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还朝(二)
作者:北冥之鱼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04

没想到宗巴恪却重重的将酒杯顿在桌上,渐出了大半杯酒:“奸佞之徒,提他作甚!”

尤铭不动声色的替他将酒斟满,笑道:“珂比能大人极言大宗赞之能,向本王倾力举荐。可大人却如此说他,似乎不太好吧。”

宗巴恪冷哼道:“猪狗牛羊尚且知道报恩,何况人乎?他身为西羌的大呼逻疾,又是西羌的国丈,他竟还能做出卖国求荣的事来,他岂还知道廉耻?他岂还能比得上猪狗牛羊吗?”

他话还未说完,尤铭便已大笑起来。许久,他才停下来,抚了抚胸口,问道:“大宗赞可想知道本王为何如此忘形大笑?”

“愿闻其详!”

“世上事,纷繁难言,人不过居其一点而观之,往往难尽其妙。譬如忠奸二字,又岂是那么好分辨的?西羌本属中华,前虢倾颓,这才割裂疆土,自立为王。珂比能虽是卖了西羌,却助大明一统,有大功于中华复兴。而大宗赞对西羌忠心耿耿,却只是在坚持中华分裂之局面,于中华之复兴大行掣肘,可谓有大罪于中华。中华一统乃天地大势所趋,若是大宗赞仍是子紫玉西羌小朝廷,千百年后的史书上也必会留下珂功宗罪的记载。本王言尽于此,孰轻孰重,望大宗赞自裁之。本王于牢外相候。”说罢,仰头喝尽杯中之酒,大笑着离开天牢。

宗巴恪怔怔的看着尤铭的背影,良久不说话,似乎若有所思。忽然,他站起身来,恼恨的将手中的酒杯往墙上掷去,振了振囚衣,神色平静坚毅:“殿下,宗巴恪始终无法说服自己。”猛的拔起身形,将脑袋重重的撞在天牢寒冷坚硬的墙壁上,从容自尽!

听到动静的尤铭急忙闯了进来,可却已经晚了。阿克苏对不起宗巴恪,可宗巴恪却对他尽臣子之忠。天数使然尔!面对这一幕,强如尤铭,也只得扼腕唏嘘。

……

※※※※※※※※※※※※※※※※※※※※※※※※※※※※※※※※※※※※※※※

宗巴恪的自杀身亡,令尤铭原有的一统天下的喜悦化为乌有。他只在庆功宴会上稍稍露面便推脱连日征战身体疲累,回后宫歇息去了。

西羌宫廷多用石材,高大粗陋,远远比不得中原皇宫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而且宫苑布局结构也极为简单,虽也有些曲折,但往往直来直去。相较于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的大明皇宫而言,相差不啻于十万八千里,其等级之分也不如大明宫廷那样明显。

尤铭刚回到寝宫坐下,谭纶便手捧着一封诏书匆匆进来:“殿下,汴京发来的诏书。”

尤铭接过诏书抖开,只看了两眼便“砰”的砸在桌上,手撑着书桌站起身来,怒骂道:“混账,胡闹!这是想让我大明亡国呀!”

谭纶一惊,道:“殿下,发生什么事情了?”

尤铭将那封诏书扔到他怀里,手捂着额头,疲惫不堪的道:“你自己看吧。”

“怎么会这样?!”谭纶大惊失色:“陛下大兴土木,搜罗天下良材美石,役民众士卒三十万,修建琼华宫,覆压数十里,极尽奢华。而这么浩大的工程,居然只用了区区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就完工了……”他声音渐渐低了下来,终是明白尤铭为何会如此的惊怒交集了。大明刚刚稳固,还在西边大举用兵,国库空虚的状态下,居然兴修如此浩大奢华的宫殿,若非盘剥百姓,绝不可能拿出这么大的一笔钱出来。而且,只用了不到六个月的功夫就完成了这样的工程,可见好大喜功,对百姓压榨之甚。诏书上虽然没有明言,但谁都能想象,这琼华宫其实是用百姓的白骨堆垒而成。汴京周围必定发生暴乱,而暴乱也必定为官军所残酷镇压。

“查!给本王去查!”尤铭大声吼叫着:“到底是谁带兵去的,谁杀了人,给本王查出来!本王剁了他们狗头!文凯呢?他身为宋王府长史,出了这么大事情,他为何不来报我?还有那个胡成,升了中书左侍郎就忘了民生疾苦了吗?怎么既不出面劝谏阻止,也不来报我?”

“殿下,”谭纶道:“文先生他们不来呈报殿下,固然不对,但学生想,他们必也是有所考虑吧。殿下且暂息雷霆之怒,现下最要紧的是即刻带领西征大军回朝,稳定局势。毕竟诏书上也写着,要在琼华新宫为殿下叙功,庆贺大明一统天下。”

“庆什么庆!在那百姓尸骨筑成的宫殿里头有什么好庆祝的!”尤铭依然不能平息自己的愤怒:“不过,你说得对,本王是得尽快回朝了,否则局面更加无法把持。你先下去吧,本王有些倦了,想要休息。”

“诺!学生告退。”谭纶恭恭敬敬的施礼告退。

……

当尤铭亲率黑甲精骑和神机营二十万大军再次经由西州回返长安的时候,大量西羌难民已经纷纷回返原乡。原本滞留西州城中近三十万的西羌难民此时只剩下十万余人坚持定居下来,不愿动身。看到这个情况,尤铭招来当地的羌人头领询问之后,便立即下令,命上将毛以善暂不还朝,将士卒老弱疲敝者及西州鳏居流浪者前往羌地进行屯田定居,娶羌女为妻。愿往者免五年税赋,赐牛羊、马匹、鸡犬、钱粮、谷物、耕地,薪俸依旧;前三年,所产皆归其所有,又三年,三成归朝廷,三成归其所有;再三年,五成归朝廷,五成归其所有;继三年,七成归朝廷,三成其所有;然后九成归朝廷,一成归其所有,延为定制。

虽然大明军士百姓都安土重迁,愿意背井离乡去羌地讨生活的不多。但这道命令中的条件实在诱惑太大。不少无土无业之人纷纷响应,倒也聚集起了五万五千余人的队伍。尤铭对此已是非常满意。他相信,随着这个政策的推行继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