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红楼梦》八十回钞本未完成之谜 1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1971

《红楼梦》问世之后,最早是以钞本的形式在坊间流传,故事的内容在热心人的传抄观阅中不胫而走,后来居然发展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的地步。一部文学作品受到如此追捧,在文学史上实属罕见,仅凭这一点即可窥见其魅力非同一般。今天我们所发现的乾嘉时期的钞本有十多种,但内容大都残缺不全,保存回目最多的也只有八十回。因而专家据此认定,《红楼梦》原著止于八十回,后四十回是补续的,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从时间上看,后四十回的出现比前八十回整整晚了三十多年,前后无法衔接,不可能是同一人为之;从内容上看,二者的风格完全不同,不像出自同一个人之手。那么,后四十回是谁写的呢?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出自高鹗之手。

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说得清楚,它的身世与前八十回一样扑朔迷离,令人费解。高鹗被认定为续书的作者,完全是我们强加给他的,就像我们强加给曹雪芹一样,他本人却从来都没有承认过。尽管他的名字很早就和曹雪芹排在了一起,但至今我们都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所以,不能不承认,谁是续书作者,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依然是个谜。

原著和续书之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里暂不讨论,现在要解决的是:前八十回是完稿还是残稿。也就是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八十回钞本是已经完成的作品呢,还是没有完成的作品,不弄清这个问题,续书的谜团恐怕也很难破解。

目前已经发现的钞本中,就底本而论,时间最早的应该算是甲戌本。这个本子虽然只是一个过录本,不是甲戌年的原钞本,而且仅存十六回,是八十回的五分之一,但它的史料价值却不容低估。它向我们提供了以下两个极其重要的信息:第一,《红楼梦》在甲戌年(1754年)已基本定稿;第二,脂砚斋的评阅工作此时已经展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本子不仅有“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成书过程的说明,而且还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记录。正是这两点为我们提供了做出上述判断的依据。要知道,增删内容、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属于定稿工作的范畴,而“重评”必须在原稿完成后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根据这两点可以认定,此时这本书已基本完成,脂砚斋的评阅工作也已展开。

不仅如此,甲戌本还有一首写在凡例中的诗,对书的创作时间做了进一步的强调。这首诗为甲戌本独有,其它本子都没有看到过,所以显得弥足珍贵。诗的原文是: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宴终散场。悲喜千般如幻妙,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诗中的“十年辛苦”和楔子里的“披阅十载”在时间上是一致的,说的都是作者花了十年时间才完成这部作品。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明确的信号:《红楼梦》的创作整整用了十年时间。

十年的概念与成书的概念是一致的,否则“十年辛苦”的表白就毫无意义。这首诗的大意是:作者将一生的悲喜,古今之梦幻,用十年的时间浓缩在了这本书中,以“情痴”之恨和“红袖”之啼,演绎了一部带血的历史。毫无疑问,正是作者十年的辛苦,成就了这部伟大作品;正是作者十年的耕耘,为中国的文坛增添了一朵绚丽奇葩。

然而,甲戌本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那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文字,还向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重要信息,这就是:脂砚斋才是书的真正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句话表明了脂砚斋对使用哪个书名有最终裁定权,如果他不是作者,能这样做吗?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名字堂而皇之的写进书名当中,把自己和《石头记》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他不是作者,敢这样做吗?由此可见,脂砚斋不仅仅是批书人,还是名副其实的作者。

如果我们把“十年”看作是书已成的确切信号的话,那么甲戌本就是《红楼梦》成书最早的时间记录,在我们没有发现署年更早的钞本之前,甲戌年完全可以被看作是《红楼梦》成书的一个时间标志。如果这一推测成立的话,我们就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红楼梦》的创作始于1745年前后,在甲戌年基本完成,前后整整花了十年时间。由此可以看出,从1754年甲戌本问世,到1791年的程甲本出炉,这部作品整整经历了将近四十年的传抄过程。如此漫长的过程,其间各种版本纷纷出炉也就不足为奇了。与1791年的刊印本相比,这些钞本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书名不是叫《红楼梦》,而是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或《石头记》,二是都带有脂砚斋的批语,三是最多只有八十回。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八十回究竟是作者十年辛苦的全部成果,还是部分成果?换句话说,八十回是已经完成的作品呢,还是没有完成的作品?笔者之所以要提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八十回现象”颇为令人费解,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疑点重重,难以形成比较明确的说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