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入大学
作者:dasenlin2008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1196

我坐在电脑前,回想着几天前朱海博的话:B哥,现在咋样?我到现在才发现,这项工作不适合我,我准备走了!

唉,多可惜啊!历尽千辛才考上研究生,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让人眼睛发绿的工作,还是不尽如人意。哎,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岁月如梭,回忆自己亲身的经历,已经有八年了,从当初的毛头小子到今天的为人父母。往事不堪回首,却历历在目。丽江是一部传奇,就像大家所说的,云南(当然也包括丽江)是一个没有来过的人想来,来过的人希望能留下,留下的人希望能居住的地方。其实,我也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我很早就想写点儿什么了,可是,我又不愿意把自己的**展示出来,担心触犯大家,可是,我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或许,正是想某位作家所说的:你装饰了别人的生活,别人装饰了你的梦。不管怎么说,故事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民俗也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大家都在照着做,按照做的进行总结、归纳,并形成语言性的东西保存下来。所以,要感谢那些走进我的故事的人和与我有着同样或者相似经历的人、事;感谢你们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感谢关注我作品的人。正是由于你们的存在和关注,才能又原始的积累和发展。闲暇之时,我喜欢把这些碎片整理一下,没想到,竟然有那么的长,真的是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情。

无意间,我拉开抽屉,瞥见了那张已经褪了色的照片。我把它拿出来,放在手里,擦了一遍又一遍,我思绪万千。这是唯一有我存在的的一张照片,那是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当时,我们的专业四级考完了,大家都异常兴奋,仿佛冬日里的枯树盼到了春天。班主任罗红霞老师也大发慈悲,组织我们去千龟山完了一转。当时,我也是千千万万贫困生中的一员,我一边读书,一边还在外面打工。况且,我刚刚领了打工挣来的薪水,可恨我那眼镜,整天一边高一边低地趴在我的鼻梁上,有气无力。我不得不策划着换一副新的,档次不要求很高,起码跟旧的相比,能够区分的开来。

本来兴奋地心情变得压抑了,朱海博鼓励了我,有主动帮我垫付一点钱,我狠狠心,才没有错过我大学里唯一的一次旅行。我们就在学校的大门口留下几张宝贵的笑脸。

丽江的天气十分的古怪,在别的地方是一年过四季,而丽江这里却是在一天之内过完。当时天色还早,还有点冷,我们瑟缩在风里,我们的老师,我的同学,一行行从眼角略过。那个站在中间的小伙子,不是我么?清秀的脸庞,高挺的鼻梁,当时,我还挺时髦地留着一点儿长发,立正地是跟平常不一样的脸,在王乐宁欣慰而又鄙视的目光里,我迅速朝手上土了点口水,手指过处,头发乖乖地驯服,变得油光起来,而站在我旁边的朱海博,头发被吹成了鸟巢,我也不知道,自己会被挤在中间,而且我为此自鸣得意了很久。

那张幼稚而由单纯的笑脸,勾起了我的思绪,封存的记忆,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我的成长,就是伴着一趟趟列列车奔波在大江南北,穿梭在山水之间。从我第一次坐火车开始,就对火车有种不解之缘。

呜……

银白色的列车呼啸在湘黔线上,车厢内,人头攒动,来往的乘客挤在不是很宽的车厢内,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睡觉,不时的叫卖声让睡着的人保持警醒。岁月如歌,蓦然回首,岁月的流逝带走了许多东西,又留下了许多东西

伴随着铁轨与轮子有节奏撞击,我的脸上渐渐变得缓和起了,周围的嘈杂声,变得逐渐模糊,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孤灯下茕茕孑立的身影,妈妈那不停的嘱托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多少个日日夜夜,都在为这一刻的成功而奋斗,或许,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心酸。当梦想实现,如愿以偿的收到理想大学的通知书时,当如沐春风,站在高高的领奖台时,当被喧哗和掌声淹没了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曾经几时,我也是一个备受歧视、备受冷落的孩子呀!人们都认为:我是一个“圣人”,是一个读书痴呆了的人。其实,在我的心里,也是一个倔强的孩子,好为人师,从小就喜欢在大人面前讲道理,也是一个好胜的孩子,即便是跌倒了,还会不断地爬起来,直到遍体鳞伤。此刻,在回味过去的时候,才深深地读懂了“成功源于不懈的奋斗”。此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将要开始了。

列车运行了三天,终于踏上祖国西南这片红色土地。悦耳动听的云南民乐——葫芦丝不断回荡在耳边,我深深被它吸引、感动,我细细品味着每个音符,仿佛在咀嚼着生活,快慢的节奏,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真实,此时此刻我真想身边有更多的亲人或朋友一起分享着、一起快乐着……。

回想着自己的高中生涯,仿佛是一只垂死的蚕蛹,我的这条求学之路,比任何人都要走的艰辛。别人用三年都很愉快地走完,而我却用了六年。在别人的眼里,读不成书就去打工,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我却不,在父母的关爱下,偏要出人头地,为家族争光。但有诚惶诚恐,在写录取通知书的邮寄地址时,战战兢兢地填了学校的地址。而最后一次,我总算受到了幸运女神的垂怜,过了本科线。在填志愿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娃儿,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由于刚过本科线几分,我不敢乱填,为了增加保险,我特意填写了云南大学,可是没有想到,云南大学的收费变成了一万。更没有想到的是,临走的时候,学校告诉我们说是在丽江。农村人,知识少,又没有出过远门,我连丽江和漓江都分不清,一直到买票的时候,售票员不耐烦了,才问我是在哪个省,我说在云南,她在电脑上弄了半天,只找到了昆明。当时,我们家还算得上是村子里的暴发户,我父亲年轻力壮,头脑聪明,带着村子里的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攒下了一点点钱。所以,当时服务员的态度还是挺不错的。

终于到了昆明。跟我一起来的,还有我那年老的父亲,由于儿子终于考上了大学,给自己的家族争了光,觉得很有面子,脸上早已洋溢着自豪的神情。由于两人都是第一次离开家,我总会不知天高地厚地抢着表现自己,而父亲只是憨憨一笑,不给我计较那么多。美丽的春城显得那样的美丽,把两个乡下来的农村人变得很陌生,很渺小,逢人就得问路。本来以为会在昆明上学,可是接待我们的人却把我们领到一个宾馆里,说是在哪里等车,然后再集体去学校。到宾馆里的时候,已经聚了很多人了,而且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晚上,大家一起坐上大巴,经过一昼夜的颠簸,在第二天清晨的时候被送到一个叫丽江的地方。天亮的时候,我们被放在一个正在建设的工地里,那时天气很冷,又下着细雨。放置好行李后,才可以一睹大学的芳容:在四周都是山的院子里,有着两处宿舍楼和一个食堂,还有几间大教室,周围的道路一片泥泞,踩在上面,还能留下脚的印子。这就是我们心中的象牙塔,那个从小就被描绘了很长时间的象牙塔终于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惊讶了,仿佛有一种被骗的感觉,但又说不出口。我爸爸走得时候,天下着雨,我去送他,亲切地恳求老爹再住一个晚上,但是我爸坚持要走,我没有办法,送他出了校门。后来才知道,老爹在我转身回去后,是流着眼泪离开的,在火车上没吃没喝,到家里还生了一场大病。我就这样走进了我的象牙塔。在这个荒芜的地方,我用自己的热情与汗水,度过了我的大学生活和以后的路。每当回想起来的时候,我总是充满眷恋和亲情的,仿佛一个跟自己同生死、共命运的兄弟一样。

在同一宿舍住的,有来自福建的朱海博、来自山东的史广员和张磊以及来自新疆的王乐宁。大家都是初来乍到,彼此之间都充满了新奇和关怀。

很久以后才知道: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纳西族人民聚居的地方,位于丽江北玉龙雪山下,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世界文化名城,拥有世界三大遗产的殊名,被称为“东方威尼斯”和“高原姑苏”。古城里到处飘荡着美妙的葫芦丝音乐、木楼、小桥流水、家家泉水、垂柳依依的宜人景象,被称为“小桥流水人家”。

第一次聚会是开学典礼。主持开学典礼的是云南省的副省长和云南大学的党委书记,那天天下着雨,大家穿着雨衣,齐坐在学校的大门口,所有领导讲话都很温暖,都会让人忘掉眼前的现实,仿佛身上充满了力气,奋袖出臂,要干出一番事业。我的班主任罗红霞是一位很要强的教师,据说家里条件也不是怎么好。上学时靠着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在在第一次班会上,班主任罗老师用“这里是一块贫瘠的土地,但是不会培养出一群贫瘠的人”来开始这次班会,氛围很强烈,大家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其中有位山东来的叫吕香珍的女学生最感人,她和我同龄,但比我大,但我喜欢叫她小妹。她介绍说:自己一共参加了三次高考,其中有一次被录取了,还是北京的一所大学,于是交了钱,去北京,但下车后,却联系不到人,后来才知道被骗了。家里穷,没有钱,就只能去打工,但又想上学,所以,在间隔了两年后,就有去复读了,所以,今天才能有幸站在这里跟大家认识,希望我们以后能成为好朋友,说着,说着,哭了起来。我当时就坐在她旁边,我心里暗下决心,有能力就帮帮她,并且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不让自己颓废。

我家里并不算穷,可我是天生的贱命。由于我经历了很多磨难才进入大学,又比其他人多了一些沧桑,同时由于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不像城市的小孩一样看不起别人,同时又由于我的妈妈再三告诫我要同所有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不要恃才傲物,自视高人一等。所以,我在上课之余,喜欢找人聊天,一来二去,大家觉得我没有架子,有平易近人,所以,就愿意和我在一起,有什么事情也希望我能帮一点忙。很快,这种平易近人的行为便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现在,有一份工作需要我去完成,而且还有报酬,那就是每个月200块钱。由于吕香珍的条件比较差,大家又非常同情她,我就提出让吕香珍来做这件事情,主管老师说要汇报以后才能决定。第二天,两个人就被交到了办公室,分别管理不同的教室,还要负责教室的卫生、水电,按时开关门,并且为我们配置了工作。我们两个人像是得到了救星一样,欣然接受了。

我们两个的工作是兼职的,在别人休息的时候负责打扫教室,开关门,管理水电。为了保证物品的安全,我们也有自己的贮藏室,也就是我所称的“办公室”。我们可以在那里学习,在那里工作,在那里休息。这种便利,是使我有了别人没有的空间,我才能够在工作的同时不影响学习,那是因为无数次当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在学习和工作,在别人工作的时候,我抓紧时间在自己的“办公室”小憩一下。跟我共用一个办公室的,还有另外两名保洁员,她们都是当地人,其中一个已经结婚,另外一个,还未结婚,她们本来负责外教公寓,后来被调来负责公共区域的卫生。

我和她们见过几次,话虽不多,但大家都是打工的,有点儿同命相连的味道,我见她们蛮实在的,就帮助她们开了一间储藏室的门,她们的东西就摆在里面。上课时,我就去上课;有空的时候,大家就在一起聊天。跟我走得比较近的,是其中的一个叫李金艳的女孩。她人长得倒是蛮漂亮的,大大的眼睛,双眼皮,说起话来嗓门声音很大,我说:这人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那种直觉是很熟悉。

我在上课的时候,常常跟朱海博坐在一起,因为朱海博比较喜欢学习,经常喜欢早早地坐在靠教室前面的旁边,那儿很舒服,除了没有人打扰外,还何以烤太阳。因为我是在管理教室,是教室的管理员,因此,所有教室的钥匙都在我身上的,开门的时候,叮当作响,好像有很大权利似的。早上,当别人还在梦乡酣然的时候,我已经来到教室,打开了所有的教室的门和电,并且准备好了自己的早读,中午,当别人回去吃午饭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在教室里打扫卫生,此外,我还有另外一项特权:上自习课的时候,我就何以一个人坐在任何一个没有课的教室里用功,所以,尽管打扫教室占用了不少时间,但是,又抽出了时间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来了。等到我的同事上班的时候,我还会特意去看她们,尤其是那个叫李金艳的女孩,我觉得她漂亮、大方,又有一种说不上来的亲切感,我们在一起聊会儿天,嘘寒问暖,其乐融融,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当然,我们也会出去吃饭、玩。我觉得,少数民族的女孩不像大城市的女孩那样现实,势利,她们比较傲淳朴,思想单一,让你不自然第脱掉伪装,不忍心去欺骗她们,更不忍心去伤害她们。此刻,我就会显得不自然起来。我没有太多的钱来请吃饭,她们一个月只有四百多块,也没有,所以,每次出去的时候,大家都会非常节省,用最少的钱,吃最多的饭。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毫不客气,狼吞虎咽,仿佛要把所有的饥饿都解决了。

丽江是世界级顶尖旅游城市,有着世界三大遗产的殊荣,所以,一有空,大家就会去玩。那时候,好多地方是不收门票的,大家就在一起玩,玩累了就去吃饭,吃饭的时候,大家去忠义市场,或者是南门市一中吃米线,数量上,满满一大碗,堆得超过鼻子,价钱方面,过去3块钱,现在稍微高一点,比古城里在实惠的多了。

周六、周日的时候,当我的两位同事休息的时候,我就会央求跟她们一起玩,尤其是哪个叫李金艳的女孩,她没有结婚,人又开朗大方,不拘束。我们经常爱去的地方就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大研古城

丽江大研古城古时也叫镇。大研者,大砚也。言其所处的四面环绕青山的地形和一脉清水流进肥沃的绿野的地形,宛加一方美玉大砚,平落在丛山之中。

古城位于开阔的坝子中间,她北倚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使屏立的山麓挡住了西北寒流的入侵。城东南面向数十里的沃野良田,这里阳光充足,花木早苏,是古城的粮仓。到了6、7月,南风徐来,吹走了热气,为古城带来了难得的清爽。最奇的是造城建镇者巧妙地调用了清澈的玉泉水。当汩汩泉水流至城头双石桥下时,人们将泉水分作三岔,分别穿街过巷,就像人体的经脉。泉水流遍全城千家万户,为居民带来洗菜用水最远不过50米的便利。游人倘祥街头,随时都有水的陪伴,或在旁淙淙欢唱,或在下潜游路中,令人心驰神往。

大研城内街巷纵横交织,四通八达,主道闹市朝夕市声不断,然而任凭闹市如何拥挤,也不会影响人们的通行,因为主道两侧的数十条小巷相织如网,随时随地都可以把主道的人流疏散。

城内街道是用彩花石板铺成的,不像城市大马路修得又平又直。在这里走起来别有一顺其自然的态势,绝无半分强求。大研人还利用城内西河水的高低落差,按时提降闸门,清洗街道的污垢。整个儿一个环卫自动清洗系统。大研民居都是土木结构的砖瓦屋,纳西人民广收博采中原文化,把北京的四合院引入山城,又造就出三方一照壁的格局,并把门楼修得富丽堂皇,再用泉水环绕连接每家门庭,形成了高原水乡“户户泉水,家家垂柳”的特有风采。

大研人用水十分讲究,名为三眼井,即泉水喷涌的第一眼井供饮用,下流第二眼井为洗莱,再下流第三眼井方可用以洗衣服。一石跨渠,即成一家,水绕民家,自然处处以桥通路。另外,大研保存了许多座明清的石拱桥,虽经几百年的风雨剥蚀、兵火焚毁,乃至多次大地震的破坏,但石桥依然坚固如昔,雄跨主河,为这个“高原姑苏”赢得一份古朴的壮丽。

大研城,核心保护区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它的核心建筑群便是四方街。也是大家喜欢去打跳的地方。四方街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很是热闹。那儿诱人的小玩意很多,各种字画和工艺品,如铜器、木刻、木雕、玉器之类,还有药材、乐器,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各种制品都充满了纳西族情调。穿越在店间的猫咪狗狗,如果一家一家的细细发掘,会把时间全部牺牲掉……。听着李金艳的介绍,我仿佛游离在千年的梦幻中,见惯了城市的高楼大厦,突然仿佛置身于前朝,仿佛一种说不出的激动与惊奇,李金艳那颇有魅力的话语,增添了我的好感与钦佩。

就这样,我们不知多少次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聆听那千古不变的传奇,神奇的故事、美妙音乐和漂亮的舞台灯光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大型的民族服饰、民族风情舞蹈让人眼花缭乱,在宁静的夜晚,当华灯初上的时候,山地民族以他特有的宁静与祥合,还你一个自然的静谧与和谐;在这一片轻歌曼舞中,带你走进心的旅程,领略天人合一的万种风情。

接下来就是当地的小吃了,有油炸水晴蜓,这东西是从水里捞上来的晴蜓幼虫,实际上已长出翅膀,嘿嘿,我胆小,所以只饱了下眼福……还有油炸蚕蛹,鱼腥草(拜托,这么腥的东西怎能咽下呢?),早饭倒是很可口,有选料考究用麦面、鸡蛋、火腿等烤制的丽江粑粑,类似我们湖北的葱油饼,还有小锅米线,相比河南的,煮得似乎更过一些,味道还是很不错的,听说还有鸡豆粉,米灌肠等小吃。但大家还是比较喜欢去忠义市场,穿过木府,就到了,那里人山人海,人头攒动,赶集的、旅游的,商贩们,各种声音交杂在一起,大家坐下来,倒杯茶,拼命地吃起来。

国庆长假的时候,没有地方可去,李金艳就邀请大家去她家吃饭,顺便在她家玩,她家在束河。

束河古镇,那时还没有完全开发,是一座一个古老宁静的小镇,又称龙泉村,位于丽江古城西北四公里处,是纳西族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族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同时,也是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拥有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遗迹以及多元文化景观,都是丽江古城的补充与延伸。尤其是古镇引水入村的方式与街市布局的实例,是研究丽江古城的重要参考资料。当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脱林时,曾走过此道,在他的记述中这样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之古称。由此可见,早在明代,这里已是丽江的重要集镇了。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潭周绿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鱼可数。从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远近汩汩有声。村庄中心有长33米、宽27米的小小四方街,与古城四方街一样可以引水冲洗。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板,似乎还能照见往日的繁华。

束河古镇占地1.5平方公里,在古城中心有一个方形街市,四周均是整齐的店铺,俗称“四方街”。这是古城的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出四条老街,老街又连起四面八方的街道和小巷。街道都以色泽斑斓的石头铺就,岁月的磨损使得石头表面变得很光滑。这里是一个突然间从城市的水泥路踏上那悠长圆滑的五彩石路。这儿的“吧”文化是最出彩的,书吧,咖啡吧,酒吧,布艺吧,木雕吧,茶庄,林林总总,个性十足,这是个艺术的长廊……这儿的吧不同于其它城市,少了些商业味,也不骄蹂造作,质朴直白得想让人亲近……适合单身男女,适合寂寞的人,适合找故事的人,这里的气氛太温馨了,什么都可能发生,适合平静爱旧的人。围着火炉,听当地纳西族人的土话,交流一下不同的人生。

束河曾以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编等手工业闻名于世。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束河就开设了由政府公助的义学馆",还有三所私塾,近、现代又创办小学、中学,使束河成为著名的人才之乡。过去束河村从事皮革业的有300多户,日产皮鞋500双,各种皮货远销西藏、西昌、青海等地,有的商人甚至到达印度、尼泊尔等国,故有"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之说。在宁蒗中甸、德钦,至今还有以束河皮匠聚居而成的皮匠村。1942年,束河皮匠村与国际工合组织合作,通过贷款、集股合资开办过"皮革合作社"。

如今,倘佯于龙泉之畔,漫步于束河古街,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作为大研古城周边民居建筑的束河民居,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吸引着各种肤色的众多游客。

漫步在青龙河上,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内健步而行,业林般的粮架耸立在青龙河畔,构成纳西族农耕文化的图腾标志。这里有一走青石桥,据说当地人成为青龙桥。青龙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的西面就是聚宝山,青龙桥的中轴线正对着聚宝山,这是木氏土司的设计,也是木氏土司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长25米、宽4.5米、高4米,全部由石块垒砌,列为丽江古石桥之最,可见束河在丽江历史上的经济文化格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青龙桥的桥面经过数百年风雨的洗刷使它变得斑驳苍老,却不失它的英雄气势和庄严厚重感,站在这里,也可以听见马蹄的声音在回响。

据当地人讲,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藏传佛教大师葛玛马追赶一个魔鬼,从这里一步跨到了玉龙雪山上,在桥上留下了一个仙人脚印。开春时节,桥畔的杨柳长出了新芽,如烟似纱,仿佛绿色的波浪要涌到桥面上来,这就是束河八景中的又一景:“烟柳平桥”。

穿过青龙桥直走,便是九鼎龙潭了。九鼎龙潭位于古树参天得龙泉山下,由几道水积成,潭水清澈晶莹,水草曼舞,游鱼逍遥,玉龙雪山倒映其中,清姿傲岸,意境无穷,成为束河八景之又一景:雪山倒映。潭边有一截断碑,年代已不可考,用石头敲击,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是束河八景之中的“断碑敲音”。不过,为了保护这一景观,大家还是不敲的好。潭中的鱼儿是游人最喜欢的景致。它们不怕人,每当喂食的时候,纷纷争指令性计划令物,溅起的水花泼到喂食者脸上,人与鱼如此亲昵相处并不多见,这番情景被列入了束河八景,叫做“鱼水亲人”。龙潭上端有一座寺庙,名叫“三圣宫”,西殿供奉观音,北楼供奉龙王,南楼供奉皮匠祖师孙膑。东楼楼基直接入水,三面都有回廊,供游人凭栏远眺。在这里,远近风光尽收眼底,田畴润绿,炊烟袅袅,鸡犬争鸣,生机勃勃,一派田园牧歌,无限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尤其是月明之夜,登楼赏月最有风味,文人墨客每每对月吟诗作画,传为佳话。此景在束河八景中叫“龙门望月”。

束河古镇西山上有很多漆树。每到秋天,树叶鲜红,秋光灿烂,令人赏心悦目。在束河八景中,这叫“西山红叶”,最为动人。束河古镇西山的最南边就是松云村,后边有石莲山,山上有个山洞,象老虎张开的大嘴,为了震住老虎的威风,当地人在洞口建筑了一个寺庙,叫石莲寺,其中有一棵柱子是用铁链拴着的。民国时期曾经办过夜校,读书人围火夜读,成了一道风景,叫做“石莲夜读”,列入束河八景。玩累了,大家就在山上休息,吃带的粑粑和矿泉水,然后合影留念,最后,大家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她家。

束河古镇西山的最南边就是松云村,后边有石莲山,山上有个山洞,象老虎张开的大嘴,为了震住老虎的威风,当地人在洞口建筑了一个寺庙,叫石莲寺,其中有一棵柱子是用铁链拴着的。民国时期曾经办过夜校,读书人围火夜读,成了一道风景,叫做“石莲夜读”,列入束河八景。玩累了,大家就在山上休息,吃带的粑粑和矿泉水,然后合影留念,最后,大家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她家。

快乐的日子总是很短暂,或许,这也是很多人喜欢用回忆来唤醒记忆的原因。李金艳要出嫁了,毕竟是农村姑娘,年龄又差不多了。大家玩的这么好,又有身后的感情。但是一想到自己喜欢的朋友要嫁人,心里边总想说点祝福的话,但是,却又是那么的难。

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多。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俦婚配习俗。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订亲,纳西语“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到五六岁,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到适合的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待女孩长到十岁左右便择吉日订婚。之后男方家要向妇家行“小酒”、“大酒”等礼,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都要到女方家送礼。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下右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过去,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谈恋爱称为“命若贺”,一般不受父母干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和红白喜事场合相识交交往,定期约会于山间田野,对歌弹弦,倾吐衷肠,互赠情物。这种传统的社交自由,与汉文化影响的封建包办婚矛盾尖锐,加上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剥削和农民的贫困加深,致使相爱的青年往往不能成婚,噗了忠贞于纯洁的爱情,就相约至玉龙雪山或村寨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

东巴祭司依据当时所发生的情死悲剧情况,创作东巴经典《鲁般鲁饶》(牧奴迁徒记),并把它作为超荐情死者的经书,在道场仪式中反复吟诵。纳西族第一对情死者从情死鬼头目变成爱神,十二岩子坡这个情死鬼魂的归宿地,也演变成雪山情雪山情国(游翠国),并把情死国描绘成不同境界的三个国。经过东巴教的不断传播,民间又形成口传的长诗《游悲》(殉情调),其故事说:女主人公从小在山上放羊,孤单寂寞;男主人公是次子,分家没有份,就上山打猎。二人相会在深山,互诉苦情,于是相爱,但他们烧香问卜,都难于成婚,便去准备情死的用物,接着双双爬上雪山,经历“树上盘恶峰,石上长尖刺”的“游翠第一国”和不长草木的第二国,过了独木桥,到了“金花不会谢,金果不会落”,没有苍蝇蚊子的理想乐园“巫鲁游翠国”(第三国),过上了“白鹿当耕牛,斑虎当骑马”的自由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文化教育的逐步普及,加之新婚姻法的深入实施,恋爱自由和结婚自主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纳西族的殉情之俗早也成为过去。

李金艳有自己的最求,但总是放在心里。但从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是读不出来什么的。我跟她们在一起的时候,有时也会谈论到这个话题,她总是会静静地听。我的脑海里,一直想着我的初恋——田雨,我是一个喜新却不厌旧的人,那种难以释怀的优柔寡断,那种令人揪心的痛,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我暗之哀伤的时候,重视经常引用泰戈尔的是这样说道: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那热恋的爱把她紧紧压在我的心上们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弹了一个她不能胜得音节,因次,琴弦断了。每每这个时候,李金艳就停下来,若有所思。此时,我的目光会悄悄移向她,但是,灯光下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身影、妈妈的嘱托声,田雨………在我脑海里翻腾,无数个日日夜夜,都在为上大学而奋斗,高昂的学费,父亲那半夜起来咳嗽的声音……让我的激情变得平静下来。有时控制不住自己,在没有人的时候我会大声说:阿艳,我好喜欢你!我愿意照顾你一生一世,但当着李金艳的面,我又始终没有说。

李金艳结婚的前两天,她没有来上班,我也不知到发生了什么事,却很想见到她。直到后来,才有另外一个朋友说起。那天晚上,我收到了一条短信,是移动公司发来的。上面内容这样:尊敬的客户,你的朋友XX号码为1357838XXXX为你点播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为《千古一爱》。请拨1号键收听。我知道,千古一爱是著名作家二月河在电视剧《康熙大帝》里面的插曲,年幼的康熙帝非常喜欢苏麻拉姑,苏麻拉姑从六岁辅佐康熙帝登基,对他也有情有义,在康熙帝结婚的头天晚上,苏麻拉姑被孝庄太后召进宫中,告诉她知道他们的心中是怎么想的,但由于二人身份的差异,是绝对不能通婚的,并且任她做干女儿,要她发誓:一辈子辅佐康熙皇帝。而在康熙帝洞房的时候,在他独自暗伤的时候,播放的插曲就是《千古一爱》。伴随着悠扬缠绵的音乐,我的眼睛湿润了,其实,我很想去告诉李金艳:我真的很爱她,愿意去照顾她,可是,我还没有那个能力,因为我连自己都养活不起。

李金艳婚礼的时候,我没有去,只是在晚上偷偷爬到宿舍的顶上,用双手枕住头部,呆呆的望着天上的星星,寒气袭来,不知不觉睡着了,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湿透了,不知道是露水还是泪水,也为此落下了夜不归宿的处分。既然她选择结婚了,就尊重她的决定,永远祝福她,希望她一生幸福!

我的大学生活,就在父母的忧伤和自己的新奇、快乐中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