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作者和批书人行踪之谜 6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2198

这个书斋除了墙上的字画以外,还有两样东西格外引人注意,一个是“宝砚”,一个是“佛手”。这两样东西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东西没有什么特别,但它们的数量有些惊人。想想看,如果你在一个房间里看到“数十方宝砚”和“数十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你会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有点吃惊?如此多的“宝砚”和如此多的“佛手”放在一起,想不吸引眼球都不可能。显然这两样东西有特别的寓意,否则作者不会做这样的设计。它们有什么寓意呢?里面隐含了书房主人的重要信息。

“宝砚”和“佛手”合起来就是“指砚”的意思。关于“佛手”的寓意,脂砚斋在第四十一回的夹批中这样写道:“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这就点明了“佛手”有“指”的意思。谁是指点迷津者?是和尚?是道士?还是批书人?和尚和道士以为王孙公子指点迷津为己任,而批书人则以为读者指点迷津为己任,他们都是指点迷津者。那么书房的佛手属于哪一类呢?它是兼而有之,也就是说,它既代表僧道,也代表批书人。

“宝砚”的寓意前面已经说过,它有“史笔”的意思,这个寓意是从贾政送给贾母的灯谜引申而来。“史笔”的运用者是作者,故“宝砚”代表作者。作者通过“宝砚”和“佛手”表明:“秋爽斋”即“指砚斋”,而“指砚斋”就是作者。由于佛手的载体是美女,其指点迷津的功能多由美女代劳,所以“指”就变成了“脂”,这就是“脂砚斋”的由来。探春的丫鬟侍书,谐音“史书”,与“宝砚”的意思直接相通,这就进一步说明,《红楼梦》是“秋爽斋”的产物,而“脂砚斋”是真正的作者。

其实,探春是作者的信息,在脂砚斋的批语中早有透露,他在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句子后面这样写道:“感叹句,自寓”。所谓“自寓”,指的就是这个判词是作者自己给自己下的评语,自己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当然,作者也是主人公,因为这部作品是自传,因此,探春实际上是集主人公、作者、批书人于一身,其背后的原型是脂砚斋。

了解了脂砚斋就是作者的事实之后,一些过去一直无法理解的现象,现在终于找到了答案。比如:为什么脂砚斋在戚序本第四回回目前的题诗中要这样写:“作者泪痕同我泪”;为什么《红楼梦》一问世就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命名;为什么《石头记》的书名总以“重评”为题目,不管脂砚斋评过多少次,“重评”始终不变。“作者泪痕同我泪的”直接透露了脂砚斋就是作者的秘密;脂砚斋的名字进入书名,实际上是对其作者身份的明确肯定,要不然,评书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他的名字与这本书联系在一起呢?所谓“重评”,实际上是针对《红楼梦》的创作而言,批书人把书的创作看作是对石头经历的初评,而重评是对初评的再评,所以不管评过多少次,统统都属于“重评”的范畴。这就是为什么庚辰本上明明写着“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字样,可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书名并不会因此而有改变。

3、惜春——僧人——曹雪芹

如果说在探春身上凝聚着道士的风骨,那么在惜春身上就隐藏着僧人的佛性。

惜春与探春相比各方面都要逊色很多,她既没有探春那么活跃,也没有探春那么能干;既没有探春那么口齿伶俐,也没有探春那么锋芒毕露;既没有探春那么才华横溢,也没有探春那么敢做敢为。她总是站在舞台最不起眼的地方,就像一个小小的配角一样,一般情况下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当然,她也当过一次主角,就是奉贾母之命画大观园,在“暖香坞”的活动中扮演了主人公的角色。可以说,除此之外她再也没有成为过焦点。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她的名字“惜春”却是《葬花吟》的主题。

哀婉凄恻的《葬花吟》是林黛玉的代表作,也是大观园的主题曲,它道出了林黛玉的哀伤从何而来,也说出了她的泪为谁而流。曲子一开始这样唱道: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出;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从上面的唱词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惜春”是这首曲子的主题,是黛玉葬花的动机。这说明什么?这就说明在惜春身上凝聚了作者的“一把辛酸泪”,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直接体现者。

惜春歌颂大观园的《文章造化》这样写道: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这首诗除了形容大观园有巧夺天工之奇外,还点出了文章有出神入化之妙,在这奇和妙中,包含了画中有画,文中有文的思想。“楼台高起五云中”,说的是大观园与太虚幻境一样都在天上;“园修日月光辉里”,强调了大观园的中心是“日月”,而“日月”就是“明”,将“明明德”的内容隐含其中。可见,惜春的诗不仅点明了大观园的中心,也点明了书的中心,不仅点明了大观园的背景,也点明了书的背景。所以,她又是这部作品的象征。

所谓“景夺文章造化功”,说的就是作者把“惜春”这个主题融进了文章中,融进了女儿的情感中,也融进了大观园的一草一木中。这就是为什么惜春的丫头名字唤作“入画”的原因。

作者用神来之笔创造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绝色佳人,让她们在这方舞台上演绎历史,演绎人生,演绎悲欢离合的故事。作者的悲伤、哀痛、遗憾、无奈都在女儿悲春、惜春的情感中得以抒发,得到宣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观园里“溶溶荡荡,曲折萦迂”的一带清流,正是作者一腔春愁的体现。可以说,“惜春”的主题让《红楼梦》充满悲情色彩,充满惋惜之情,充满悔恨之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