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三次
作者:暴风双卡通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1036

上次曾说过昆虫的目,昆虫其实目有很多,已知的昆虫种类超过100万种,主要分成32个目。上次说的就是最主要的几种,这次来说三种没说过的目吧。

竹节虫属昆虫纲,竹节虫目,是昆虫中身体最为修长的种类,成虫体长一般为10厘米,最长可达50厘米。因为它们常常俯身于竹枝上,其身体颜sè。形态与竹枝难以分辨,拟态本领十分高超,几乎可以乱真,所以名为竹节虫。

通称竹节虫。中至大形,形似细长竹节或宽扁叶片状,多为绿或褐sè。头小略扁,下口式,复眼小,单眼2~3个或缺如。触角或长或短,丝状。口器咀嚼式。前胸较短,中、后胸长。翅2对,前翅小、革质,后翅膜质、臀区发达。有的只有1对翅或无翅。渐变态。足细长或宽扁,易折断。前足静止时前伸,跗节5节,少数3~4节;腹部10节,尾须1对,短小不分节,产卵器不发达。

渐变态,静止时栖息于植物上,具拟态与保护sè,不易被发现。植食xìng,主要以各种树木、杂草为食,有时食害棉花等作物。有的种类进行孤雌生殖。该目全世界已知2500多种,

主要分布于东洋区和中南美地区,我国有记录100余种。

竹节虫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50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00余种。

竹节虫为中型或大型昆虫,体长3~30cm,最长可达26~33厘米,如巨型竹节虫(Pharnaciaserratipes)为现生昆虫中体型最长的。多数竹节虫的体sè呈深褐sè,少数为绿sè或暗绿sè。头小,口器为咀嚼式,前胸小,中胸和后胸伸长,有翅或无翅,有翅种类翅多为两对,前翅革质,多狭长,横脉众多,脉序成细密的网状,翅平展时颇似干枯叶片。几乎所有的种类均具极佳的拟态,大部分种类身体细长,模拟植物枝条,少数种类身体宽扁,鲜绿sè,模拟植物叶片,翅宽扁,脉序排成叶脉状,腹部及胫节、腿节亦扁平扩张。有的形似竹节,当六足紧靠身体时,更像竹节,故称竹节虫。

多以灌木和乔木的叶片为食,为害森林,未见到生活在竹子上以竹叶为食的种类。由于体sè为绿sè或黄褐sè,体形也与栖息地极为相似,所以常将它们作为拟态的典型代表动物之一。一般白天不活动,体sè和体型都有保护作用。夜间寻食叶片。发育为渐变态。竹节虫常可营孤雌生殖,雄虫常较少,未受jīng卵多发育为雌虫。当受伤害时,稚虫的足可以自行脱落,而且可以再生。高湿、低温、暗光可使体sè变深,相反,则体sè可变浅。白天与黑夜体sè不同,成为节奏xìng体sè变化。

竹节虫植食xìng,可以危害植物,尤其在大洋洲有几种竹节虫往往大批发生,食害尤加利树叶。中国亦有为害栎类树木,致成灾害的报道。

蜉蝣目(Ephemeroptera)目名源自希腊文εφημερο?,意为“仅一天的生命”。蜉蝣的法文称谓(Ephemères)也源于此。其在德文中的称谓(Eintagsfliegen)也是“进有一天生命的昆虫”之意。在英文中,蜉蝣一般通称为mayfly,指其在chūn夏之交常大量发生。蜉蝣起源于古生代,现存种类保留着一系列祖征和独征,它们对探讨和研究有翅昆虫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很早就引起了人类的注意

蜉蝣是一类独特而美丽的昆虫。它的稚虫生活在水中,羽化后成为亚成虫。亚成虫再蜕皮一次就变为能交尾、产卵的成虫(个别种类的亚成虫也能交尾产卵)。亚成虫和成虫都能够在空中飞行。成虫体壁薄而有光泽,常见为白sè和淡黄sè。有翅一对或两对,飞行时振动频率很小。腹末有长而分节的终尾丝两或三根,飞行时在空中随风飘动。又由于成虫期蜉蝣不饮不食,肠内贮有空气,身体比重较小,故蜉蝣飞行姿态十分优雅美丽。

也许正是蜉蝣的美丽、成虫极短的生活期以及有时水面会漂浮大量死亡了的蜉蝣,自古以来,这类“短命的昆虫”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注意,成为哲人感叹和文人咏怀的极好材料。又由于蜉蝣的古老xìng和独特xìng,是现存的一类活化石,对研究有翅昆虫的起源和进化极具价值,因此也成为生物系统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对象。

蜉蝣羽化具有时间xìng,大多在chūn秋两季。而且种群的羽化时间往往比较集中,一般为chūn夏之交的黄昏时分。因此有时在水面上方会看到有大量的蜉蝣在飞舞。蜉蝣成虫的生活期很短,一般为几小时至几天,超过十天的极少。刚蜕皮的成虫就进行交尾,完毕后雄虫就大都立即死去,雌虫产卵后也就死亡了。大量蜉蝣几乎同时死亡后跌落水面,成为水生动物的良好饵料。

“蜉蝣”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国风·曹》中的《蜉蝣》诗(可能作于曹昭公在位的公元前661—公元前651年间)。其诗云:

(序)《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归依焉。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在中国,“蜉蝣”作为一个科学动物名词出现在1891年。当时授课于芜湖驿矶山同文书馆的美籍传教士华约翰在《格致汇编》第六年中发表了《虫学略论》,在“分目各论”部分有“第十一蜉蝣类”,绘一虫为例,并加以数行说明(邹树文,1981)。从这篇文章的总体风格和所译名词以及作者的背景来看,它可能不是译自rì文。“但其书中所用名词大都不同于现代……,加之《格物汇编》主要分销各地领事馆、税务处与礼拜堂,鲜为普通民众所有,因而对中国学术研究影响甚微。”

其实早在1908年沈维钟就写到:“……(蜉蝣)实发生于水上,盖其幼虫须在水中一二年,然后变化。变化之后,形态略似蚕蛾,惟尾末有细丝三条,长倍其身。藉之,可以浮游水面。行动如shè,故称之。……今rì学者所称臼齿蜉蝣是也。……可知蜉蝣断非天牛一类。……”可以看出:沈维钟的描述可能译自rì本书;他是第一位作蜉蝣形态描述的中国人,虽然描述十分简单;他明确否定了古人对蜉蝣的一些错误解释。1923年出版的《动物学大辞典》(杜亚泉等编)中的“蜉蝣”条也注有rì文。

第一位以科学的方法报道中国蜉蝣的是英国人cLachlan于1904年报道1种。在这以后30年里,中国蜉蝣的研究出现一个高cháo。德国人Ulmer(1912—1936)、西班牙传教士Navás(1922—1935)描记了许多新种,随后,徐荫祺先生(HsuYin-Qi,1932—1938)对中国的蜉蝣进行了系统研究,胡经甫(1935)在《中国昆虫名录》中统计中国已知蜉蝣41种,去除Navás未定名的,实际是40种。Ulmer(1936)统计中国蜉蝣47种,徐荫祺(1937—1938)统计有64种,并记述5新种。

蜉蝣目昆虫的蜕皮次数相对较多,估计为10-50之间,大多数种类的蜕皮次数在15-25次

螳螂目(学名:Mantedea),为昆虫纲有翅亚纲的1目。仅含螳螂科(Mantidea=Manteidae)1科。通称螳螂。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捕捉xìng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螳螂目是一个小目,在这个目之下所有的成员通称为「螳螂」。全世界约2000种,台湾已知约17种。螳螂目外观上的最大特sè是:头部呈倒三角形、具有很发达的镰刀式前脚,脚上还长着尖锐的锯刺。翅膀是发达的,前翅革质,形成翅盖,后翅膜质、呈扇状。螳螂不论成虫或若虫都是纯肉食xìng。由于螳螂只捕食活虫,因此弱肉强食、大吃小的情形经常发生。大部分螳螂是昼行xìng的,是捕食猎物的功夫高手。

螳螂产卵时,同时分泌泡沫状胶质来包覆卵粒,当这些泡沫状胶质硬化之后,便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卵囊。每一种螳螂的卵囊都有特定的形状与大小。一般卵囊内有20~40粒卵排成数列,每只雌螳螂可产4~5个卵囊。台湾大螳螂或宽腹螳螂的卵囊内则含有数百粒卵

螳螂体长形,多为绿sè,也有褐sè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足跗节5节,有爪1对,缺中垫。腹部10节,雌、雄背板可见9节。腹面雌只见6节,雄可见9节。产卵器不突出,尾须短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xìng,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xìng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与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个别种类竟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着蛙类等小动物。其有保护sè,有一些并有拟态,和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螳螂目(Mantedea)是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六足总纲、昆虫纲、有翅亚纲的一目。通称螳螂。

仅含螳螂科(Mantidea,Manteidae)1科。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分布很广,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中国已知约51种。

中至大型昆虫。体细长,多为绿sè,也有褐sè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头呈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突出,单眼3个,排成三角形。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上颚强劲。前胸特别延长,前足胫节呈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捕捉xìng前足,腿节和胫节生有倒勾的小刺,用以捕捉各种昆虫。中、后足适于步行。足跗节5节,有爪1对,缺中垫。腹部肥大,雌、雄背板可见9节。腹面雌只见6节,雄可见9节。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产卵器不突出,尾须短。

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

肉食xìng: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xìng格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竟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sè,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螳螂是著名的益虫。中华大刀螳螂、狭翅大刀螳、广斧螂、静螳、薄翅螳螂、勇斧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产卵于卵鞘中,古称“桑螵蛸”并作中药。

【全身麻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