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红楼梦》八十回钞本未完成之谜 5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1763

我们知道,“葫芦庙”是贾雨村的“出身之地”,他从这里走向红尘,走向仕途,开始了他重振家业的人生之旅。作者之所以把他和“葫芦”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他代表“假”,代表“荒唐”,而“假”和“荒唐”就是“糊涂”的意思。“葫芦庙”和“智通寺”相对应,体现了“假”和“真”的对应,“色”和“空”的对应,“愚蠢”和“智慧”的对应。故事开篇即见“葫芦庙”,除了隐喻“糊涂”外,还有另一种寓意,即:这本书就像一个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外人不知道,除非你能打破这个“闷葫芦”,否则将是一笔永远理不清的糊涂账。所谓“葫芦提”,指的是猜不透的谜。

你可能会说,在八十回我们连“葫芦”的字样都没见到过,哪来的“葫芦庙”呢?这显然与脂批的提示不符。没错,在八十回确实没有出现“葫芦”字样,但“葫芦”没出现,并不等于“庙”没出现,“庙”还是出现了,只不过它不叫“葫芦庙”,而是叫“天齐庙”。

第八十回的题目是“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士胡诌妒妇方”。故事的前半段讲的是:香菱服侍薛蟠和夏桂花尽心尽力,任劳任怨,结果非但没有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认可,反而遭到他们的猜疑和妒嫉,致使香菱受尽凌辱和折磨,几乎丢了性命。最后香菱回归宝钗,回归女儿之家,回归属于自己的“洞天福地”。这就叫“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至此彻底摆脱了她“所遇非偶”的不幸命运,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故事后半段讲的是:宝玉奉贾母之命到“天齐庙”还愿,并向庙中的住持王道士讨要“妒病方”,想用它来医治夏桂花的醋妒之心。

事实上,“天齐庙”就是“葫芦庙”,王道士所卖之“药”,就是葫芦里装的那个“药”。为什么说“天齐庙”就是“葫芦庙”呢?因为,“葫芦庙”坐落于“阊门”之内,而“阊门”就是“天门”,所以“葫芦庙”与“天齐庙”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但与“葫芦庙”不同的是,“天齐庙”的住持不是贾雨村,而是王道士。贾雨村此时在哪呢?他已经变成了“泥胎塑像”,成了庙中的一个摆设。这种变化说明什么?说明这座庙成了名副其实的“空门”,没有了“假”的成分,又回归到了“真”家。

宝玉奉贾母之命前来还愿,所祭拜的正是这座“泥胎塑像”,也就是“假语村言”。为什么呢?所谓“还愿”,就是你曾经祈求的东西如愿以偿,故要前来还愿,以表示对被祈求者的感谢之情。宝玉的还愿,也是前来表达感谢的,他感谢“假话”对“真事”的巨大贡献,感谢“戏”对“史”的鼎立相助,感谢“荒唐言”对“辛酸泪”的成功掩饰。那么,宝玉曾经祈求过这些东西吗?宝玉没有,但甄士隐有,他从“葫芦庙”祈求侥幸,向贾雨村祈求“飞腾”的希望。所以宝玉“天齐庙”还愿,与甄士隐从“葫芦庙”祈愿是因果关系。“还愿”这个举动恰恰说明“侥幸”得以实现,甄士隐“飞腾”的希望也指日可待。

那么,作为“真”家代表的王道士,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在兜了半天圈子之后,他终于向我们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这个药的名字就叫“疗妒汤”,专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醋妒之心,所以这个方子是“君臣相际,宾客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也就是说,这个药既适用于君王,也适用于臣子;既适用于高贵者,也适用于卑贱者,是一剂各取所需的良药。当然,作者把自己的作品比作良药,其中包含了治病救人的愿望,也体现了这部作品“治理之书”的性质。

“葫芦庙”与“天齐庙”前后照应,使得脂砚斋起于“葫芦”收于“葫芦”的布局得到了印证,为八十回是完稿的论点又增添了一个有力证据。从“葫芦”到“天齐”,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循环,它其实经历了从空到色,又从色到空的过程,经历了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大轮回。只有经过这一生死轮回,“真事”才走出了困境,走向了希望,走向了未来。所以,第一回甄士隐的祈福与八十回宝玉的还愿,都是围绕“真事”展开,祈福是好的开始,还愿是好的结果,有了结果,故事自然也该结束了。

其实,脂砚斋在八十回的回前批,已经透露了八十回即大结局,他说:

叙桂花妒,用实笔;叙孙家恶,用虚笔。叙宝玉卧病,是省笔;叙宝玉烧香,是停笔。

所谓“停笔”就是收笔的意思。脂砚斋以此暗示:宝玉烧香还愿是故事的尾声,《红楼梦》到此曲终人散,作者也就此收笔。其实,这个暗示再明确不过,可是没有人把它当回事,以为“停笔”仅指第八十回,与全书无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