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意较然
作者:蒋偲昕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830

十六年前的夏季,中考刚刚结束,我拿了本《史记》打发因为兴奋、紧张、闷热而显得有些无聊的时光。那段读书日子只有短短的十来天,在知道分数已定,结果亦如愿的时候,我又开始一轮更艰苦的跋涉了,那本《史记》被粗略翻了一遍后又重新在书架静静沉睡。

走马观花的浏览自然不会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而经历过高中的人也知道现实不会允许我那些时候对《史记》深刻。然而浅显得如儿童听故事般的阅读,我竟牢牢记住《刺客列传》中“立意较然,不欺其志”两句话。我也想不起为什么要特地记住它们,估计当初是为了励志吧;时至今日,这寥寥数字已被我片面、又固执地作为《史记》的最精简描述。

专诸、聂政、荆轲之辈,原本在史书中根本排不上号,最初的奢望或许也只是被一带而过地留下名字,却没有想到居然被不加修饰的真情在史书中写下。对于原本卑微的刺客,“立意较然,不欺其志”的评价更可以让他们为司马迁再死一遍!

非常遗憾,当时我并不知道正在欣赏着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散文巨著。大学毕业后,我在闲遐阅读中惊讶地发现,“五四”以后的散文竟大多带着这本史学巨著的痕迹。散文就在轻描淡写的默契中延续了两千多年,被重复的只有美,却没有一种相同的美被重复。

“五四”以后,散文开始被细分,但散文并不是散文家们的专利。我钟爱三毛文字,但始终不敢读第二遍《梦里花落知多少》;贾平凹在《佛事》淡淡地说,三毛微笑着去了,我却几乎落泪。细思也觉得理所当然,最能*心灵的就是平静的丝语。如《祝福》中祥林嫂般煽情的哭诉,诉者痛快,听者亦巨痛,那种由于瞬间共鸣引起的热烈冷却下来后,却只剩下茫然而不留痕迹。

散文以平实相承,但我也不反对华丽,而且还很喜欢。我认为散文可以是清茶,也可以是果汁,甚至可以是烈酒。可惜华丽的文字如果无法超越前人,就会不可避免落入俗套。《长门赋》、《洛神赋》虽不入散文之列,却是华丽的典型。这些赋文事实上也都很美,后来却再没有出现可与其并肩后来者,而到了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就已完全找不到汉晋辞赋的痕迹了。

我曾就散文的看法与散文论坛首席斑竹苍凉逐梦女士进行过几次交流,她对文字的要求很严格,并认为思想的不迷惘是好文章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在我的意识中,文字的精妙是应该凌驾于思想之上的,甚至颓废或阴暗点也没关系——我认为思想由于永远都不会相同,偏重于思想容易造成偏见。我虽然不甚赞同逐梦女士的见解,但也不禁有点自惭井蛙之见,事实上,我也承认缺乏思想的文字往往是比较苍白的。

在散文随笔论坛里,从来都不乏好文章,前段时间田采三的《《三年困难纪事》编后记》就令我心动。我任论坛斑竹刚刚二十天,《《三年困难纪事》编后记》不是这段时间论坛的最好文章,但足可以跻身于这段时间的好文章之列。

说实话,刚刚读这篇文章,我并没有大的好感,程式化的味道令听惯了会议的我感到有点俗气。但这篇文章总令我有点放不下——怀疑自己轻率下判的是原因之一,却不是全部。我又反复读了几遍,突然醒悟到被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误导了我!社会□主义事业对于我来说是遥远了,甚至是有点刻意远之,但对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作者,是一种理想和信仰,我不应因自身的思想颓废而轻蔑积极的人生态度。刻意去歌颂,显然是媚俗,但作者多年坚定不移地保持一种信仰,可谓立意较然,不欺其志矣!

好文章的标准不能只凭高尚品格和远大理想,《《三年困难纪事》编后记》文字表达质朴,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文中虽有刻板之处,却无媚俗之意,实属难得。

此外,美丽白洋淀的连载——《父亲的真情》以及老领航员的几篇文章,与《《三年困难纪事》编后记》有那么一点相近。“美丽白洋滨”这个名字已是大方得体,令人赏心悦目,而事实上亦是文如其名。血雨腥风的日子在她的笔下波澜不惊,伟大的历史如月光般温柔地铺陈,这一种味道更能使我找到《史记》的感觉。老领航员《飞行灶的滋味》也是淡淡说一段历史,又笑谈故地重游,没有任何夸耀,亦非褒贬时势,更不是政治宣传。他的《满城尽是黄槐花》清新自然,不落俗套,表现出一种如水恬然,又充满热忱的乐观心态。

因为“文化”二字,搜狐文化社区相对起女人、军事等人气鼎盛的热门社区,有着一种孤傲般的冷清,散文随笔作为纯文学园地,更是刻意地脱俗。正是这种刻意,令我一直迷恋散文论坛至今;我现在成为这个论坛的斑竹,深怕评论不当会影响诸位文字的美感,反而小心翼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