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乌龟战术
作者:山高月阔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532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孙承宗以内阁大臣的身份赴辽督师,天启对他寄予厚望,赐予尚方宝剑,并派阁臣送他到崇文门外。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经营进攻要比经营防守困难的多,需要真的军事才能和巨大的勇气,未经实战的文官是很难胜任经营进攻的任务的,他们大多只能经营防守,孙承宗也不例外。

孙承宗到辽东以后,提出“守关外以捍关内、先固守以图恢复”的工作方针。这个方针听起来很漂亮,其实不过是虚文,真正有意义的就是“固守”这两个字。

如何固守,当然是修筑城堡。

但是在施工之前还有一件事情要做,就是要把盘据在关外的蒙古部落赶走。广宁大败后,蒙古哈喇慎部乘虚而入,占据关外,并赖着不走,号称协防,实际上就是想敲诈明朝一把。后来孙承宗派袁宗焕前往哈喇慎部散了点钱财,蒙古人才怏怏离去。

蒙古人走了以后,孙老师摇身一变,成了孙总工程师,在关外大兴土木,掀起了建设**。

建设的重点就是所谓的“关宁防线”,“关”指的是山海关,“宁”的得是宁远。“关宁防线”指的是从山海关到宁远之间的一系列城堡。重点是宁远城。

天启三年九月,宁远城正式开工建设。

孙承宗上任后,重新进行工作分工,佥事袁崇焕的分工是“建造营舍”。

袁崇焕主守宁远,又负责工程,这样,修建宁远城的责任就落到了袁崇焕的身上,不过袁崇焕只是监工,具体干活的包工头是游击祖大寿。

广宁战役中祖大寿率军避守觉华岛屿,犯了死罪,孙承宗督师后,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用人方略,祖大寿世居宁远,不仅是辽人,而且是“土著”,非常符合孙承宗的用人方略,因此,孙承宗免其不死,先是让他辅佐金冠守觉华岛,后来又让他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宁远。

正是在修建宁远城的过程中,袁崇焕与祖大寿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工程初期祖大寿觉悟不高,认识不到位。他认为朝廷不会长期坚守宁远,在施工时比较了草。袁崇焕打算亲自驻守宁远,宁远城的质量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因此对工程的认识要比祖大寿高得多。

他批评了祖大寿,帮助他提高认识,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并亲自量化指标,规定宁远城“墙高三丈二尺,雉高六迟,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的标准,要求祖大寿务必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一年以后,一座雄伟的宁远城拔地而起,成为明朝在关外的一座重镇。孙承宗让袁崇焕和骁将满桂共同驻守。

在修建宁远的同时,孙承宗在山海关到宁远之间还修建了中前所、前屯卫、中后所等城堡。

辽东的工地上,灰尘滚滚。衙门里的乌烟瘴气一点也不比工地上小。

孙承宗不仅善于搞建设,在人事斗争上也是一把好手。

在进行硬件(城堡)建设的同时,孙承宗对于软件(干部队伍)的建设也抓得非常紧。

蓟辽总督王象亁与王在晋交好,在对待蒙古人的问题上与孙承宗产生了矛盾,被迫离职。孙承宗以统一事权为名,建议不再推任蓟辽总督,被批示同意。

辽东巡抚阎鸣泰本是孙承宗推荐的,但后来二人对许多问题意见不一,渐渐地不和谐起来,在孙承宗要求下,朝廷将阎鸣泰罢免,代之以张凤翼。

然而张凤翼还不如阎鸣泰,他整个一个王在晋第二,他主张守山海关,反对出镇关外。孙承宗刚赶走了阎鸣泰,一时不方便再驱逐张凤翼,就请求皇上让张凤翼出镇宁远。

张凤翼本来就反对出镇关外,孙承宗偏要让他上前线驻守宁远,这摆明了是挤兑他。张风翼气不打一处来。

张凤翼对孙承宗无可奈何,就将矛头指向了他的心腹主将马世龙,阻扰孙承宗出关的政策。他指使广宁道佥事万有孚并通过给事中解学龙等人弹劾马世龙。

不久万有孚遭到蓟抚岳和声弹劾,张凤翼怀疑是马世龙、袁崇焕等人指使。

孙承宗也出面为马世龙辩护,指责万有孚构陷马世龙,万有孚很快就被罢免。

就这样,官员们结成两派,互相攻击,官司打得不可开交,比当年的“经抚之争”还要热闹,可怜的天启每天都是一脑门子官司,几乎成了最高法院院长。

孙承宗作为辽东地区的最高长官,又深得皇帝信任,因此,他几乎打赢了每一场官司,因此他的主张也得到了贯彻落实。

宁远建成后,孙承宗决定更进一步,向东挺进。天启五年,他派兵进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等地,最远推进到大、小凌河。

从山海关到宁远有2oo里,从宁远到右屯又2oo里,这样孙承宗就“光复”了4oo里国土,并建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所谓关宁锦防线。

不过这些城堡都处在河西地区,努尔哈赤对河西地区一点都不感兴趣。

早在广宁战役后,他就己经把河西吞到肚里,后来觉得消化不良,有点涨肚,就又吐了出来。

因此,孙承宗到目前为此,还未收复河东寸土。他就是给河西地区罩上一个铁盖,对于努尔哈赤来讲,也是不痛不痒。

天启的志向是要收复河东,这是一个极限。这是努尔哈赤忍受的极限,也是明朝大臣们能力的极限。

这个极限的后面,不仅有凶悍的八旗兵,还有比八旗兵更可怕的众多奸细。

因此,河东地区是考验明朝官兵能力的试金石。

孙承宗不断把防线向东推进,他离河东越来越近,离失败也就越来越近,很快孙承宗就会对自己的战略和能力有一个新认识。

天启五年九月,孙承宗派马世龙率军进攻河东,马世龙遣前锋副将鲁之甲、参将李承先率小股部队,从娘娘宫渡口过河,夜袭后金耀州,大败于柳河,鲁、李二将战死,死亡士卒4oo人。

言官们纷纷弹劾马世龙,连及孙承宗。天启下旨“切责”马世龙,但并未给予任何处分,只是让他戴罪立功。

孙承宗先是进行辩护,最后又告老还乡。

孙承宗的时代结束了。

对于孙承宗的离任,许多人认为是阉党排挤的结果。的确,孙承宗有东林色彩,他离任前阉党正大力排挤东林党人,他的离去,与当时的形势有关。

但是,孙承宗离去是辞职,而不是被罢免,天启也并没有对他失去信任,他的党派色彩并不浓厚,他离去的时机,也是明军与后金生接触的时候。

因此,他的离去恐怕与他在辽东的战略遇到了困难有关,他把战线推进到了努尔哈赤的眼皮底下,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再前进一步,就是惨败,柳河之败己为他敲响了警钟。而此时东林党失势,他在朝中失去奥援,如果战败,没有人站出来替他说话,提供保护。

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告老还乡无疑是一个最明智的选择。于是,孙承宗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完美谢幕。

孙承宗此前已屡加左柱国、少师、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等称号,这次辞职又加特进光禄大夫,荫子中书舍人,赐蟒服、银币,并享受行人护归的待遇,极其尊荣。

狡猾的孙承宗力排众议,以高姿态选择了一个高难度的“出镇关外”的难题,在花了国家大量的钱财,把所有长脸的事情都做完了,为自己挣了个盆满钵满。在最后关头,在极限面前,又来了个金蝉脱壳,使自己成功地躲过了身败名裂的下场,并为自己赢来掌声一片,而把难题和风险留给了继任者。

此外,孙承宗在辽东四年,致力于防守,把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修筑城堡上,并没有投入到部队的建设上,没有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因此明朝也就永久地失去了与后金决战的机会。

他所留下的所谓“关宁锦”防线,貌似强大,实际上是标准的“马其诺防线”,因为后金缺乏攻打的兴趣而存在了一段时间。

这个防线的存在,就像一个巨大的陷井,使明朝对关外欲罢不能,不仅需要巨大的维护费用,而且使明与后金不时生战争,始终拖累明朝,最终将明朝拖垮。

孙承宗走了,走得很潇洒。

给明朝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阴影,和一个既不能攻,又不能守的平沙落雁似的难看的防守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