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篇:面面教团同仁对于近几回的讨论实例
作者:面不改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429

特别篇:面面教团同仁对于近几回的讨论实例

(本篇主要议题有:攻城问题;公主失陷问题;造桥问题;正史上的董卓;武器问题;以及字词、标点、句段的修改等等。摘出来以感谢面面教团同仁的工作。对了,下文中的回目是前版连载时的原回目,不是7.0版的。)

随着面面教团阵营的壮大,《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的后勤工作越来越有保障。虽然这些工作,绝大多数读者未必能从正文发现痕迹,面面教团同仁的贡献却是功不可没。

现将44-47回的部分修改与剧情讨论摘录如下,让大家一睹教团同仁之功勋。

★★★★★

修改实例一:第四十五回的修改讨论。

面目全非(散人-摄行大司马-七袋):原文“于是倒有心想要鼓励一下”,“倒”字去掉似乎更顺口些。原文:“不妨再加些人在岸上拉纤,这样动力更足”——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有名哎!

面恶心善(刺客-四袋):拉纤?那不就成了靶子了吗?再说也没法掉头啊!不过,攻城器械怎么运呢?像攻城车那样的大家伙?

SaberThrust(宾客):想张国焘强渡嘉陵江时,就是现造的小船。

Idf(幕后黑手司令部-少將-聯合兵團第一師二旅旅長):用縴夫?伏爾加河那可是很寬的啊!而且,有機輪在驅動著總是比縴夫還快。不解ing…

文衍(幕后黑手司令部-退役元帅-忠魂-酒吧吧长):逆流,而且伏尔加河想必行船很不容易,所以纤夫才那么有名。脚踏轮机可不比机器轮机啊!各位可见长江平坦的下游一代有纤夫吗?没有,因为容易行船,就没有纤夫的必要。黄河、汾河等水急或滩险的地方就有,某些地方连现代的小轮机船都还要拉纤呢!现在还是存在纤夫这种工种啊!

IDF(幕后黑手司令部-少將-聯合兵團第一師二旅旅長):嘿…文大,主角是來自未來的耶!用未來的科技稍加改良雞輪的驅動力來源,想必是小菜一碟。MUHAHAHAHA

SaberThrust(宾客):据我记忆,君士坦丁堡的城防是完整的。“陆地行舟”只是实现了对它的包围,切断了君士坦丁堡的后援。它最后被攻陷是因为守军在长期围困下出了纰漏。

面不改色(大司祭-摄行大司空-八袋)

这样说也没错。事实上君士坦丁堡被攻克了两次,Saber兄说的是第一次,被十字军围攻的情形,是因拜占庭内乱而被陆上攻破。我说的是第二次,被土耳其军从金角湾登陆攻破。该处海滩无城墙,但海上有铁链等物封锁,详细情况则见下面的文章。因为篇幅限制,小说中只一笔带过,事实上君士坦丁堡有不止一重的城墙,即使金角湾被占也不意味防御体系立即崩溃(里面的防御确实是完整的),但是攻军占据金角湾以后,就有了一个立足点,守军一慌,想要夺回,没想到攻军又从陆上进军,顾此失彼,因此城池难保。石头城就不一样,城墙索性临江而筑,攻军根本无法登陆站稳脚跟。假设君士坦丁堡在海岸一边有城墙,那么此战就会改观。但是临海有城墙的话,和平年代则不利于商旅。因此西方的许多海港、河港城,临江临海一面只有要塞、水上锁链之类,并没有城墙。中国的城池呢,早在春秋就发明了“水门”,因此即使临江城市有城墙,船只还是能进来(运粮、商贸)。至于临海城市的防御,则在几千来年都不受重视,中国历史上的海战极少,海防方面的建设反而不如江防。话题扯远了,打住。

——————————————

君士坦丁堡围攻战

Constantinople,Siegeof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围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决战。15世纪初,日趋衰落的拜占庭帝国仅控制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若干城市,以及被土军切断联系的伯罗奔尼撒地区。君士坦丁堡实际上已是一座孤城。1453年初,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7万余步兵、2万多骑兵、320艘战舰,从海陆两面包围君士坦丁堡,企图彻底灭亡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整个城市呈三角形,北面是金角湾(亦称哈利奇湾),入口处有铁链封锁,南面是马尔马拉海,沿海筑有防御工事,南北两面易守难攻;西面是陆地,筑有两道城墙,城外是一条深100英尺的壕沟。城内守军仅9000人左右,海上有一支由20多艘大帆船组成的舰队。4月6日,土军从西面对君士坦丁堡发动强攻,用火炮、攻城锤和投石器破击城墙,同时填平壕沟,架设云梯,并在城墙下面挖掘坑道。君士坦丁堡军民在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莱奥洛古斯率领下顽强抵抗,粉碎土军的进攻。拜占庭帝国海军冲破土军对海峡的封锁。穆罕默德二世改变进攻策略,买通热那亚商人,假道热那亚人控制的加拉太地区,潜入金角湾内,以便水陆夹击。他动员数千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之间铺设长约1.5公里的涂油圆木滑道,利用夜暗将80艘轻便帆船拖上海岸,用人、畜和滑车拉过山头,再从斜坡上滑进金角湾,并在金角湾最窄处架设浮桥,在桥上配置火炮。5月29日,土军从海陆两面对君士坦丁堡发起总攻:海上土军在金角湾用火炮破坏防御工事和轰击防守船只,陆上穆罕默德二世指挥数万军队多处突入城堡。君士坦丁堡守军浴血奋战,挫败土军多次攻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城堡陷落,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延续了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国至此灭亡,君士坦丁堡改称伊斯坦布尔。此战是当时比较典型的一次要塞攻防战。

——————————

连叶谢伊这一战,其实难度可比君士坦丁堡大得多。君士坦丁堡被优势兵力围攻,还顶住了很久;连叶谢伊之战,双方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这样要想短时间攻破,简直是天方夜谭。要不是香芷在里面已经把坦普卢多夫杀了(大转折!且等着瞧,不要惊诧^^)害俄军群猪无首,即使有泥鳅船也未必攻得下城。

香芷计除坦普卢多夫这一节,本来是要给大家一个惊愕与惊喜的,现在忍不住先说了……不要老逼我暴露伏笔嘛!呜呜……本司祭从来就是急性子、藏不住话的!

最后,哪位师兄弟知道哪儿有“清明上河图”的链接吗?好象那图中就有临江城墙和水门。当然,因为是画,所以简略和抽象一些。谁知道的,弄来大伙瞧瞧!

面目全非(散人-摄行大司马-七袋):《清明上河图》偶有倒有,只是太大不好传,就拉个链接吧!

小面乱撞(散人-日坛护法-七袋):屠城吧。以前是为了收买人心,所以优待俘虏,现在遇到公主被俘,惨遭强奸,是该屠了,否则,主角该被人看成懦夫了。一个男人,一个国主,如果连自己的妹妹都保护不了,他还能被称为男人吗?一个男人,若连这点怒火都没有,那他也太令人失望了。没有霹雳手段,怎显菩萨心肠?

面目全非(散人-摄行大司马-七袋):反对屠城!此时不宜如此,至少也不能在赵矜面前做!

文衍(幕后黑手司令部-退役元帅-忠魂-酒吧吧长):国主就一定能保护自己家人吗?刘邦丢了老爹和老婆。自己逃跑得急时,儿女都要推下车。他好歹当时已有了半壁江山。赵矜这个国家这么弱,而且不是败仗丢的妹妹,情有可原之至。刘秀也打过败仗,单骑带妹妹突围,路遇姐姐带着她的三个女儿——亲姐姐啊!但是姐姐说:“去矣!无为两没”,于是和她的三个女儿都死在乱军中了。再来是刘备,正史中,好几次丢了夫人、子女。单是落在吕布手里就两次了。西汉、东汉、蜀汉的三个开国皇帝就是这样的。乱世中,国主保家人绝对不易。

面面俱到(大司行-九袋):关于浮桥。偶是桥梁工程师,所以知道古代的架桥技术。象这类临时桥梁有几种,悬索桥、舟桥等。但都要先渡河占领对岸,所以在没渡河的情况下就造桥,明显是装模做样的。当然现代的方法可以把几十米长的钢桥卷起来放到卡车上,跟着装甲部队走,用时在此岸展开直接架到对岸,几个小时,中型坦克就过去了。还有就是小船,60人啊,不小了,不可能人工抬到下游河边,只能在不远的森林里造好,再设计个简易滑道才行。

面不改色(大司祭-摄行大司空-八袋):不是正规的浮桥,是象后文的“草龙”那样的浮桥,下无根上无撑,用轻物品取得浮力。至于装模作样,确实啊,但只要俄军看不出来就行(他们想必不是桥梁工程师^^)。历史上有一幕“董卓巧计撤军”,在这里给大家讲讲故事吧。当时汉朝派遣五路兵马伐羌,出征不利,主将张温等四路兵马已经败退,董卓的一路殿后,陷入羌军三面包围,前面则有河流阻挡。这时他要是逃跑,就会被追杀得很惨。于是他假装要与羌军背水决战,让士兵结网捕鱼以充军粮。而就在鱼网的掩护之下造了浮桥,没被羌人察觉,造好之后就趁夜渡河而去,神不知鬼不觉,毫发无损地摆脱了追兵。此战让他大大升官,奠定了在朝廷中的地位。

面不改色(大司祭-摄行大司空-八袋):趁兴再给大家讲个董卓的故事。史实的董卓,不是《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样无能、贪婪。其实要是没有一点真本事,他能发达吗?董卓少年时很贫穷,一边读书、一边耕田养活母亲。他曾经到羌族地区游历,跟一伙羌族的豪雄(寨主、好汉)们结交。后来,豪雄们结伴来他家拜访,相见甚欢,董卓便把自己唯一的一头耕牛宰了,烤肉饮酒,招待朋友。豪雄们有感厚意,回去之后便商量决定,凑了上千头牛羊杂畜,赠送给董卓。董卓就是这样富裕起来的。其后他当将军,对不服朝廷的羌族部落用兵时,又多得跟他要好的羌族豪雄相助(羌族内部不团结,分成很多部族,经常自相残杀)。

★★★★★

修改实例二:面面俱到对44回上节修改意见。(教团修改习惯,先举原文,再换行以“》”号打头,提修改意见。一边修改也一边说闲话,我们教团的气氛可不是死板的。)

面面俱到(大司行-九袋)

原文:恨死我了!

》555,自己都舍不得碰,结果……果然可恨啊!

原文:倒是有一个叫做文衍的不受欢迎的……

》司令部该交纳广告费了!

原文:今天列这个阵势试图威慑与挑战,其实是己方硬着头皮

》改为:“今天列这个阵势,其实是己方硬着头皮,试图威慑与挑战”比较流畅。

原文:还不熟练排阵型

》添两字,改为:“还不能熟练排列阵型”。

原文一段:

大军于连叶谢伊东城门外列好,懂得一些俄语的兵卒齐声呐喊挑战,赵矜心情沉重地望着城楼。

众将明白主公的忧虑,也都怕俄军无动于衷。

俄人大公坦普卢多夫,果然是无动于衷,连宫殿都不出来。他已经好几天不干什么正事了。至于在干些什么……赵矜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改为:

大军于连叶谢伊东城门外列好,懂得一些俄语的兵卒齐声呐喊挑战,赵矜心情沉重地望着城楼。

俄人大公坦普卢多夫,果然是无动于衷,连宫殿都不出来。他已经好几天不干什么正事了。至于在干些什么……赵矜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众将明白主公的忧虑,但俄军老鼠不出洞,也是无可奈何。

原文:可是连叶谢伊不愧是十分坚固的城堡,城门采用了两重式的设计。城门守卫紧张地往下望,切瓦洛夫还未出城,他们已经如临大敌。

》改为:这边切瓦洛夫要出城迎战,后面城门守卫紧张地往下望,切瓦洛夫还未出城,他们已经如临大敌。(两重式的门留到后面再说,也算有些悬念。)

原文:许军士说得是。主公不宜涉险

》中间句号改逗号。

原文:对李家哥儿虽有好感,可不如对许家妹妹——毕竟“异性相吸”嘛!

》天啊,有这么比的吗?好象主角是同性恋似的。后面的一大段话也是逻辑混乱。改为:“这李家哥儿虽然不错,是个人才”,后面怎么改请不改斟酌。

★★★★★

修改实例三:第四十六回的讨论。

八面来风(知客-西陆分舵舵主-六袋):公主竟然就这样,无语中

easewater(宾客):意料之中,情理之中。兄弟,不要难过,杀光俄国鬼子,为公主出气。

面红心跳(卜者-四袋):的是妙物,8过赵衿的反应似乎平淡了些……

将邪(宾客):正当厮杀之际,冷静的判断是最重要的。有什么反应还是留到控制局势以后再说吧!

小面乱撞(散人-日坛护法-七袋):原文“把他就头蹬下了楼梯”,“就头”是否应该改为“顺脚”?

面不改色(大司祭-摄行大司空-八袋):嘻,“就头”也是有意思的,是我家乡话,所以不改。

面包饭团(行者-四袋):这个俄国鬼子肯不肯投降呢?

面面俱到(大司行-九袋):现在偶宣布,以后香芷公主为教团行者部门的形象代言人,强烈要求不改给偶们的偶像加戏!建议行者们在签名中加入:“香芷公主,我的最爱”的字样。

面不改色(大司祭-摄行大司空-八袋):戏份是有的,早就写在提纲中了。但我不能先透露啊!

面面俱到(大司行-九袋):原文:“姚蛮子一夫当先,所向披靡,硬是打上了阶梯、冲上了城墙”,为什么冲垮河滩防卫后还有城墙?冲了多远?什么方向?

面不改色(大司祭-摄行大司空-八袋):河滩没有城墙,但他们必须冲上南面城墙去接应大军登城啊。

面面俱到(大司行-九袋):原文:“哪里顾得上向渡河的汉军放箭!”——这就是失守最重要的原因了。

面面俱到(大司行-九袋):原文:“他的部队是这么大的城中唯一一支冷静下来迎敌的,甚至临时带动起一批有胆量的别部将士,来跟随别司丘耶尔赫夫撕杀。”——主谓不明。

面不改色(大司祭-摄行大司空-八袋):有理。因此将“别司丘耶尔赫夫”删去。

面面俱到(大司行-九袋):原文:“孰不知大凡世上男人,有几个不更喜欢左搂右抱的?如果没有感情因素,一个美女的吸引力哪里及得上一群美女!”——汗!!!

面不改色(大司祭-摄行大司空-八袋):果然!!!但是要是有爱情的话,就不一样了,一个真爱可以盖倒三千佳丽。

★★★★★

修改实例四:第四十七回的讨论。

面包饭团(行者-四袋):下节呢?

面目全非(散人-摄行大司马-七袋):莫催。教团明文禁止催稿。

面有来头(知客-三袋):幻剑那好象40章都没过~为什么不去更新?

面不改色(大司祭-摄行大司空-八袋):这是因为人力以及协调的问题。现在这样决定,如果没人转,我就自己传,保持幻剑、天鹰、读写、起点四站同步。各处论坛则由大家动手帮忙转了,我实在顾及不到的。

面有来头(知客-三袋):我想现代的东西是不是加一点进去?当然不是什么导弹机枪的~我说的是主角思想知识毕竟比那个高出个几百年不加点现代的也说不过去吗~那个信号弹也算一个(那个时代还没信号弹)那个足球篮球吉它什么的也都加点进去那个时代也不算过分吧~还有连发弩怎么没有呢?你那么多工匠多,造几个连发弩就不怕骑兵了哈哈~还有什么建议我再想想。

将邪(宾客):连弩早就有了,但是威力太小,无法担当重任!

面有来头(知客-三袋):那就原子弹氢弹造出来几颗就可以解决那多痛快哈哈

面红心跳(四袋-卜者):楼上的师弟,这篇文章是建筑在合理性上面的,虽说也是yy,但要yy的合理,不落俗套。

面壁九年(白莲一月祭酒-七袋):对啊,还是保持一贯风格不要过于脱离现实了好。什么原子弹过于游离与当时的科技水准之外,即使赵大校草知道原理和制作方法,但是配套的设施绝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比如铀235和237的提炼和保存……

面恶心善(刺客-四袋):故事性,小弟以为故事性是关键。要想吸引眼球就要在不改变行文风格上再加上那一点点故事性,我觉得就不错啦。其实也不用太迎合读者口味,我觉得现在就挺好。另外,那个时代的俄国人铠甲极弱,可用大批量的弓弩手进行火力覆盖,无可匹敌。另可大量装备强弩,做多批次射击,既可尼补装弹时间过长,又可加快新兵训练。

小面乱撞(散人-日坛护法-七袋):这个时期,嗯,是否应该加一些世界政治情况?譬如,嗯,十字军东征?

将邪(宾客):这个好象本来十字军就在计划当中。

面团草包(行者-四袋):何止十字军啊!蒙古的各方征战全有啊!雄兵千万,疆土万里,小小十字军算什么!还有那位兄弟说的什么高科技什么的可不好,不要说咱们的校草不懂,就算是会出现在那个年代,那征战四方还有什么意思,一下子不就统一了……恩~~这么说来用不了几章本书就结束了?那大家不是没得看了!靠!那还有什么意思啊!

面有来头(知客-三袋):有道理~~我觉得加一点现代科技比较好~~毕竟“猪脚”来自现代吗~~现代的东东不搞点进去怎么行~一共47章里好象没什么现代的东西呀~

emperor(宾客):人类用几千年证明了君主制度是人类最完善的制度。人类未来还是会走向君主制度。民主是罪恶的东西,但是现在是一种时髦、潮流而已,千万不要写小说的时候把这种荒谬的现代民主谬论引入古代和未来。

面目全非(散人-摄行大司马-七袋):有见地!

小面乱撞(散人-日坛护法-七袋):把过多的权力交到一个人的手上,是不是有点危险?至于火炮,我觉得,文中可以出现,但绝不是现在!!

Emperor(宾客):一个人,并非拥有所有“权力”。管理是有它的广度和深度的,一个人什么都管,管不了。因此早期的完美管理雏形如三公九卿等对当今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而对最高的绝对权力的设置,其实就是对整个管理体系的监督。它的绝对权力不在于执行、计划,而在于监管和临时的对执行、计划者的剥夺、任命等。它的权力的错误使用会影响它自身的存在从而它必须对计划、执行进行放权而充分行使监管任命的最高权力,这就是王权以及王权的更替的原因。所以如果您不放心王权,您大可以推翻了它(如果您有理、有力)自己行使这个王权嘛。哈哈。其实很多日常工作中的小事就可以说明这些原理了。这个话题就不跟这儿展开了免得给这平静的坛子惹出是非,爱吵架的人哪儿都有,不定就跑这儿来了。哈哈。

面面俱到(大司行-九袋):我觉的这个讨论很好啊,事实上以前有过发表的看法(在司令部),只是不象emperor这样明确,我是比较拥护这种看法的。

Emperor(宾客):关于武器。1、中国古代所讲究的六艺还记得吗?“礼、乐、射、御、书、数”。可以看出其中射的重要性,远程攻击武器中国最重的就是射。以弓和小型弩为便携远程攻击武器,至于超远程攻击武器如工程之对抗弓箭手等,是依靠大型弩具。战国时期的“连弩”,南北朝时期的“床弩”,尤其是后者,床弩用多头牛力绞轴上弦,威力已大大强于战国人力绞轴的连弩,发射以皮或铁叶为羽的巨大标枪,主要用于攻守城时撞毁楼台、攻城器、城墙等,其宋代极者的最远射程超过1.5公里,是古代世界射程最远的冷兵器。这已经超过古代欧洲历史上射程最远的投石机的几百米射程了。2、其实只要稍微有点空气动力学常识,就能知道究竟是弓弩型的中国古代远程攻击术更有用,还是投石机式的远程攻击术更有用,别因为玩过帝国时代就以为投石机是最好的远程攻击武器,那是微软比较不开化,不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艺术啦。呵呵。类似的例子还有,看看西方的弓箭的制作方法和射击方式,对比中国弓箭的制作方法和射击方式,也能看出其中科技含量的巨大不同。所以西方在面对从中国获得大量先进军事科技改进过自己武器的蒙古骑兵的时候一筹莫展,远程攻击不如东方人远,近程又没有了灵活性……

赋予床弩以机动性的是唐代,用牛牵拉的车弩不但大大提高了部署灵活性和生存机会,更锦上添花的将绞绳与车轴钩连,行进就可上弦,大为提高了效率。车弩装置1张拉力860公斤的巨弩,有7个发射槽,最远射程超过1公里,中间槽所用的箭有1米多长。

弩在宋代得到大发展,偏重步兵的宋庭将其视作对抗北方骑兵民族的利器。弩手多用踏张弩,采用叁组轮射的迭射法,而‘神臂弓’的发明,使宋军的有效射程可至370米。床弩则从两弩至四弩,从小型至巨型,种类繁多,两床和叁床弓还能在弦上绑一个装有数十支普通箭的铁兜子,使床弩拥有了杀伤人马的功能。也许是善于骑射的元朝过于武断,竟干净利落的手起刀落,将弩留在了前朝,于是弩从宋代的极盛一跌而至元代的极衰,随着火器的继续发展,也就再没机会翻身了。

投石机则在中国古代出现得少的多啦。因为它的平均射程在300米到500米之间。

以下仍然引用一段别人文章里面有关中国的抛石机和相关历史的叙述请参考:“再次提到抛石车,就需要细说一下了。这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弹的大型人力远射兵器,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但宋代较隋唐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不仅用于攻守城,而且用于野战,不仅抛射石弹,而且抛射燃烧或爆炸弹。宋代抛石车按组成杠杆的杆数划分轻重级别,几杆就称为几‘梢’。重型的五梢和七梢,需要150到250人拉绳,抛射4、50公斤的石弹,多用于守城。中型抛石车有的装有四轮,可供野战使用。而最轻型的只需2人拉放,石弹仅0.25公斤重,甚至可用泥弹代替,虽然简陋,但击中人也会致残,击中要害也能致命。到南宋末年,蒙古攻占襄阳中,就首次使用半自动投射的襄阳炮了。这种抛石车在杠杆后端挂有一块巨大的铁块或石块,平时用铁钩钩住杠杆,放时只要把铁钩扯开,重物下坠,就能抛出石弹。由于人力需求较少,此炮比旧式前辈威力大得多,射程也更远,攻襄阳时,曾抛射近90公斤的石弹,将地面砸出2米多深的弹坑。虽然相比欧洲中世纪巨型投石车动辄数百公斤的石弹,抛石车的威力小得多,但弧线很大的弹道却使两者的战术功能很相似。一场由抛石车导致的攻守变革终于在北宋末年爆发了。这场变革的发生应该感谢地处帝国之北的金国,正是这个塞外藩邦,凭借草原民族的骠悍气魄,极大的促进了抛石车的应用,使万炮齐鸣于中原大地。据记载,金军在灭亡北宋的汴京之战中,一夜之间架设抛石车5000余座,以汴京长达50里的外墙,每里还要分得100座。金军为了搜集足够的石弹,将汴京附近的石制品洗劫一空。攻城时,先将护城河填平,而后万炮齐发,再辅以大量强弩,一举击溃守城部队的部署,进而出动与城墙等高、可容纳80人的巨型攻城车─对楼展开登城战。量变到质变,大量抛石车的运用促发了全新战术的诞生,其流星雨般猛烈的打击令戒备森严的城防完全无法招架。针对这种新战术,提出系统城防思想的是南宋初年一位叫做陈规的杰出文官。此人极富谋略,发明过竹竿火枪,更指挥过大量保卫战,也亲身体会到抛石车集群轰击对攻防双方的巨大影响。尤其是金军对德安发动的9次进攻,每次都动用了抛石车,最后一次竟连续轰击14昼夜,可以想象那是何等的惨烈场面。然而其凭借着过人的谋略,屡屡在各城挫败为数众多的金军,奠定了其作为那个时代城防第一人的历史地位。其所撰写的《守城录》,至今仍是中国古代最着名的兵书之一。陈规的城防思想涉及工事设计与防御战术两方面。其理想中的城池应具备如下改进。护城壕之后,距城墙6-9米外,是一道高4米,根厚3米的羊马墙,墙上设有叁个一组的‘品’字形射击孔。羊马墙后有一道壕沟。之后又是一道墙。形成两壕叁墙的障碍带。城墙宽顶缩窄至5-6米,以降低被石弹击中的机会。用较能承受石弹轰击的平头墙取代有齿垛的女墙,墙上交错开设两排孔口,供射击和刺杀之用。在马面上修筑平头墙,以取代经不起石弹攻击的战棚。城角由从前较易被石弹轰塌的直角城角,改为半圆形,并且废除容易成为轰击目标的角楼。御敌性能较弱的单层城楼被双层城楼取代,下层近战,上层射箭。性价比较低的瓮城也被废除,改为在城门外15米和城门内6米各筑一道根厚5米的10米高墙,墙宽以遮住城门两头6-9米使城外无法侦察城门情况为宜。敌军攻门时以外墙与城门之间木寨据守,并从城头攻击其侧,敌军破门入城后,则在内墙与城门间的夹道展开两面夹击,同时从城头攻击其侧。而防御战术方面,其除了倡导守中有攻的防御和灵活周密的部署外,更提出了以炮对炮的理论。所谓以炮对炮,就是以射程500米的抛石车打击敌军指挥点和抛石车阵地,以射程400米的抛石车,打击敌军工程作业部队阵地,最后以射程300米的抛石车打击敌军的前线攻城器阵地。同时,为了防止遭到反击,以及减轻运送石弹的困难,抛石车不设置在城头,而是隐藏在城墙内侧,由城头上的指挥员指挥射击。遗憾的是,陈规的城防思想由于南宋的黯弱,未能得到充分实施,以至到了南宋末年元军入侵时,抛石车集群轰击仍旧屡试不爽。如攻打京师的龙德宫城时,元军仅攻打一个城角就设置13梢抛石车100余座,昼夜连发,几天之内石弹就堆起城墙高度。本朝况且如此,至于后代,就更置若罔闻了。”

面不改色(大司祭-摄行大司空-八袋):太好了,希望多看到大家的议论。^^那么,我就继续写。缺席一个多星期,现在来续完这回。时间很有限,请大家多多包涵。负责教务的师弟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