宋公示。

到目前为止,知道这份合约存在的,也只是王勇和陆振两个人。

为了加强对日本的控制,除了利用令子和鸠山由纪在平安京安插人手,杨逸觉得有必要开启石见和鹿儿岛的经营,多布几步棋,这样可以与平安京互相呼应。

“南通,我要你帮我办件事。”

李南通立即起身拱手道:“请大人吩咐。”

杨逸摆摆手,让他从新坐下,接着说道:“从今天开始,你利用家里的商贸渠道,招募那些生活无着的百姓,随船带往日本,日本那边我交待过何宏海他们,他们会加以妥善安置的。”

“这……大人,具体要招募多少?”

“没有上限,多多益善,不过为了不引起波澜,此事动作不宜过大,当缓缓而行,记住,此事切忌被地方官弈察觉。”

“大人,咱们家现在商铺遍布各地,招募生活无着的百姓,这应该不难,不过……”

“放心吧,杭州府和市舶司那边我都会打好招呼的,市舶司会放松对咱们家的商船的检查,但你们切记,别因此偷税漏税,咱们家不图那点钱。否则一但被市舶司的人发现,到时人家恐怕就不好说话了。”

“大人放心,此事以前夫人就曾吩咐过。

这一点小人可以保证,咱们家的商号绝没有逃税行为。”

杨逸笑笑,斟了杯酒递给他道:“那就好,至于内地怎么办,这就看你们的了!”

“是,大人,小人一定不负大人所托。”

吩咐完这事,俩人吃了几口小菜,杨逸这才接着问道:“南洋那边情形如何?”

杨逸态度随和,李南通也渐渐放开了,不再那么拘束,他含笑答道:“大人,去年咱们船都在跑日本,只顺道去了一趟高丽,南洋那边还没走过,不过,江南商会里面倒是有七八艘船去了。”

“哦,都去了些什么地方?”

“交趾、占城、真腊、麻逸、渤泥、三佛齐都去了,带去的主要是瓷器和丝绢等物,带回的有金银、胡椒、珊瑚、犀角、玳瑁、象牙、龙涎香、沉香等等,无论是带去的物品还是带回的物品,价钱通常都相差至少十倍以上……”

李南通侃侃而谈,杨逸倒是学到了不少新鲜知识,至少知道玳瑁是一种海龟壳了南洋产地的胡椒一钱银子能买十斤,回到大宋要卖二两半银子一斤。其间的利润以百倍计。

龙涎香、象牙这些更不用说,龙涎香是皇室和大富大贵之家才用得起的香料。

象牙用来制作官员上朝用的笏板,除此之外还可以制作印章、雕刻精美的摆件、坠件、香薰炉、球等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这些东西在大宋都是倍受青睐追捧的,而大宋的瓷器丝绸、绢布、漆器、首饰等等,销到这些地方同样是十倍、几十倍的价钱。

可以说,只要顺利,一个来回赚半船金银绝对不算夸张。

杨逸和李南通聊了许多不知不觉中一壶酒喝完又加了一壶杨逸从中意识到一个问题,从海外进口的商品大多是珍珠玛瑙、象牙龙涎弄这些奢侈品。

这对大宋而言,到底有没有利?

市场有需要,禁止奢侈品流入是不可能的,但随着海上贸易的日益繁荣,这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行。

对这个问题,杨逸了解的不是很多,但在后世对进口奢侈品征消费税,这几乎是各国通行的税法。

而大宋现在没有这项税法,因此引起了杨逸的思索他手指又开始轻敲着桌面,仔细思量着。

奢侈品不是普通的商品,普通百姓是消费不起的,只有那些高收入人群才能消费,对奢侈品征消费税,也就是对富人征税;

这应该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一种很好的手段,朝廷因此增加的收入,再以二次分配的形式,用于对低收入群体减税补助,从而缩小贫富差距,有啊于社会公平,尽可能防止两极分化。

对高收入者来说,他们不会因为增税后奢侈品价格高而不去购买,恰恰相反,让大多数人可望不可及的感觉,正满足了他们的“炫耀性消费”心理。

一件美丽的东西若价格不昂贵,便被会视为不美丽。这种心态在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

而高收入者购买得越多,朝廷的收入越大,也就有更多的能力来补助低收入群体,比如,对那些贫困户的孩子免费入学,或是给他们减税,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而且日前大宋的商业税收入太低,这也一直是杨逸思索的问题,他在户部查过一些档案。

太宗至道年间,商税400万缗,岁入2224万贯,商税占18%。

真宗景德年间,商税450万缗,岁入4721万匹贯,商税占约9。6%

真宗天禧末,商税804万缗,岁入15085万贯,商税占53%。

仁宗庆历初年,商税1975万贯岁入15359万匹贯石两商税占约12。8%

仁宗皇佑年间,商税786万缗。岁入1255万贯,商税占6。2%。

也就是说,大宋的商税从未超过财政总收入的20%。这对商贸如此发达的大宋来说,杨逸认为这种税收比例是非常不合理的。

商人非常有钱,但承担的税赋不重,农耕的百姓生活困难,大部分赋税却要由他们来承担。

以前杨逸就曾想过这个问题,但他担心增加商税会让大宋的工商业凝滞,因此一直没提出,而现在针对奢侈品征税,这应该是一项可行的办法。

李南通告退之后,杨逸一个人回到书房,写写划划,把自己脑海中比较模糊零乱的想法加以归类整理,逐步拟出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