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多语种选择
作者:程威灵      更新:2019-08-22 05:31      字数:2838

月净威,哈佛大学科学家,道:“误区。油价三连跌后,又迎来三连涨,刚刚购车的新手,更是担心自己多跑了冤枉路,导致任何省油驾驶习惯都白费了。因此,购车之后,越来越多的菜鸟都会考虑购买车载导航仪。可是,记者发现,除了导航产品本身的缺陷外,无论在选购时的静态测试,还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车主们都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精星灵,曰:“一:选购时莫迷信搜星速度。通常,在购买gps导航仪的商店中,销售人员会向消费者们展示产品的搜星接收信号如何迅速。通常,gps分为热启动、冷启动和温启动三种方式,但在售卖导航仪的过程中,有些销售人员故意偷换概念,用不同状态下的gps进行搜星速度比测。一般初次使用时、电池耗尽导致信息丢失,或者关机状态下将接收设备移动1000公里以上距离时,gps冷启动定位速度相比热启动定位速度要慢很多。其实,很多消费者都看重超快速定位,但销售人员展示的搜星超快不一定是真的快,因为需要区分冷热启动的不同状态,像市场上有些gps产品搭载了hotfix超快速定位技术,比起其余没有超快速定位技术的产品,定位速度要快一倍以上。”

月净威,哈佛大学科学家,道:“二:语种并非越多越实用。由于实际应用中,多数情况下是利用产品的声音来导航,因此又是什么样的结果?”

因此,越来越多的产品又多了一个卖点“多语种选择”,除了最常见的普通话、英语,还出现了粤语、客家话、潮州话、东北话、四川话等方言,因此,有的消费者在选购时,就觉得它的“语言能力”超强。

但有些消费者在使用后反映,其实最能够将路面实际情况表达得恰到好处的,始终是普通话。

其它语言,则只是将路名距离等简单的信息机械地以当地方言表达出来,因此,在导航信息的表述中,让人感觉怪怪的。

精星灵,曰:“三:对比超远景点路线规划。选择一款导航产品,它对路线规划、演算速度的快慢,是衡量产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有些消费者在购买时,喜欢输入当地的道路信息,以试验产品的运算情况,这并不足够。可尽量将一些极远的地点,如西藏、新疆、内蒙古、吉林等地的旅游景点设为目的地,以测试机器的计算速度。而且,这种远程目的地最好多输入几个。记者在使用中发现,将西藏布达拉宫设为目的地,有的产品虽然可以较迅速地规划出路径,但再将吉林、内蒙古的一些景点设为目的地,让它演算,产品就逐渐出现了运算缓慢甚至死机现象。如果机器每次的演算状态进度,从0%-100%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证明其运行质量可以得到保证。但如果有的机器在显示到60%-70%时,就出现很缓慢,甚至死机,这种机器显然不太适合,那些喜欢自驾远游的消费者。”

月净威,哈佛大学科学家,道:“四:输入兴趣点对比地图信息量。市场上大部分品牌的gps导航仪,都会选择一家固定的电子地图商合作。但要注意,这种符合国家出版资质的电子地图,大体上数据信息相差不大,但却有南北之分。有的公司的电子地图面向的市场为南方,因此,使用者会发现,本地的一些兴趣点的信息量会十分丰富,以郊区一些楼盘为例,主打南方市场的某电子地图,连该楼盘内不同小区的名称都可以显示出来。而一些侧重北方市场的电子地图,则连该楼盘都找不到。因此,在选购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比一下不同产品电子地图的信息量是否丰富。比如,选择了禅城区之后,可输入一些连锁餐饮企业名称,看同一区域内哪个更详细些。结果,有些地图显示出二十几个,但另外一些地图只显示出十来个。”

精星灵,曰:“五:别凭熟悉路线判断产品优劣。在选购时,很多人会第一时间将自己经常行驶的出发地与目的地输入,看看它指引的路线是否与自己经常行驶的路线吻合,以此来判别产品的优劣。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有经常使用导航仪的车主表示,在不堵车的前提下,往往导航仪推荐的路线更近。可见,如果车主比较熟悉出发地与目的地,容易怀疑导航仪的引导路线。不过,导航仪指引的路线虽然比较近,但也会出现所指引的小路路况极差,甚至难以通过的情况。”

月净威,哈佛大学科学家,道:“四大导航。1、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

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条交点互隔60度的轨道面上,精度约为10米,军民两用,正在试验第二代卫星系统;2、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

由24颗卫星组成,精度在10米左右,军民两用,设计2009年底服务范围拓展到全球;3、欧洲“伽利略”系统。

由30颗卫星组成,定位误差不超过1米,主要为民用。

2005年首颗试验卫星,已成功发射。

预计2008年前开通定位服务;4、中国“北斗”系统。

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

“北斗一号”精确度在10米之内,而“北斗二号”可以精确到“厘米”之内。

计划2008年左右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然后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我国二代北斗导航工程的最后一颗卫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70次发射。

至此,我国北斗导航工程区域组网顺利完成。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是在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采纳了子午仪系统的成功经验。

和子午仪系统一样,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机三大部分组成。

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部分使用24颗高度约2.02万千米的卫星组成卫星星座。

21+3颗卫星均为近圆形轨道,运行周期约为11小时58分,分布在六个轨道面上(每轨道面四颗),轨道倾角为55度。

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四颗以上的卫星,并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几何图形(dop)。

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

地面监控部分包括四个监控站、一个上行注入站和一个主控站。

监控站设有gps用户接收机、原子钟、收集当地气象数据的传感器和进行数据初步处理的计算机。

监控站的主要任务,是取得卫星观测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送至主控站。

主控站,设在范登堡空军基地。

它对地面监控部,实行全面控制。

主控站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监控站对gps卫星的全部观测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计算每颗gps卫星的轨道和卫星钟改正值。

上行注入站,也设在范登堡空军基地。

它的任务,主要是在每颗卫星运行至上空时把这类导航数据及主控站的指令注入到卫星。。

这种注入,对每颗gps卫星每天进行一次,并在卫星离开注入站作用范围之前进行最后的注入。

精星灵,曰:“时钟装置。时钟装置的gps是英文globalpositioningsatellite,是dcs系统的时钟装置,提供dcs系统工作站和dpu的时钟同步。同时扩展接口为电气设备提供gps时间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