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红楼梦》八十回钞本未完成之谜 6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2016

2、书中的暗示

相对于脂批的提示,作者的提示没有那么直接,那么明确,比较委婉含蓄,很容易被忽略。这些暗示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呢?通过诗词、禅语和灯谜表现出来的,虽没有一定之规,但还是有迹可循。当然,也许还有其它的途径,但笔者发现的仅此三个方面,故而就从这三个方面说起。

(1)、诗赋的暗示。

诗社是作者传递信息的一个窗口,八十回是不是完稿在诗词中也有反映,只不过表现手法比较隐蔽罢了,稍不留意就会与之失之交臂。

比如,史湘云的柳絮词《如梦令》,她以一句“岂是绣绒残吐?”便直接否定了这部作品是拾人牙慧的庸俗之作,紧接着又以“卷起半帘香雾”承认了它没有收结的事实。我们在诗赋中,经常能看到两样东西,这就是“门”和“帘”。它们代表什么呢?它们代表书的真相和表象。“门”是“通”的意思,表示可与书直接相通,直接对接。“帘”则是“门”的表象,具有遮盖或掩饰的作用。虽然“门”和“帘”近在咫尺,但人们的视野很容易被“帘”遮住,看不到“门”的存在,结果“帘”就成了我们与“门”之间的障碍。芳官在《赏花时》里的一句唱词说“门外即天涯”,意思是“门”和“帘”看似近在咫尺,实际远隔天涯,无法相通。“半帘”就是没有全部卷起,处于半收半放的状态,作者用它来形容书没有完全收结的假象。这句话实际上点出了书的“全”和“残”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林黛玉的《咏白海棠》同样表达了这个意思。她说:“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门上的帘子“半卷”,通往真相的大门“半掩”,这就像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看似有残缺,其实不然,她的真相被琵琶遮住,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也许就是“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艺术表现手法,其魅力恰恰来自含而不露。

为什么非要“半卷湘帘半掩门”呢?作者借用陆游的诗句,对此做了直接的回答。这句诗在书中出现过两次,如果没有特别的寓意,作者也不会这样做。这句诗是:“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它的意思是:门上的帘子不收卷,为的是长久的保留屋内的香气;书案上的砚台凹陷越深,聚集的笔墨才会越多。这就是说,书之残缺是有意为之,为的是让书中的真事能永久的保存下来,并流传于世。所以,“残”恰恰是为了“全”。

探春的《残菊》诗,对“残”和“全”的关系说得就更加明白,更加透彻。她说“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这是对“残”的直接肯定,说明“残”是有意为之,非不可抗力造成。“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说的是书与主人分手时,是一枝支离破碎的残菊,但人们用不着担心,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来年再次相逢时,或许你看到的就不是一枝残菊,而是一枝形象丰满的美丽菊花。

为什么非要以残相示人呢?为什么非要等到来年再相会呢?原因是“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此时刚刚到“小雪”时节,严冬尚未过去,春天还很遥远,为了书的安全不得不这样做。史湘云的《菊影》“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点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菊花外形虽然残破,但它的魂,它的神,它的内涵依然完整,人们只要通过菊影,通过菊梦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的原貌,看到它傲霜挺立的绰约风姿。也就是说,它的灵魂,它的精神是完整的,没有一点残缺。

香菱作为甄家之后,在这个问题上同样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使者,她所写的三首以月为题的诗词,对书的“隐”和“显”,“残”和“全”进行了形象而又生动的诠释。

香菱跟随宝钗进入大观园,入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央求黛玉教她写诗。黛玉见她学诗的兴致如此之高,便拿出诲人不倦的姿态认真教她,并让她以月亮为题进行练习。香菱拿到题目后,如着了魔一般苦吟不止,以至于食不甘味,夜不成寐。但如此勤奋的她,写出来的诗却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她却并不气馁,依然废寝忘食的练习,经过两次失败之后,终于用自己的“精血”凝聚成了一首诗。这首诗不但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还让她一跃成为了诗社的正式会员,跻身在了诗人的行列,完成了她做“雅女”的美好心愿。可以说,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香菱几乎把自己化成了诗,化成了诗中的那一轮明月。

然而,得到认可的那首诗并非香菱苦吟出来的,而是从梦中得来的,因而其内容就有了“梦中说梦”的意味。脂砚斋对此的评语是:

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氏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曰“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特作此一大梦也。

这条批语点出了这样一个事实:书中凡出现梦的地方,都与“红楼梦”有关,都与书的主旨和本意有关。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说的就是真事必从梦中获取。从这个意义上说,甄香菱的梦中诗也应该有特别的寓意才对。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是怎么写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依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