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红楼梦》八十回钞本未完成之谜 2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1880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八十回不是作者十年辛苦的全部,而是他的部分成果,其余部分在传抄中被彻底遗失。另一种则认为,八十回就是作者十年辛苦的全部,但它是一个还没有来得及完成的半成品,因为作者在四十岁时突然病逝,留下了莫大遗憾。然而,这两种说法在逻辑上都有漏洞,都难以自圆其说。

第一种,如果说后半部分的书稿被全部丢失,为什么会丢失得如此整齐划一,所有钞本都没有八十回之后的内容,哪怕是零星半点。即便被朋友借去传看没有送回来,也不可能丢失的如此干净。难道八十回之后的书稿仅此一分,连底稿都没有?这显然说不过去。

第二种,如果说没有来得及完成,那么“十年辛苦”又该作何解释呢?对一个没有完成的作品做出“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结论,难道不觉得很奇怪吗?一般来说,“十年辛苦”只可能针对已经完成的作品,因为未完成的作品根本不存在时间这个概念,何时完成还是一个未知数。再说了,对于一个未完成的作品就进行增减删除、纂目录、分章回的定稿处理也有违常情。谁都清楚,这些工作只可能在作品完成之后进行,即使有些更改,有些变动,那也是局部的,不会影响大的格局,大的框架,大的构思。说什么来不及完成,从甲戌钞本问世到1763年“曹雪芹”去世,其间有将近十年的时间,距离脂砚斋甲午批语也有足足三十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他们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完成呢?难道留给后人一部不完整的作品,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更符合作者“意欲问世传奇”的初衷吗?这个解释更说不过去。

所以,无论说它遗失也好,说它未完成也罢,理由都有些牵强,其论点难以成立。那么,对于这个现象我们又该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最合情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石头记》全书只有八十回。也就是说,八十回是已经完成的作品,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未完成作品。所以,压根就不存在稿子遗失,或没来得及完成这些问题。这个结论也许有些唐突,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异想天开,毕竟之前无人敢做这样的结论,恐怕连这样的推测也不曾有过。更何况,这部作品本身的情况也说明了其没有完成的事实。

其实,关于作品本身残缺与否的讨论,关键点依然是如何理解的问题,也就是正看还是反看的问题,看书的角度不同,结果自然大相径庭。正看的结果,此书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因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到了八十回依然悬而未决,作者不可能不作进一步的交待就在这里戛然而止,留下种种谜团让读者自己去凭空想象。所以,一致的看法是:八十回之后应当还有《红楼梦》。但是,反看的结果则恰恰相反,它得出的结论是:八十回是一部有头有尾的完整作品,此后不可能再有《红楼梦》。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截然相反的两种看法呢?这就是正看和反看的不同。要知道,正看和反看是两条互不交叉的平行线,正看的不完整性并不影响反看的完整性,它们的分歧不是来自于客观存在,而是来自于主观认识。这就像在同一个景点参观一样,两个人朝着不同的方向走,一个走向了“无稽崖”,另一个走向了“青埂峰”,最终看到的结果能一样吗?

当然,八十回抄本是完稿而非残稿的结论,并非笔者的主观臆断,它是有根有据的事实。这些根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作者的提示,另一方面来自脂批的提示。这些提示足以让我们相信,这本书只有八十回,而且有头有尾,完好无缺,与我们以往的理解完全不同。下面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1、脂砚斋批语的提示

(1)、《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作品,最直接的证据来自脂砚斋的一条批语,但是,谁也没想到,恰恰是这条批语又给了我们相反的启示。

这条批语的内容是: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脂砚斋把这个批语写在“谁解其中味?”之后,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解”字上做文章,在“破”字上下功夫。对于这条批语,如果我们仅从字面去理解,必然会忽略其内在的东西,得到一个望文生义的结果。如果我们能深入到文字当中去,那么你就会发现,里面隐藏着“书已成”的重要信息。

第一句:“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这句话实际上开门见山的点明了“书已成”的事实。它的重点在“哭成此书”,但前提是“能解者”。也就是说,只有“能解者”方知此书已成。其言外之意,书成与否不在书之本身,而在能解与不能解之间。可见,这句话直接道出了“书已成”的事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