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刘子扬
作者:司马迁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761

人非常喜欢历史上君王收下一流谋士的过程,那是政治理想,心机的对抗,是级人才之间的战争,本人认为,朝代更替中最精彩的莫过二点,一是战争上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力,二是君择臣,臣亦择君的选择。所以本书绝不会有王八之气乱放的现像出现,力保收任何一个谋臣都精彩。

书中收谋士的过程,有些是参照历史上一些伟大君王收一流谋士的过程而写,有些是自已读史心德而幻生,所以必定会有很多漏洞,还望各位不吝赐教,并体谅,本人虽自幼读史,常常以中华历史之丰富而为身为炎黄子孙而自豪,但兴趣爱好并不能保证学术性,所以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得以前好似大一时曾在读者上看过一遍文章,哪位大大写的倒是忘了,但有一句话记得极为深刻“生在中华这个历史极为深重的国度里,一出身就老了。”本人深以为然。

次感谢藏书江南的两个帖子。

帝王之难,在于以一人之心敌天下万人——唐太宗。

下午时分,刘鸿依旧呆在了德阳大殿,但德阳大殿除了那些必要的人员之外,就是那几个十常侍派过来监视的人了。

本来十常侍也几乎都从宿醉中醒了过来,想要过来跟刘鸿拍拍马屁,然而被刘鸿拒绝了,十常侍是必死无疑了,他要趁皇甫规的死,挽回群臣的一些信心,哪怕是一点,都能避免大汉各州拥兵自重。

整一个下午,刘鸿都在默默的吟叼的着李世民的这句话,这句话太过沉重,这句话不旦点明了帝王之难,更是点出了为什么凡是帝王总是称孤道寡的原因。

刘鸿的心情沉重之极,做为一个炎黄子孙,华夏民族,龙的传人,他有那种振兴大汉,甚至是统一天下,让整个地球,只有一种文化,只有一个语言,只有一个传统的雄心壮志。

但作为一个人,他不想让自已变成那种孤家寡人,身边无人可信,人人都得防范,任何一个人讲任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其中的意味,做这样一个人,实在是太过于无趣了。

要改变这一切,那么必然得把政治权力下放,组建内阁,把战争转向内阁,如果不行,那就只能在朝中维持平衡,让各臣互相制约,让皇帝有一个更高的视角俯视群臣,然而这一点,在现在是不行的,就算是太平盛世也是行不通的。

多臣平衡,只是让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而已,不说要费心的去维持这种平衡,会让皇帝为了这种平衡不得不有失公允,也更容易变成矛头的集中点,众臣平衡,那么想突破那一线,则必然得从皇帝手中得到。

这样转来转去,还是把矛头转向了皇帝,皇帝要维护平衡,那么群臣自然容易离心离德,对朝廷非常容易失去归属感。

纵观历朝历代的历史,无不是如此,在历史中,唐太宗,唐玄宗,康熙皇帝,这三个都是封建集权最为集中的时候,可是等他们一起,个个都起了乱子,原因是什么,要说起来有太多太多,但是终归有一点,就是平衡惹的祸。

大臣们对朝廷变得没有归属感,只想让自已,让自已的派别获得最大的利益,那么必然会进行政治投机,而投机的对像,无非就是皇子而已。

看来,也只有组建内阁了,可是在这个时候,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内阁是这么好组建的吗?儒家思想,虽然在汉末的时候,独尊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置疑,就现在,各个学府都有学者在讨论儒家治国的可行性,然而,无疑,在近三百多年的独尊地位里,儒生占据着读书人的大片。

六经,连易经都被归为儒家学说,仅此一项就可以看出,这学术之争,都争到凡是孔老二看过的书,通通丫的都是儒家的。

“许多许多历史才能积累出一点传统,许多许多传统才能演变出一点文化,儒家已经变成一种文化,变成一种阉割民族血性的文化,外敌一来就投降,一种投降主义的文化,一种自大的文化,一种落后的文化。”刘鸿缓缓的站了起来,业已,眉头已经皱成了一片。

“陛下。”史阿不亚于太监的阴侧侧的声音在刘鸿的耳边响起,打断了刘鸿的沉思与烦恼:“陛下,阜陵王刘普之子刘晔,荀家荀彧荀攸奉命前来晋见。”

鸿抬起了头,他有些意兴蹒跚,既便是这历史上的三大牛人,他现在也并不想多见了,想来也是好笑,他要见的这些人,竟然都是老曹大大的手下,想想老曹的成并不是偶然,也不是运气太好,他手下确实人才济济,跟孙权与刘备比起来,确实强了太多。

本侍要挥手示意史阿的刘鸿一下子脸皮铁青了起来,他刚刚抬眼的时候分明看见了二大一小的三个皱着眉头的青年人,不用说,自然就是这三尊大神了。

什么时候汉灵帝没有威严到这种地步,有人来见也可以不听宣,可以尽直的闯入内殿了,什么时候,这皇帝的自尊犹如地上的泥土般任人贱踏了。

一个下午都在想着帝王之难的刘鸿瞬间怒火上腾,但刘鸿早已不是那个原来时空里的一个文史生了,也不是一个四处碰避的无业者了。

强自压下了心中的火气,谈谈的一笑,说道:“哪一位是刘晔。”

“微臣在。”刘晔极为不甘心的从三人队列中走了出来,撩起长袍,向这个他厌恶不已的皇帝跪了下去,不愧是身为汉世宗亲,却可以帮助老曹反汉的代表人物。

刘鸿岂会听不出这话里的不满不屑之意,想想这个老曹手下的一流谋士,历史上的评价为“料事如神,用之则幸,不用则危”却因为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后期受曹氏排济最后忧虑至死的刘晔。

这个自已钦定的末来科学院的院长,就这么对自已挤眉弄眼,不屑一顾,脸上几乎就差写上:“我很讨厌你,没事就滚。”的字样了。

“你杀过人,十三岁那会。”刘鸿心里暴怒,这个怒气不亚于他对十常侍的怒火,刘鸿也不在多说什么,他不得不再次深思熟虑之后才讲出了这一句话。

果然,刘鸿话音一落,场中各人脸色各异,尤其是刘晔脸色更是好看,一阵青一阵白。

刘鸿为什么会问这话,这其中是有些典故的,刘普有一个内侍长得极为俊俏,极为受刘普宠爱,可以说,刘普在龙阳之好上,几乎是专宠此人,就连其妻都少去问津了。

在刘晔七岁的时候,刘晔的母亲病死了,临终前对刘晔和刘晔的兄长刘涣说道:“普之侍人,有谄害之性。身死之后,惧必乱家。汝长大能除之,则吾无恨矣。”

其中有很强的吃醋成份,这话听起来颇酸,但在刘晔十三岁的时候,便真的跟兄长提剑直入内室杀了这名内侍,更在其父大怒之下说道:“这是母亲的遗命,我不敢不做。”其父大笑了两声,也就放过他了。

知道这个典故的人也许会说刘晔孝顺,也许会说刘晔忠义,但是其中意味,是个聪明人几乎都是明白。

刘鸿这么问,无非也就是这种讽刺的意味。

到网上很多关于老曹手下第一谋士之争的贴子,很少有人提极刘晔,其时刘晔之才也是高深莫测,不但是庙算人才,也是分析情报高手,更是科技的领路人,从三国志。刘晔传就可以看出很多。

不论是曹操,还是曹丕,两个人都对刘晔赞赏有加,但因其身份,使得刘晔越是有才,就越被怀疑,最后郁郁而死。

历史的评价是: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