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回:新国王誓死抵抗,老山贼重操本行(下)
作者:面不改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1115

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

第九十二回:新国王誓死抵抗,老山贼重操本行(下)

要说豪仲古杰尔最擅长的,那就是挖陷阱、设埋伏、搞偷袭、扰休息……诸如此类。当日是受不了汉军的刺激,送上门来挑战,故此在“独角牛”与“威猛牛”手中遭擒。假如他坚持老一套的话,自是不容易对付。

此番伊儿利军入侵,豪仲古杰尔跟他们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想到当年自己的部族屡次被伊儿利军围剿,弄到后来人丁凋零,要不是赵矜之恩,哪有今天?这次出兵帮忙保卫阿塞拜疆,一来是向炎汉报恩,二来也正好对伊儿利报仇!

于是,车臣军化整为零,分成无数股零散小部队,等到伊儿利军进入游击区,那便袭击他们的后勤、焚烧他们的粮草、夜袭他们的营帐、在他们行军时施放冷箭、在路上挖掘陷阱和埋设机关、毒害他们的牲口……极尽骚扰打击之能事,不一而足。

因此,伊儿利军行军速度缓慢,而且不断减员,亲自统兵的帖儿该亲王大为恼怒,组织部队就地清剿,结果又耽误了好些时间。不过,帖儿该跟随阿巴孩征战多年,军事经验亦不可小看,他知道各处山口狭窄,大军难以发挥作用,便将十四万人马分兵六路,各攻一道山口。

就在东线汉军取得第二次苍岭大战胜利之时,一支伊儿利军终于突破了阿塞拜疆军的阻挡和车臣军的纠缠,越过小高加索山脉的支脉塔雷什山,兵临阿塞拜疆重镇穆罕默德城。

南线汉军仅有三万人马,加上车臣军、阿塞拜疆军也不足对方一半,在平原地带根本不能与伊儿利军相抗。伊儿利军突出山口之后,前方已无险阻,一旦攻破穆罕默德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不在话下。

这样情况下,形势十分危急!泰屯率部撤退,进入穆罕默德城,隔河与伊儿利军对峙。这时乌达、李圭闻报大惊,知道在平原地区阻挡敌军是不可行的,于是当机立断,由乌达率军顶住伊儿利五路人马的压力,李圭率一小队人马星夜驰回巴库,组织本城与周围平原上的居民一同迁徙,进入山区避难。

作为后援的李庆熙、李宝昭所部,接到乌达发来的命令之后,赶赴穆罕默德城协助泰屯坚守,争取国民撤退的时间。

幸好赵矜在回师之前就与众将商量决定,一旦南面的小高加索山脉遭到突破,就将阿塞拜疆居民转移入山区,让阿塞拜疆军和车臣军继续与敌纠缠,汉军退守北面的大高加索山脉,一来防止伊儿利军长驱直入车臣与炎汉国土,二来牵制伊儿利军主力,使其不能为所欲为。总之,在敌强我弱、战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只能拖延时间,以求转机。

由于先前有这样的决策,包括巴库在内的阿塞拜疆各城居民早已做好坚壁清野准备,李圭赶来之后,便率领他们往西部高山地区转移。赵矜的妃子朝慕依拉公主与何磐之妾海拉奈公主、甘巴速之妻西里耶公主皆有才干,由于她们的努力,撤退秩序井然,人心稳定。

李庆熙、李宝昭赶到穆罕默德城郊,只见河流不宽,可以清楚望见伊儿利军正在对岸造船准备渡河,阿塞拜疆军则以火棉缠在箭头与标枪之上,准备迎击。

李宝昭便道:“郎君,快入城吧!”

李庆熙对于“郎君”的称呼不置可否,虽然这亲事已经是主公钦定,自己终究搁不下面子,跟她亲热不起来。不过李宝昭的确是明媚动人,要回避她却也不忍心,何况军务在身,当以国事为重。

赵矜和乌达为了成全两人,总把他们安排在一起,如今李庆熙虽然还不肯与李宝昭亲近,心已经软了许多。

于是李庆熙脸色保持严肃,思考了一下,说道:“不可。敌军有可疑之处。”

宝昭道:“有何可疑?”

庆熙道:“这河不宽不深,又值冬季水枯,敌军却摆下阵仗耽搁于此,恐非其真正目的。”

宝昭疑道:“那么,真正目的却是?”

庆熙指道:“上游!上游应有可涉水而过之处,又或已然冰封。”

宝昭望望河上飘着的浮冰,点头道:“郎君言之有理。”

两人便率本部折向上游而去,派军士去与泰屯打个招呼,请他继续防守此处,并分兵到西面百里之处扎营,如果伊儿利军果真从上游偷渡,可以来得及支援。

危急关头,莫过于此。前面是十几万敌军,一路突破之后其余各路都有可能分兵支援,同来攻取平原地带。后面是几十万百姓,正在向山区转移。一旦这里坚持不住,后果便不堪设想!只怕会有极大的血光之灾!

话分几头。且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内,宏伟的索非亚大教堂外,顿巴斯大公巴甫赫谛夫已经光着头、赤着脚,不吃不喝地在这里祈祷了三天两夜。

终于,拜占庭皇帝兼东正教大牧首米海尔八世抱着病体,蹒跚出来,令人扶起巴甫赫谛夫,宣布赦免他擅杀大臣、阻挠炎汉出兵参与圣战的罪过。

巴甫赫谛夫痛哭流涕,亲吻了大牧首的靴子之后,在随从搀扶下离去。表面上一副悔罪莫及的样子,内心却恨透了害自己这么狼狈的米海尔与赵矜。

无独有偶,两百年前正好有个亨利四世,被迫到天主教皇当时的驻地卡诺沙去表示忏悔,在雪地里光头赤脚站了三天三夜才获得赦免,史称“卡诺沙觐见”。后来,亨利四世受不了当时的屈辱,在时机成熟时报仇雪狠,反而驱除了教皇格利哥里六世。现在巴甫赫谛夫的狼狈与亨利相似,只是他能够报复吗?这是不敢想的,于是他只能灰溜溜地乘船返回国内去了。好歹大公之位还没有丢失,这是不幸中的大幸,巴甫赫谛夫的胆子并不是很大,对赵矜纵有许多不满,至少还不敢流露出来。

不过,就在巴甫赫谛夫启程回国之前,已听闻伊儿利出兵的消息;回到国中,又得知海都也发兵攻打炎汉。这下子,似乎情况有所不同了……

另一方面,东正教廷所发动的“圣战”,因为伊儿利国主阿巴孩病倒、摄政亲王帖儿该又把眼睛盯着炎汉的缘故,失去了强援。这导致拜占庭军团进军巴尔干受阻。意大利诸邦——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萨沃伊、米兰、费拉拉等国,以及教皇国,出动联军将拜占庭军阻挡在希腊东北部的色雷斯地区。两西西里王国则正在内乱,未曾参与巴尔干战争。

面对这样的局势,周围各强国很难置身其外。

埃及马摩克朝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兄弟国家皆遭伊儿利扫灭之后,已经进入了紧张备战状态,时至今日,原本驻扎在北非各地的王朝军队已往首都开罗集结、整编完毕。国王巴尔科年纪尚幼,代表着伊斯兰世界最强力量的马摩克军团仍由名将哈拉温担任统帅,军团将士中有不少人参加过前代英主贝把思所指挥的击退伊儿利军、反攻十字军诸次战役,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大而且士气旺盛。另外,由于冶炼之都——大马士革源源不断生产出各类优质武器和盔甲,马摩克军团的主力部队装备十分精良,伊儿利军不能相比,十字军更不用提。

神圣罗马帝国作为天主教世界举足轻重的强国,原本已使波兰公国臣服,又出兵攻打立陶宛公国,扩张势头强劲。国主鲁道夫一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位皇帝,此后六百多年间,这个家族一直绵延不断,先后出任过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奥地利、奥匈帝国等许多国家的君主,被现代人称之为“欧洲最古老的王室家族”。这样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地位,鲁道夫一世作为第一位坐上了皇帝宝座的家族成员,绝对是功不可没!赵矜所来到的这个世界,真是能人辈出的时代!有了赵矜所带来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这个世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鲁道夫还能那么神气吗?至少他现在已经不那么轻松了。受到了匈牙利军与奥地利军的夹攻,神圣罗马帝国的主力军——条顿骑士团只得一边坚守,一边从东方战场撤回军队。条顿骑士团副统帅阿道夫-拿骚伯爵放弃已夺取的立陶宛重镇默麦尔港,率领所部打道波兰回国。

知道奥地利、匈牙利正联手进攻神圣罗马帝国,北俄列国怎肯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很快,以立陶宛牵头,雅罗斯拉夫、莫斯科、布古斯加、图拉、梁赞等国先后参与,组成联军,追击条顿骑士团,开入波兰。

波兰国主波列斯拉夫五世大公心里叫苦不迭,但也没有办法。现在的波兰十分脆弱,原本经济与军事力就不怎么样,又先后被蒙古人、俄罗斯人、日耳曼人踩在脚下,饱受蹂躏,现在索性不反抗了,谁来就招待谁,对外一概“中立”。至于打架的双方都要从自己家里抢钱抢粮,就只好双眼全闭,当没看见了。

(待续九十三回)

版本:7.0、7.1

日期:2004-10-29、2005-04-30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OICQ群:4916828

本回读者回应:(于mm.yhiu.com“风雪山头”)

面不改色:“哈八儿秃”这类名字可不是顺便起的,都是史书中搬来的。

操纵者:海都太轻敌了,校草不快点这批守军会被海都军生吞了,不过只要支持到校草回师安汉这支部队全完了都值。校草说不定又要玩阴的,让海都以为安汉守备空虚,伏击歼灭他的军队。要是成功,再移师阿塞拜疆再阴一下伊儿利军(够累,让大家发扬一下红军的传统嘛),这一下十年内只怕无人再敢惹炎汉这马蜂窝,不过这样打别人的借口也少了很多。

面面俱青:“他手上那杆大刀沈沈滴血,眼睛也早已变得血红”一句中“沈沈”似乎是“沉沉”的笔误。

面慈心黑:“沉沉”古语写做“沈沈”,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閒窗春色深,重簾未捲影沈沈。古汉语字典对此有释。

面不改色:现代也还通用的。在本节中“沈沈”似乎更令人感觉到那种淋漓滴血的样子。

一招就死:蒙古人生于苍狼白鹿之间,战法和契丹一样是学自狼群的,而狼群的战法有一巨大特色——斜。冲锋时往往是斜着从敌人身边掠过,寻找破绽,如文中一样正面冲锋虽然也行,但不是第一选择。所以还是要交代一下,比如什么看到侧面都是沟啦,等等,这样比较好。

面有难色:这一仗打得实在痛快,不过我对些许战争中的一些补给因素有点疑问。按现在书中所述,炎汉是否有能力打铸出质地优良的装甲兵器?虽然炎汉拥有大量优良的工匠,但对其矿产的开发、挖掘、冶炼所提甚少而且就当时的历史局限而言,冶炼铁矿不是那么轻易的事,没有一定的时日和技术条件人力资源根本谈不上,再加上书中在前面提到,工匠中大量青壮在开国之初就因为要抵御外敌被应征入伍,直到现在也未复员。还有弓、弩的制作需要相当的工艺和材料,尤其是材料要求,炎汗地处西伯利牙以西,纬度较高,当地是否出产相关材料?

翔云:这对国王父子真讲义气!校草的这个老婆娶的好!干脆让校草找个险要所在搞个隘口大捷算了,提高点震慑力度,省得谁人都能欺负,总是被人赶的满地图跑……好象老毛的游击战哦!

面面俱青:文中的“马摩克军团”即是“马木留克军团”吧,不知是否?

面不改色:是的,翻译问题而已。史料译名多不相同,取哪个译名就看作者的考虑。例如后文第135回准备以这样的回名:“十字军兵分两路,马摩克内乱如期”。这样,如果不是“马摩克”而是“马木留克”,就不适合了。

面面俱青:现阶段的被动防守似乎大可不必:既然伊儿利十四万人马兵分六路,那么每路不过两、三万左右,炎汉军完全可以集中南线的全部兵力,逐次对付其中一路;至于阻击其他各路的任务则由车臣军、阿塞拜疆军负责。历史上不乏此类战例,如明、后金之间的萨尔浒之战即是如此:明军、朝鲜军近二十万兵分四路,后金军以约六万八旗军集中兵力逐路迎战,将其中三路击溃,取得了最终胜利。

面慈心黑:不可不可,后金骑兵居多,明军步战为主,所以能够以快打慢。汉军的机动力,怕是不如蒙古人吧。况且蒙古人战力颇强,远非杨镐麾下明军可比,虽击溃一路,其他几路必不能守,十数万大军蜂拥而至,吃亏的倒恐拍是汉军。

面面俱青:这倒未必,山地作战骑兵机动性大受影响,反而可能不及步兵。同时,车臣军、阿塞拜疆军皆为当地人,又占地利,每路皆以数千人阻击二、三万人,自可挡得若干时日。君不见当年希腊人以数百人于温泉关将数万波斯军前锋挡得一步也不能动,最后还是叛徒出卖才告失守。高加索之险自应远在温泉关之上,应当守得住。蒙古军在平地自然强大,进了山,地形恶劣不利骑兵奔驰,反而未必是炎汉久经战阵的精兵的对手。当年,苏联的铁甲雄师进了同是山地之国的阿富汗不一样惨淡收场。

面露欧哦:想在高加索逐个击破敌军我觉得是不可能的。即便骑兵在山区移动不便,但是这是指小范围内的不方便。而且,逐个击破至少要求自己一方的高机动,这是一般步兵做不到的。而且,要注意,在这里面,游击战发挥作用的前提在于敌人的兵力的一定程度的分散以及敌人的停滞位前提。而这又要求必须在一些险要的地方阻滞敌军,使敌人被迫停留。但是,在这里,游击战的效用应该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敌人的目的不是占领山区,而是通过山区。其次,敌军的补给应该较少,。敌人不需要占领每个村庄,只需消灭人口,所以兵力的分散在事实上是十分有限的。但是,如果在一开始不顾损失打击敌人的话,会使得对方的目的转移到消灭游击部队上面来,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分散敌人,使敌人进入深山,这时候,游击队才真正处于有利的地位。

面如冠玉:以弱胜强,除了各个击破或施以自然之力(火攻为其一),或打后勤战之外,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炎汉字亡国如否,就看战术和智谋发挥得如何。

海影:恐怕是要拖到阿巴孩醒来的吧!

轩辕无敌:说到文章结尾处的波兰,不禁让我想起了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的清政府。唉。

一招就死:差别很大,那个时候的波兰是真的无力,人口和武器产出都不够消耗的。龟缩政策所带来的实际上是修生养息,大约百年后波兰就有一场大规模的驱逐十字军战争,打的那个叫做昏天黑地。和清政府所谓的“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是两回事情。要知道,一个国家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不包括最低层的人群的,比如清政府中没有在仕的汉人,波兰的农奴等等。清实际上所包括的人群不超过两千万,去除用来控制其他三亿八千多万“资源”的部分,就是一个渺小的国家,被人家欺负是正常的。相反,波兰农奴的相对数量不多,组成波兰国的各级贵族哪里会容忍有人一直骑在头上拉矢?力量本来差不太多,十字军其实是自不量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