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北征荒凉大漠
作者:秋亭      更新:2019-07-25 09:23      字数:4434

回到府中的朱瞻基心中甚是沉闷,走进书房,端视着正当中桌子上的一把长弓,这是朱文圻在北征蒙古的时候送他的礼物,作为两人结拜安答的见证,朱瞻基甚为爱惜,一直珍藏至今。朱瞻基坐在椅子上,擦拭着弓上的灰尘,不禁思绪翩翩,回想起八年前北征蒙古的峥嵘岁月。

话说永乐六年,鞑靼太师阿鲁台杀掉鬼力赤,迎立本雅失里为大汗。阿鲁台一直渴望恢复蒙古昔日荣耀,重建大元帝国。可鞑靼的地盘实在太小,阿鲁台经常劝说本雅失里侵扰瓦剌和兀良哈,因为光复故国的第一步就是要统一蒙古。

为了激发本雅失里的斗志,阿鲁台向本雅失里描述了曾经的大元王朝是如何的辉煌,骑兵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洗涤天地间,所打下的土地之广是旷古绝今。本雅失里对此并无甚概念,而当阿鲁台说道南朝的锦绣河山是多么的壮丽多姿,物产是多么的富饶,女子是多么的美艳,本雅失里立刻有了精神,眼见这大漠之地,气候苦寒,荒芜空旷,终日与风沙牛羊为伴,实在是无聊痛苦的很,赶上寒流侵袭,食物短缺,又是生死由命。

物欲横流的本雅失里并不糊涂,询问阿鲁台:“既然我们的先辈那么厉害,可为什么伟大的大元会败了呢?”

阿鲁台叹了一口气,说道:“也许是天命亡我,中原之地竟然出了个朱元璋,只看此人名讳就知道是我大元的克星。不过这个人早已经死了,他现在的儿子朱棣当了皇帝,我看也不过尔尔,中原之人有一些弱点,一旦承平日久,怕是马都骑不动了,那时就是待宰的羔羊。昔日的功臣勋贵,能打仗的死的死老的老。如今朱棣劳师远征,只要我们一战杀了朱棣,大明群龙无首,定是乱作一团,那正是我们南下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受到此番言论振奋的本雅失里拍案决定征兵备战,还派人杀了大明的使臣郭骥,这时要摆明了与大明为敌。

听说了使节被杀,朱棣大怒,当即决定要挥师远征。道衍劝说先借力打力,再收渔翁之利。朱棣听从了意见,利用蒙古内部的矛盾,给予瓦剌战备支持,虽然打败了鞑靼,可对于桀骜的朱棣来说,这还不够,他绝不允许有人在自己的头上挥舞弯刀。为了一劳永逸,永乐七年,朱棣派遣邱福领十万大军铲平鞑靼。可邱福此人自恃劳苦功高,心高气傲,认为鞑靼残部不堪一击,只要找到主力,即可全歼。听不得部下意见,轻敌冒进,致使十万将士全军覆没,此战更坚定了阿鲁台南下称王的信心。

永乐八年,为了彻底解决北元遗患,在前征失利后,雷霆震怒的朱棣亲率50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向蒙古出发,随行的还有大将张玉等重要的左膀右臂。朱瞻基和朱文圻也随驾而行,两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分外惹人注目,不过他们不俗的骑射功夫,将士们都不敢小瞧。

万千车马奔腾浩荡,雄壮的部队所到之处,旌旗蔽空,马蹄声如战鼓擂擂,浓密的烟尘随风弥漫天际,铁甲雄兵如滚滚潮水,钢刀长矛透着寒光的肃杀之气,如白毛风一般势要吞没草原。

听完探子的汇报,本雅失里惊慌失措,不知所然,慌忙命人准备马匹准备远逃,却被阿鲁台一顿呵斥:“战事未起,身为主帅,竟然未发一兵一卒,就轻言逃跑,难堪大任。”

本雅失里气愤的说:“你说中原人都是待宰的羔羊,我才杀他们的使节,这可好,现在你们看看他们竟然主动兴兵讨伐,五十万兵马啊,我们怎么打啊,打得过吗?”

争执不下的俩人最终分道扬镳,本雅失里携带大量的金银珠宝率领一部分兵马向西逃窜。阿鲁台决计与明军死战到底,向东进发。

朱棣沿途发出一道白话檄文:大明皇帝御驾亲征,鞑靼本部如不弃甲伏地投降,尔等匪徒就是我马下肉泥。顺宁王马哈木、以及瓦剌等部尽可观战,且看大明王师如何一举荡平鞑靼。

大队人马行至胪朐河,望见被杀死的明军,尸野遍地,无衣遮体躺在枯草之中,风吹日晒,多已变成骷髅。围观的将士无不动容,有人还抽泣了起来。

朱棣身披锃亮的铠甲,挎着战刀,目视前方,大吼一声:“哭什么,大明将士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好汉子,生当为国效力,保卫妻儿,死也要轰轰烈烈,马革裹尸,死有什么好怕的,他们死得其所。我们要做的不是哭泣,而是为他们报仇。”说完,朱棣拔出战刀,举上头顶:“朕今天发誓,如不歼灭本雅失里,为将士们报仇,朕誓不还朝。”被激励的士兵发出震天的呐喊声:“报仇!报仇!报仇!”

朱棣命人就地埋葬了阵亡将士的尸体,不免心中怅惘,就下令整兵休息,然后带着朱瞻基、张玉、朱文圻等人饮马胪朐河。踏上一个山坡,前方已是落日余晖,辽阔苍茫的草原与天际接壤,火红的云彩染透了西方,不禁极目远眺,感慨万千,朱棣手执马鞭感叹:“朕戎马一生,见过多少尸山血海,正如这火烧云一般壮烈。皇孙,你给朕好好看看这云彩以壮胸怀,英雄,就是血海里滚出来的,英雄,是火海里爬出来的。所以尽管前方满是荆棘,是英雄就要勇往直前,是英雄就该义无反顾。”朱瞻基频频点头,还稚嫩的脸上露出肃杀之气。朱文圻也望着那火红的云彩,如龙一般腾挪滚动,驰骋于西方天际。朱棣后来把这条河就命名为“饮马河”。

大军继续行走,机灵的朱瞻基总是身先士卒,快人一步,朱文圻紧随其后,俩人形影不离。渡过饮马河,朱瞻基凭借矫健的身手,抓住并捆绑了几个鞑靼士兵,带到了朱棣面前,令得朱棣接连称赞。

张玉问道:“你们大汗的兵力在哪?”

那几个士兵颤颤巍巍的说:“就在附近。”

心中欣慰的朱棣,决定考考朱瞻基:“孙儿,你说本雅失里在这附近吗?”朱瞻基思考了一会,说道:“孙儿以为在。”

朱棣好奇的问道:“何以见得?”

朱瞻基说道:“孙儿,一路来时,这附近有很多未干的马粪,草也有大片被啃食的痕迹尚新,证明这附近一带有不少马匹活动。而且饮马河有充足的水源,可供驻扎。加上孙儿抓的这几个人,并没有携带干粮,可见他们的根据地就在附近。”

朱棣听后满意的点点头,摸了摸胡须,笑道:“朕的皇孙果然是个帅才啊,好好好。”然后问道朱文圻:“文成,你觉得我们应当如何作战呢?”

张玉有些面露惶恐,俯身跪拜道:“陛下,他一个孩童,哪里比的上皇孙那么聪慧圣明烛照,怕是不懂的什么,多半是要胡言乱语的。”

朱棣面露不悦,说道:“哎,朕有问你吗?插什么嘴。是英雄的话,不在于年龄。不怕,文成,你说说看,说错也不打紧。”

朱文圻跪拜,淡定的说道:“草原行军,尤其是与蒙古游牧军队作战,兵贵神速,不宜携带大量粮草辎重,只带半月行军干粮饮水即可,可命一大将率领骑兵突击贼首大本营,杀他个措手不及,一战可定。”

朱棣击掌称好,感叹好:“张爱卿啊,此子甚好啊,将来可称为我孙儿的好帮手啊。”随后即可下令王友需率领大部队看守粮草辎重驻守饮马河,而朱棣身先士卒,率领轻骑兵带队出发,受此感染的朱瞻基和朱文圻皆跟随前往。

很快朱棣的极速行军找到了本雅失里的老巢,朱棣下令冲锋,自己也策马跑在前方,受到感染的士兵无不杀红了眼。如天将雄兵的明军,如潮水般涌来,杀的本雅失里一个措手不及,本雅失里本人已经慌了神,自知已无法扭转乾坤,带着一队人马装戴着一些金银珠宝,抛弃了大部队跑掉了。军队无人指挥,自然毫无招架之功,一触即溃,被杀的片甲不留。

得胜而归的朱棣,志得意满,感慨道:“不知曾经驰骋天地间的元太祖成吉思汗有没有看到他的后代子孙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如此的狼狈,如今这大漠要换了主人了。”

遗憾的是,将士们禀告并没有发现阿鲁台,这让朱棣心情有些灰暗,随即下令务必要抓到阿鲁台。而东边的阿鲁台知道本雅失里的一败涂地,怒气冲天,怨恨自己有眼无珠识错了人,同时集结大队人马,要在半路伏击明军。

搬师回朝的明军途经阔滦海子,与阿鲁台狭路相逢,一场短暂的伏击战斗之后,自知实力难敌朱棣的阿鲁台,与朱棣打起了消耗战。对于阿鲁台来说,他知道了朱棣的打法,就是勇于身先士卒,阿鲁台在做一个巨大的赌博,就是消耗朱棣的耐心,佯装自己的驻地虚弱,好逼迫朱棣亲自出马,赌朱棣亲自出马,然后他集结全部的兵力捕捉朱棣。

这一策略果然奏效了,朱棣真的如利剑出鞘、猛虎出笼一般率领几千骑兵杀了过来,虽说这在意料之中,可也让阿鲁台极为震撼,远远看去,心想此人不是个疯子,就是有阴谋。再一想本雅失里还未战就认输,两个统帅对比如此,鞑靼如何不败?

阿鲁台的军营里这时走出了一个身高体长、高眉深目之人,只见他通体白衣,头戴百巾,满脸的胡须,看不清容貌,身形样貌与中原人有很大差异,而与阿鲁台却十分相似,那人身边还跟着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女孩。

阿鲁台说道:“莫森哥哥,今日成败就看你的了。”阿鲁台本是波斯之人,莫森是他原来的本家哥哥,阿鲁台已经蒙古化了,可莫森仍是保留了***的行为和习俗。莫森是波斯之地有名的教派人士,可武功诡异,擅长巫术,一袭白丝带,号称伏魂万弗手,可轻易的取人性命,而不留任何外伤,所以武林中人无不骇然,看出来就像是被抽走了魂魄。

莫森说道:“阿鲁台,你带大部队先撤,给我一百死士就可以了。”

阿鲁台不允,说道:“我要与哥哥一同杀敌。”

莫森目视前方,冷冷的说道:“你不信任我?”阿鲁台低头说道:“当然不是。”然后带队开始撤离了,莫森带领一百余人策马冲锋。

另一边的马上朱瞻基发现敌人的形势不对,远远望去,人马稀少,而他们进攻的方向竟只是朝着朱棣去的。同样朱文圻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俩人不需多言,仅仅对视一下,就会意了。朱棣似乎也发现了有异样,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那一百多人很快就汇入了明军的汪洋大海中,可那一百多人的死士,只干一件事情,就是护住莫森,好让他直捣黄龙。

朱棣发现形势不对,想掉转马头,可后边骑兵蜂拥而至,已无法转身。莫森一袭白布裹挟而来,可朱棣没有发现朱瞻基和朱文圻早已跑在了自己的前方。就在千钧一发之刻,俩人都越马相挡,牢牢的遮住了朱棣,而莫森发现形势不对,错失了时机,不过他认出了朱瞻基的皇孙身份,因为玉佩的关系,只得把朱文圻和朱瞻基捆束了带上马去。

反应过来的明军,在张玉的指挥下,纷纷亮出弓箭,这时莫森把朱文圻和朱瞻基束于背后,策马而逃。可弓箭无从下手,生怕伤到皇孙朱瞻基。朱棣非常着急,想要策马去追,被张玉劝阻了。然后张玉自动请缨率队出击,可突然莫森消失在马背上,连带着朱瞻基和朱文圻不翼而飞了。

于此同时,阿鲁台的部队也难见踪影,不过主力已经被明军给肃清了,鞑靼之患解除。而朱瞻基的下落不明,成了朱棣的夜不能寐的事情。

几十万大军不宜久居大漠,在众将的劝说下,朱棣就带领军队返回京城,但命令北平守军不时向草原打听消息,尝试联系阿鲁台的军队。张玉担心自己的孙子就留在了北平,以便不断的搜索。

与大明军队较量了一番,阿鲁台深知复国无望。不仅仅是因为大明军队的火器凶猛,蒙古骑兵优势不在,看着蒙古的子孙后代为了争夺汗位,而内部互相戕害,陷入了无尽的内耗。顷刻间幅员辽阔的土地分崩离析,阿鲁台的理想也随之幻灭了。他不知道未来为之奋斗的意义在哪?他还能跑到哪里去?投靠瓦拉,亦或是兀良哈?会不会是羊入虎口?看着疲惫的部队,还有不时扫荡的明军,阿鲁台似乎没有什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