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袁崇焕初露锋芒
作者:山高月阔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181

守山海关还是出镇关外的争论,影响到了一个重要人物,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明朝的命运,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焕袁督师。

不过此时袁崇焕还不是督师,也没有资格对辽东战略问题置喙,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福建邵武知县,可是用不了多久,这一切就要改变了,他很快就要影响中国的历史了,这些变化,缘自一个叫江日彩的御史。

江日彩是福建邵武府泰宁县人,每次从北京回家探亲,都要经过邵武府城。监察御史这个官职级别不高,权力却很大,是京官,有话语权,虽说达不到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的程度,但是一言以兴人,一言以丧人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所以每次江日彩回家探亲,知府和知县都要出面款待。

对于地方官来讲,朝中有人好做官,对于京官来讲,县官不如现管,江日彩对于父母官当然也不能小视,双方很有合作基础。这在当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官场潜规则,《红楼梦》中对贾雨村及其“护官符”的描写,也有类于此。

袁崇焕是个雄心勃勃的人,敢说敢做,他对辽东局势的议论给江日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622年正月,江日彩向天启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议兵将疏》,这份奏疏极力推荐袁崇焕的军事才能,请求朝廷破格提拔使用。

文中说道:“今邵武令袁崇焕,夙攻兵略,精武艺,善骑射。臣向过府城,扣其胸藏,虽曰清廉之令,实具登坛之才,且厚自期许,非涉漫谈。其交结可当一臂者,闻尚多人。今见觐于辇毂下。枢部召而试之,倘臣言不虚,即破格议用,委以招纳豪杰,募兵练将之寄,当必有以国家用者。”

这本奏疏如果放在平时,皇帝是不会理睬的,可是在当时,皇帝不仅会看,而且看了会很高兴。因为当时正值广宁大败,举朝都陷入了愁云惨雾,天启甚至拉着辅叶向高的袖子哭了起来。

自从辽东有事以来,明朝在辽东的文官武将都死得很难看,不是战死,就是被处死。明朝全国定制的总兵官有2o名,在辽东就死了15名,在这种情况下,朝臣们都视辽东为畏途,没人愿意去辽东赴任。

此时,袁崇焕通过江日彩毛遂自荐,就显得十分难能可贵。由此我们也能看出,袁崇焕是一个胸怀大志,敢于冒险的人物。

江日彩奏疏一上,立马就被批准,袁崇焕被提拔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兵部职方司是兵部四司之一。掌理各省之舆图(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等事。主事为各部司官(即郎中、员外郎、主事)中最低一级,秩六品,协助郎中处理该司各项事务。

这只是一个过渡性安排,朝廷需要的是上前线的人,而不是坐办公室的人。雄心勃勃的袁崇焕当然也不甘于整天坐在办公室看地图,兵部主事的职位还没有坐热,他就独自一人骑马去山海关一带察看山川地形。

从山海关回来以后,袁崇焕就要求上前线驻守,他自告奋勇地说:“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地”。

袁崇焕敢于任事,朝廷非常高兴,当月就破格提拔他为兵部佥事(佥事是辅佐按察使、分领各项事务的官员,秩正五品),派他去关外监军,并给他2o万两银子,用以招募士卒。

朝廷对于不怕死的人,勇挑重担的人,还是很看重的。一个月内,袁崇焕就从七品县令连升两级,成为正五品的监军,此时他尚未有任何政绩,可见,他的勇气给他带来的回报也是十分巨大的。

袁崇焕到前线后,先驻在山海关,不久,辽东经略王在晋令他出关移驻中前所,负责安置招抚辽东流亡的百姓。袁崇焕不辞辛苦,昼伏夜出,工作做得可圈可点,得到了王在晋的肯定。不久,王在晋题请朝廷任命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正五品),为按察司属下,管刑名考核。

袁崇焕在前线摸爬滚打了一阵后,对形势有了自己的认识,很快他就卷入了激烈的战略之争,即守山海关还是出镇关外的争论,并对争论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在晋主张坚守山海关,为此,他建议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筑山海重关。他在《题关门形势疏》中对山海重关进行了规划,列举了兴筑重关的12条好处,并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事关国家安危的高度,强调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的紧迫性。

他请求天启帝银93万两,立即开始兴建八里铺重关。天启同意立项,并先帑金2o万两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工程很快就进入实施阶段。

然而袁崇焕却对此不以为然,他强烈反对兴筑八里铺重关,主张筑守宁远。于是袁崇焕联合了几个中下级军官孙元化、王棨等越级上书辅叶向高,反对王在晋退守山海关的策略,叶向高犹豫不决,这时内阁大学士孙承宗自告奋勇,愿亲自去前线调研裁决。

应该说袁崇焕反对王在晋的原因主要是出于战略上的不同观点,出于为公,但是另一方面,袁崇焕主张出镇关外,反对王在晋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坚守山海关的战略不符合袁崇焕的抱负,袁崇焕的个性喜欢冒险,他来到辽东前线,是为了建功立业,而坚守山海关,他就无事可做,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关于这场筑城之争的是非,我们将在下一章进行剖析,现在先来看看这场争论的结果。

六月二十六日,孙承宗抵达山海关后,立刻召集关内外文臣武将开会讨论战略部署的问题,会上众人表意见,王在晋主守山海关,阎鸣泰主守觉华岛,袁崇焕主守宁远,众说纷芸,莫终一是。

孙承宗实地考察后,认为宁远乃山海天然重关,听从袁崇焕之议,驳回了筑山海重关之请。

然而王在晋不肯妥协,坚持要修筑山海重关,孙承宗苦口婆心对其进行劝说,“推心告语,凡七昼夜”,王在晋就是不为所动,固持己见。

孙承宗从山海关回到北京,向天启反映王在晋不适任,于是天启将其改调南京兵部尚书,由孙承宗取而代之,继任辽东经略。

从此,战略之争以出镇关外胜出划上了句号。

袁崇焕投笔从戎,刚入军旅,就改变了明朝的战略决策,实在是不同凡响。

此次战略转变的影响,十分深远。对东北局势,对明朝兴亡,对中国历史的走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坐在电脑前上网的你”,也都受到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