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回:丧国失家归何处,日暮途穷至汉廷(下)
作者:面不改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778

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

第119回:丧国失家归何处,日暮途穷至汉廷(下)

当日廉钧谢绝了皇帝特意要给他假期去接儿子的好意。第三天又是一个朝会日,正议事间,安汉城门守将急传宫门校尉:廉钧大人子孙来到。

校尉报上朝廷大殿,廉钧面色不改。赵矜笑道:“朕很想见见廉将军的将门虎子,众位爱卿随我来。”

这下就变成了皇帝要去看而不是老爸要去迎,这是大给廉钧面子而又体贴他的心情。但廉钧仍道:“犬子怎可劳动大驾!主公要看,唤犬子上殿便可。”话虽这样说,不过在跟随众臣转身的时候,廉钧绊了个趔趄,几乎摔倒。他虽然年近五十,身体向来壮健,精力充沛,并无老朽之相,象这样的小事故是绝无仅有的。

于是大臣前导,皇帝居中,侍从簇拥在后,众人出了朝廷大殿。远远望去,便见数骑驰至宫门,其中一人抱着一个小儿下了马,将小儿置于地上,就冲着里面叩起头来。小儿亦依样叩拜。

宫门叩头,这是表示对朝廷的礼敬。那人便是廉嵬,拜完又抱了小儿,快步趋走进来。他们直来到大臣们面前,又跪倒叩头。大臣们连忙相扶,廉钧左右的几人便向后退。

廉嵬见到廉钧,眼泪便夺眶而出。廉钧喝道:“我儿还不参见主公!”廉嵬一愣,首先没想到皇帝也出来了,其次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懂得礼仪的父亲会叫皇帝为“主公”而不是“陛下”、“皇上”。炎汉的礼节从简,这是他有所不知的。

听到喝斥,廉嵬慌忙抹了眼泪,拉小儿趋走到赵矜跟前,三跪九叩,连那小儿也十分懂事,跟着照做。

赵矜吩咐侍卫将廉嵬扶起,叹道:“你万里迢迢前来寻亲,一定吃了很多苦,有不少委屈!”

廉嵬闻言大哭起来,在皇帝与众臣的面前将家门不幸如实说出。原来,廉钧战败之后,元朝西疆镇将听闻残兵报告,说廉钧弃军而逃,便将廉家合族下狱,只待廉钧回国再问罪。到后来,知道廉钧投奔炎汉——炎汉是什么国家,元朝官员了解得不多,总之就是廉钧逃到别国去了。于是,按军法,合族当斩。幸好有一名狱官受过廉钧大恩,舍命放走廉嵬父子。于是,廉嵬带着小儿廉芸逃出甘州,就听说全家人都被斩决,连女人也都被绞死,一个也没放过。其后父子二人辗转乌思藏、西域,历尽苦难,这才来到炎汉,廉芸现年七岁。

老母、弟弟、妻妾、侄儿、媳妇……全都死了。廉钧仰天不语。满朝大臣皆为他们家的遭遇忿恨不已,就连平时跟廉钧关系不怎么好的文官都来劝慰,武将更是嚷作一团。

赵矜想要另赐廉嵬一座府邸安身,廉钧拜谢,但不肯接受,说是只有一个儿子,并不需要分家。不过,赵矜以廉钧到炎汉之后新娶的继妻有孕为由,还是赐了对街的一座大宅给廉嵬。赵矜又要给廉嵬官职,廉钧表示这个儿子“粗通经书,略识武艺”,应该按规矩应考而选用。赵矜当即令廉嵬演武,又考以策略,公正地拜为裨将军——这是目前没有功劳所能授予的极限。然后,赵矜又想让廉家祖孙三代团圆,准备让廉嵬担任比较清闲的“值殿将军”之职,廉钧却又禀告,说是国家用人之际,应该让廉嵬出外立功。在廉钧固执的请求下,赵矜只得答应让廉嵬出守边疆,隶属到李荼部下。廉钧又怕李荼会念旧日之恩处处关照廉嵬,请求将廉嵬改而隶属到鹿裔部下。最后,赵矜只好都答应了。

廉嵬万里迢迢带着小儿寻到炎汉来,马上就被任命为军官,出外跟随鹿裔大都督。这看起来相当不近人情,不过,群臣皆叹服廉钧正大无私,乃至一再推却皇恩。

就这样,凭着这件事情强化了廉钧万事为国考虑的形象,是否收留察罕帖木儿之事在朝廷上便不再争议。有司奉命报知都蓝,请她率部来京,皇帝会亲自到郊外迎接。

民间听说了廉钧祖孙之事,亦为之难过与感动。对于廉钧大人主张收留察罕帖木儿之事,抗议的声音就小了一些。

虽如此,毕竟察罕帖木儿欠下的血债太重,一路上都蓝进京,沿途便听见唾骂声不绝于耳。人民纷纷向公主进献饮食,但都向察罕帖木儿怒形于色,一杯水也从来没有人给他。

察罕帖木儿虽然难堪,但一直昂着头,毫无愧疚不安之色,对向着他指指点点的人民视若无睹。

沿路驿站的官吏早将这些情况向朝廷报告,赵矜听闻,心中踌躇:“这样不受欢迎的人,如果把他留在朝中,恐怕也难以发挥作用。而且,人民对他无礼,他如果记恨在心,将来搞不好真会造反……而且看他那副表现,搞不好就是象美国学者评说日本人的那样:‘有耻辱感而无罪恶感’,对往日的罪过不知反省。真那样的话,他以后怎么跟人相处?麻烦的事还在后头。”

带着这样的疑虑,赵矜将出城迎接都蓝。突厥族的妃子阿菲咏连日痛哭,非要皇帝严厉处置察罕帖木儿不可。苎玉香、维尤伊等众妃都跟着吹枕边风,鄙薄察罕帖木儿。唯有柳蕙娘向来和蔼、中立,几乎不说人坏话,但这次也不例外。此外,苎玉贞跟许妤立场相同,对察罕帖木儿大没好感。萧若璎却因为是游牧部族出身,对杀伐比较不介意,又跟都蓝一样有着颠沛流离的历程,看重的是察罕帖木儿忠心护主,因此也就比较能够宽容他。

这天赵矜穿戴齐整,带领朝廷文武大臣出发,虎贲猛士开路,羽林女军殿护,仪仗高举,旌旗飘拂……好大气派!但是还没出城,刚出外宫就被拦住了。

一群突厥族裨将、校尉们早已等候在宫门外,等到虎贲过去,御驾过来,这便一齐拜倒,伏地痛哭。他们中间好些人的父兄子侄,就是命丧在察罕帖木儿屠刀之下。

时间不容耽搁,赵矜好言劝慰几句,策马前行。那些人还在后面跪着,前面又是一大群民众,在广场上伏倒一片。赵矜无奈,只得令虎贲晓谕百姓,开出一条路来。百姓被驱赶而分开,但仍不肯散去,赵矜策马经过,他们就在两旁伏地低头,这股沉默的力量让赵矜压力更增。

好不容易通过广场,正要走上往南的大街,忽然前面又有一人拦在街道中间,大叫道:“我便是司徒府前投诗之人!将军大人容我一见陛下!”

带着虎贲开路的何磐,现在比较会尊重读书人,见那人自称是这几天官府访查不到的作诗者,这便止住人马,亲自将那人带到赵矜面前。

时间缘故,赵矜一次性问道:“先生贵姓大名?哪里人?做什么的?为什么要写诗投诉?”

那人拜道:“小民程昊,原籍川中,十几年前遭了兵祸,孤身一人,替回回商队做通译、记帐为生。头领相待小民甚厚,寄托腹心,小民便跟随头领逐利四海。不料海都作乱,袭杀默阔帖木儿,察罕帖木儿要为默阔帖木儿报仇,却被那海都击败,于是蹿身荒岛,四出劫掠。头领经商至此,竟为察罕帖木儿所杀!如今小民为少主人效命,听闻察罕帖木儿归汉,怎可不为老主人申冤!”

赵矜叹道:“你也是个忠心为主之人。察罕帖木儿虽然残暴,毕竟也是为了他的主人。时过境迁,何必衔怨记恨?”

程昊抬起头来,反问道:“察罕帖木儿有何好处,陛下欲待收留?”

赵矜冷不防被这样一问,信口答道:“国家用人之际。”

程昊慨然道:“不瞒陛下,小民亦学兵法,曾助宋军守城。城池得保,宋将欲为小民请功于朝廷,小民并不愿受爵禄、图名利,故此辞去。家破人亡之后,更看破尘世,只愿随遇而安,无牵无挂。如今却说不得,曾受人之恩,不可不报!若察罕帖木儿殒命此土,小民愿为陛下效命疆场,万死不辞!”

一个管帐的先生,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周围听到的人怎不惊奇!程昊昂首而立,竟然有自信要超过察罕帖木儿的价值!只要察罕帖木儿死在炎汉,他便愿意加入汉军!

赵矜并不相信一个偶然吟了一首诗的人会有什么大才,即使听说他曾经帮助宋军作战有功。现在时间又耽搁得差不多了,于是赵矜只和蔼说道:“我当然欢迎先生加入我们军队,发挥才干。这个事情……且稍后再谈。现在我得出城迎接都蓝公主,也就见见察罕帖木儿,再作决断。”

程昊默然闪到一边,看着皇帝的队伍从身边鱼贯经过。

(待续120回:公主屈身护好汉,国君踌躇听众臣)

版本:7.0、7.1

日期:2005-04-19、2006-01-06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OICQ群:4916828

本节读者回应:(于mm.yhiu.com“风雪山头”)

铁面人;原文“也就见见察罕帖木儿,过后再作决断”——前面有“也”了,后面“过后”就累赘了。可去掉后语。

面不改色:善!

小刀:乌思藏,即西藏,建议还是附注一下的好。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属宣政院。“乌思”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明代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清代称西藏东部为“康”(喀木),中部为“卫”,西部日喀则一带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藏。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面如冠玉:人才也有几种,中国会招用东条英机吗?英国会用希特勒吗?战争时,各为其主,杀敌不记仇。但是对于向人民下手的屠夫,却一直是千夫所指。中国和亚洲人民痛恨日本,便是为此。对于察罕帖木儿,就算是真的人才,也不可以留,最好的办法,是把他推到两军阵前,让他死在战场上。

面不识丁:时代不同,道义标准不一样。就象人类还没有进化,还属于禽兽的时代,那时有什么人道主义可讲呢?古代也根本没有什么不许屠杀平民的人道主义国际法,那时人命贱如草是不奇怪的。因此是不能把察罕帖木儿与纳粹、日本战犯相提并论的,前者所为是他所处的中世纪时代常有的事,后者所为才能说是文明时代的禽兽之举。

广陵散:任何政权都需要屠夫和暴力机关,这家伙刚好合适。

面南朝北:程昊如果有杰出的才能却甘心潜伏,可见没有大志,这样的人没有前进的动力;如果是早就等待这个机会,那表现得也太幼稚了一点。

广陵散:程昊的气量才能,不过耳耳!就算他才志过人,早不投晚不投,不臣之心昭然!还不如察罕呢!更何况,他还不够察罕马骨头的价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