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红楼梦》八十回钞本未完成之谜 4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2094

中秋诗在书中只出现过两次,一次出现在第一回,另一次出现在第七十六回,正好一头一尾,恰如脂批所说“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

第一回的中秋诗是“对月寓怀”,第七十六回的中秋诗是“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前者是贾雨村和甄士隐在中秋夜相聚时,面对天上的一轮皓月,贾雨村有感而发。后者是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寂寞的中秋之夜,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所谓“即景”指的是凹晶馆的夜景,书中对这个地方的描述是:“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静”。很显然,贾雨村吟诵的是天上之月,林黛玉和史湘云吟诵的是水中之月,二者上下呼应,头尾相贯,形成了月与月的对应。

贾雨村的诗直抒胸臆,大气磅礴,令人神往,如“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黛玉和湘云的诗却委婉含蓄,带着浓浓的悲凉之气和哀怨之声,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然而,这首诗经过妙玉的补续之后,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象,有了曙光初显,黑夜将尽的欢悦,如“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这就说明,面对这轮明月,诗人有悲凉,有哀怨,但更有期待和希望。

中秋之月是书的象征,它除了具有赏心悦目,光彩照人的特点外,更有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恢宏气势。如果把这两首诗作一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不易察觉的对应性,而这种对应恰恰反映了这部作品真假相对,虚实相对的结构特征。这种对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前者出自贾雨村之口,后者出自女儿之口,形成了真假对应。第二,前者带着“不幸之中又大幸”的侥幸之心,后者怀有更残漏尽,曙光初现的期待之情,体现了它的创作始于侥幸,终于期待的背景;第三,贾雨村吟诵的是天上之月,以虚对实;女儿吟诵的是水中之月,以实对虚。两个月亮交相辉映,体现了故事虚之实之,实之虚之,平仄相对,错落有致的表现手法;第四,前者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后者长篇大论,娓娓道来,形成了前紧后松,前简后详的对应。第五,前者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收结,热情奔放,大气磅礴。后者以“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煮茶更细论”收结,深沉内敛,韵味无穷。第六,前面的吟诵者最终踏入红尘,步入仕途,成了世俗界的佼佼者;后面的吟诵者则归入空门,与寂寞和相思为伴,成了名副其实的“槛外人”。这两种不同归宿,预示了这部作品的两种前途,两种命运,两种结局。

可见,前后两首中秋诗,一起一收,真假相对,虚实相对,头尾照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足以说明八十回是一个构思严谨的完整体系。

(3)、脂砚斋关于过生日的论述,又从另一个侧面透露了文章整体布局的玄机。

作者对于书中人物过生日的描述,或简或繁,或轻或重,各尽其妙。而脂砚斋在四十三回中的一段概括性评述,则向我们透露了生日在文章结构方面的妙用。他说:

看他写与宝钗作生日后,又偏写与凤姐作生日。阿凤何人也,岂不为彼之华诞大用一回笔墨哉?只是亏他如何想来,特写于宝钗之后,较姊妹胜而有馀;于贾母之前,较诸父母相去不远。一部书中,若一个一个只管写过生日,复成何文哉?故起用宝钗,盛用阿凤,终用贾母,各有妙文,各有妙景。余者诸人,或一笔不写,或偶因一语带过,或丰或简,其情当理合,不表可知,其必谆谆死笔,按数而写众人之生日哉?迥不犯宝钗。

这个批语表明,书中正儿八经过生日的只有三个人,而这三人的生日当中就暗藏文章结构的玄机。所谓“起用宝钗,盛用阿凤,终用贾母”,指三人的生日被分别安排在故事的前段、中段和后段。也就是说,只要贾母的生日一过,故事也就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我们来看看三个人的生日分别出现在哪一回当中。宝钗的生日出现在二十二回,时间是元宵之后的正月二十一。此时她已经跨入将笄之年,也就是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所以贾母特意为她举办了一个生日庆典,以显示对她的重视。阿凤过生日在四十四回,时间是在九月初二这一天,同样是贾母出面筹办,以犒劳其对长辈的孝心和操持家务的辛苦。贾母的生日在七十一回,时间是八月初三,这一年是她的八十大寿,宁荣举府欢庆,把她的生日过得隆重气派。但贾母的生日过后,大观园进入了萧瑟的残秋,万紫千红的春天一去不复返。“三秋”的到来,预示着贾府走向了衰败,也预示着故事进入了尾声。

我们看到,宝钗、阿凤、贾母的生日分别被放在书的前段、中段和后段,这个布局与脂砚斋的提示完全吻合,这就进一步印证了八十回是完稿的事实。

(4)、脂砚斋还有一个提示也很重要,这就是“葫芦庙”同样是故事“头”和“尾”的重要标志。

这个批语写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回中,他说:

至此了解葫芦庙文字。又伏下千里伏线。

起用‘葫芦’字样,收用‘葫芦’字样,盖一部书皆系葫芦提之意也,此亦系寓意处。

所谓“起”就是故事的开始,所谓“收”就是故事的结束。脂砚斋的“起用‘葫芦’字样,收用‘葫芦’字样”,说的是在故事的开始和结尾处,都出现了“葫芦庙”的场景。言外之意,如果你再次见到“葫芦庙”的话,那一定是书的大结局,后面不可能再有《红楼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