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回:破虏分兵恒河岸,靖难出师巴尔干(上)
作者:面不改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750

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

第106回:破虏分兵恒河岸,靖难出师巴尔干(上)

何安平出使完毕,回国暗地启奏赵矜道:“拜占庭皇帝寿数将尽,主公不可不预先筹划。”

赵矜虽然知道很多历史上的事情,却哪里记得住那么多人物的生卒年月!何况因为自己降临异域的缘故,牵动了很多国家、很多人命运改变。

这米海尔八世,按现实世界的历史,果然寿数将尽了,何安平懂得医学,看得出他病入膏肓。

赵矜叹道:“原来如此。那么,一旦米海尔皇帝去世,安德罗尼可斯即位,初时该当以安定国内为重,西征巴尔干之事恐怕就很不妙。但是现在出兵在即,我们能告诉他们说:‘你们皇帝快死了,我们不出兵了’吗?”

何安平道:“出兵之事不可不为之,不过主公可以预作准备,免得联军到时与敌对垒,忽得凶讯,将士震动,一败涂地。”

赵矜点点头。

于是,原来的出兵计划有所改动,本来打算由靖难将军别司丘耶尔赫夫、楼船将军孟士孝、横海将军孟士信等先行进军,然后再大举发兵,很有可能要御驾亲征好好打一仗,帮助婚姻之邦拜占庭提升实力,本国也捞足便宜。现在计划更改,赵矜派遣密使,星夜将别司丘耶尔赫夫从南顿府召来商谈。

别司丘耶尔赫夫本来就颇有才能,现在更研读东方兵书——自然不是曼西塔里科沙夫、屠涅格尔瑞索夫那样的糊涂读法,已经堪能指挥大军、独当一面。

赵矜将事情说了。别司丘耶尔赫夫沉思一番,建议道:“陛下,不如这样,微臣先率领一部分人马前去巴尔干,两位孟将军准备接应,一旦情况有变,我将力保全师而退。”

赵矜轻轻拍击一下案台,赞许道:“这样甚好。但是,最好也能够帮助安德罗尼可斯全师而退。拜占庭的实力还不够强,如果他们受到大打击,我怕我们会失去一个长远盟友。”

别司丘耶尔赫夫又沉吟半晌,应承道:“陛下,您放心吧!我尽力而为,一旦出现大司徒预料的情形,会保证本军安然撤退,以及尽量援救友军。万一不顺利,也会选择要地坚守,阻挡追兵,等待陛下派出的援军。”

不提出兵巴尔干之议,且说东征联军经过伊儿利辖下的波斯地区,经过一个月的陆续集结,在波斯湾到阿拉伯海的出口一带整顿兵马,趁着这个时节这一带已经相当暖和,迅速进军,直指印度河中游。

海都先前已探得联军准备来援印度的消息,整个冬天没怎么行动,又因德里朝大将郝如吉在南线坐镇,南印度各国畏惧郝如吉的威名,至今还没有发起攻击,故此德里朝内部目前还算比较安定。不过,只要海都不退兵,德里朝以及北印小邦们就仍处在亡国边缘。

得知联军攻来,海都手下众将纷纷请战,要去抵挡,海都只是冷笑。

众将问道:“大汗是不是已经有了主意?”

海都将眼神往众将身上一瞄,教训道:“现在才有主意,就太迟了!我早就计划好了,联军能把我怎么样?印度还是我的,而且还要趁机大挫伊儿利,将来顺次吞掉它!那就是合并以往四个汗国之力,加上印度,元朝已经不在我眼里了!”

说罢大笑,众将齐笑,笑声宏亮,远播连营之中。

联军一边,直进到印度河畔,不见南面的海都侵印军回师前来争战,也不见北面的海都本土军来援。所过地面空荡荡的,只见零零落落的枯骨和数月前焚烧过的房子、树木。

伊儿利军主将察罕帖木儿颇工心计,最初为默阔帖木儿亲信部下。默阔帖木儿死后与海都打游击,设计使突厥人服从他,一时建立了阿斯拉特汗国,参与进攻炎汉,无奈内部不齐心,被汉军杀败。其后投奔伊儿利汗国,得到阿巴孩厚待。但是阿巴孩也忌讳着他,不敢重用。直到帖克笛继位,这才对察罕帖木儿委以重任。察罕帖木儿虽然凶狡,亦知道感恩,从前默阔帖木儿待他好,他就为其效死;现在帖克笛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就想要打败海都,为伊儿利汗国消除心腹大患。

海都在耍什么花招?见此情形,察罕帖木儿请汉军主将乌达、阿塞拜疆国王泰屯、车臣国王豪仲古杰尔前来共同商量。

乌达与泰屯来了,豪仲古杰尔未到。察罕帖木儿将现下的疑难一说,问乌达和泰屯有什么高见?

泰屯能有什么高见?乌达性情豪迈,亦没有看透察罕帖木儿的真正用意。末了,差不多是由察罕帖木儿一个人得出了商议结果:伊儿利军在此,隔断海都南北联系;汉军、阿塞拜疆军、车臣军向东开拔,到德里朝去协助防御。

泰屯巴不得要去伊斯兰兄弟之邦,如鱼得水,于是一口答应。乌达虽然觉得东渡印度河要比留在这边冒险,但想联军之中不可斤斤计较,也就答应了。

乌达回营,与部下众将一说,众将有说宜去,有说不宜去。乌达只得问独隆翰道:“贤弟,你以为如何?”

独隆翰沉思良久,觉得自己对兵法的造诣还是不足,权衡不出利弊,不敢妄言,于是拱手道:“小将全凭主将安排。”

乌达点头。于是分兵两路,豪仲古杰尔率车臣军北上阿富汗,汉军与阿塞拜疆军东进印度。

不提路上跋涉,五月开交,汉军与阿塞拜疆军抵达恒河上游的德里城。上至肯克巴特苏丹,下至黎民百姓,君民无不欢欣,载歌载舞,以迎友邦援军。

大将郝如吉闻知,派遣人来,诉说南线兵力不足,在群敌围攻之下甚是吃力,部下军民士气低落,想借友邦雄师之威,帮忙御敌与弹压人心。

肯克巴特心里还记恨父王先前北伐之时,郝如吉持反对态度,不肯出兵同行。现在自己这边惊魂未定,也要依赖援军之威,于是推说援军远来辛苦,要好好招待,不宜又让他们调动,就这样打发回了郝如吉的使者。

乌达知道郝如吉是德里国内的实权军阀,性格倔强,有时甚至敢于违抗君令,便觉得这是个乱臣贼子。加之先前北印度联军讨伐海都,实在有益于缓解炎汉的危机,郝如吉却不赞成!因此乌达对他无有好感,就是肯克巴特同意,乌达自己也不愿意去郝如吉那边。

却还是独隆翰想得多,对乌达说道:“彼时郝如吉不愿出兵,却也是为本国着想,未可厚非。若不是他抵挡海都军,只怕此时德里已经不保。如今他在南方,群敌环伺,势不可支,若不援救,德里亦将面临南来之敌。不若如此,小将敢向主将借兵数千,前去帮手,也要看看郝如吉是如何之人。”

郝如吉是如何之人?正史中开辟了郝如吉朝——印度五千年历史上数一数二强大的王朝!这个时代能人辈出,天下英雄之中,赵矜算到了鲁道夫、爱德华等在位的国君,却没有算到郝如吉,也是历史知识还不到家!

赵矜都不知道,乌达与独隆翰当然更不知道,不过乌达觉得独隆翰所说也有道理,他的胸怀大,抛开恩怨,便让独隆翰领兵五千,前去支援郝如吉,自己与泰屯统兵三万,坚守德里。德里距离敌占区不远,海都军时刻有可能出现。

于是就在恒河岸边,乌达亲自出城送别独隆翰。独隆翰除了破虏将军的名号之外,乌达再临时授予他征南都督之号,以助声威。大军远行,君令已经难以传到,故此乌达得以斟酌便宜,授予位号。

说是都督,部下只有五千兵,不过独隆翰艺高胆大,并不畏怯。他的部下乃是由华夏人和北地人所组成的精兵,训练有素、勇猛顽强,德里朝的军队十不当一。

(待续本回下)

版本:7.0

日期:2005-01-15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OICQ群:491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