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6章 其进愈深,其进愈难
作者:陈戈      更新:2019-11-03 18:13      字数:2193

想了很久,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并且人已走了,也不能再问,李正只得作罢。

随后,两人吃完饭,又去北湖市场买了些日用品,回到店里打扫了一下卫生,而后关门休息。

休息前,李正给了李妈两千块钱,让李妈零用。

店里的二楼有三间卧室,主卧自然是给李妈,李正睡了次卧,还有一间次卧空着,以后可以留给萧婷。

至于姑父张建,因为他长年待在深镇,偶尔才会来南岭几次,每次待的时间不长,大可以住附近的宾馆。

休息过后,第二天一大早,李正带着妈妈一块,去水井沟进货,一方面是让母亲搭个手,另一方面也是帮妈妈熟悉南岭市。

进了几十斤书后,李正辞别妈妈,乘车回到了学校。

把书交给王岚,让他帮忙打理租书生意,李正便独自来到教室,开始努力读书。

因为从现在起,他要完成之前定的一个小目标:考年级第一!

说起来,李正距离这个目标并不遥远。

前世,他一直都是年级第二,距离年级第一的李瑶只差一名,分数差距也不会超过五分。

但是,想要跨过这个并不遥远的距离,再提高五分,却很难很难,因为他如今九科的平均分都已超过了九十八分。

要知道,初中每一科的满分,只有一百分啊!

也就是说,每次考试,除了语文课有作文,不能考满分外,其他的科目,经常要考满分。

这样就难办了,李正要完成前进一名的小目标,甚至比那些成绩差的人,前进一两百名,提高一两百分,还要难得多。

记得有篇语文课文说过,“其进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李正必须全力以赴。

李正仔细地分析了九门科目,语数外,物化生,史地政,想要找出自己的弱项,而后巩固加强。

但是他很遗憾地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弱项,也就是说,没有一门科目还有提升的空间。

这丝毫不能引起李正的自豪,反而让他有些惆怅,因为对手李瑶也没有弱项,按照正常的情况,他还是会落在李瑶的后面,成为千年老二。

这该怎么办呢?

李正一边看着课本,一边思忖。

过了好一会儿,一个大胆的想法跃入他的脑海:语文是不是也能考个一百分呢!

只要语文考了一百分,就不会拉低其他科目的平均分,这么一来,他九门科目的平均分很有可能会超过九十九分,分分钟把李瑶碾压。

可是,语文要考一百分,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要知道,这可不是高考,语文老师不会因为你的作文写得好,就给你的作文满分,人家多多少少都会扣几分。

所以,李正记得,前世的豫章中学中,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谁语文考过一百分。

不过,越有难度的事情,完成之后才越有成就感。

李正决心挑战不可能,从写满分作文入手,争取考出一个语文的一百分,完成对李瑶的碾压。

这就有得事情做了。

挼了一下思路,李正决心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开始背诵大量的古文,尤其是《古文观止》里面的文章,因为大多数经典古文都主旨深刻、文字简练、逻辑严密、思维清晰、朗朗上口,更关键的是,用文言文写出来的作文,一看就逼格很高,不容易挑毛病。

二是学习那些出名的文章以及后世的高考满分作文。像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韩寒写的《杯中窥人》一文,主旨深刻,旁征博引,就很值得学习。

三是准备一个专门的小笔记,用来记录周文华平常说的话,进而分析周文华的思想,推测他的兴趣喜好。

这个是最重要的,因为周文华是李正所在班级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整个初一的年级组长!

换言之,语文科目阅卷的时候,周文华有最大的话语权,只要能够得到周文华的肯定,作文便能得到高分甚至是满分。

谁的文章,谁的思想,能够得到周文华的肯定?

当然是周文华他自己的呀!

说起来,能够想到这个方法,也多亏了前世在部队的摔打磨炼。

那时,李正刚从军校毕业,被某位领导看中,选调进机关,当了一名宣传干事。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宣传干事,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便是: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

站起来说李正没问题,因为他大学时经常参加各类演讲比赛,还担任了骨干,若要他上台,即兴说个一两个小时也没有问题,并且不带一句重复的话。

但坐下来写就有点麻烦了,宣传口的写作,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主旨来写,像极了古代的八股文,当真是戴着镣铐跳舞。

为此,李正很是下了一番苦功夫,潜心学习了很久,之后写出来的文章频频见诸于报端。

饶是如此,他写的公文仍然不能让领导满意,每次写完,都要被领导打回重写很多次。

这让李正很苦恼,因为他觉得自己写得已经很不错了,能够见报便是证明,但为什么写起公文来就是不能得到领导的肯定呢?

这样的局面持续了半年多,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另一位公文写得很受领导赏识的同事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了很多话,这些话全是领导在不同场合说过的,他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公文写作这东西,不光要写得好,还要顺着领导的思路写,才算真的好!

从那以后,李正也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每次听到领导说话,便会原原本本地记下来,并且分门别类统计好,有些新颖独特的观点,甚至会背诵下来,以便日后写公文时能够顺手拈来。

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他写出来的公文,再也没有被领导打回来过,而他本人,也受到了领导的器重,认为是可造之才。

如今,把这个方法借鉴过来,能不能有效果呢?

李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