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朝代年纪和主题思想之谜 7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1894

现代的学者对这段历史有两种说法:

一是“雍正夺嗣”说,或“雍正篡位”说。此说认为,康熙临终之前虽然没有公开、正式册立储君,但并不等于没有秘密立储。由于雍正知道储君不是他自己,便在康熙病重期间秘密勾结九门提督、护军统领隆科多,利用其把持禁宫护卫的职务之便控制了康熙的寝宫,为自己的捷足先登创造了条件,结果就发生了矫诏自立的一幕。“矫诏”之说的理由是,雍正所出示的《康熙遗诏》无法确定其真伪,因为当时亲耳聆听遗命的只有雍正的心腹隆科多,其他的皇子皆不在场。《康熙遗诏》事关重大,隆科多接诏后不向众皇子传谕,而是单独向雍亲王胤禛传谕,这种做法本身就说明心中有鬼。而且,《康熙遗诏》的档案是在康熙死后的第四天才公布,此时它的真伪已无法确定。

二是“合法继位”说。此说主要以《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和《康熙遗诏》这两个官方档案为依据,采信的是雍正的说法。但是,这两个档案是雍亲王胤禛继位之后编修的,其时主要当事人或死亡或圈禁,根本没有话语权,没有出面辩解的机会,它们的可信度自然也大打折扣。

虽然《康熙遗诏》的真伪难以确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雍正的登基之日,便是皇子们厄运到来之时。也许是做贼心虚的缘故,他对那些心存不满的皇子总是心怀恐惧和仇恨,最终不得不以“弑兄”、“屠弟”的残酷手段对付他们。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被囚禁和被牵连的兄弟就有十多人,其中死于非命的也有五、六个。要知道,当时有条件竞争储位年满20岁的皇子也只有13人,牵连之广,可以说已经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这种做法被看作杀人灭口不是没有道理,这也反过来印证了雍正得位不正的事实。

康熙晚年为诸皇子之间明争暗斗,不惜相互攻讦,相互残害的事伤透了脑筋,心情十分悲苦,他曾经很沉痛地说:

日后朕考终,必至将朕躬置清乾宫内,束甲相争耳!

康熙认为,他死后在他尸骨未寒之时,这些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就会拔刀相向,在深宫大院上演骨肉相残的悲剧。应该说,雍正继位后对诸皇子的残酷迫害,无情打击,正是康熙生前皇位争夺战的继续,同时也验证了康熙的这一预言。

那么,这一历史事件与《红楼梦》有直接关系吗?要弄清这一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它们作一个比较,看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

首先,从衰败原因上看。

我们知道,贾府衰败的原因有二:

一是如冷子兴所说:

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二是如探春所说:

可知这样大家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上述两点都说明,贾府的衰败是因为不肖子孙的利欲熏心,无情无义,鼠目寸光造成的。冷子兴所说的“一代不如一代”并非泛指,而是特指贾府的世袭之人,也就是现在的当家者。探春的话则明确告诉我们,贾府的确发生了“自杀自灭”这样的骨肉相残悲剧,而这个悲剧直接导致了“树倒猢狲散”的结局。“猢狲”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皇子,因为,“猢狲”含“猴王”的意思,而“猴王”谐音“侯王”。我们知道,在皇权统治下的封建社会,有资格封侯、封王的除了皇子没有别人,所以“猢狲”特指皇子。可见,贾府“树倒猢狲散”的结局,与康熙皇子在雍正朝的命运何其相似。

秦可卿临终前说: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秦者情也,她是维系骨肉亲情的纽带,是这个家族遮风避雨的参天大树,是正义和仁慈的象征。对贾府而言,情在猢狲在,情亡猢狲散。“树倒猢狲散”中的“树”,指的就是这个“情”。康熙生前最忧虑的就是骨肉亲情的存亡命运,而秦可卿生前最忧虑的同样是骨肉亲情的存亡命运,在这一点上二者又是何其相似。

其次,从时间上看。

秦可卿说贾府“赫赫扬扬,已将百载”。警幻仙姑在转述宁、荣二公对宝玉的嘱托时也说:“我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这两点都足以说明,贾府的衰败事件发生在“国朝定鼎”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雍正在位的时间是1722年到1735年,相距1636年的“国朝定鼎”正好是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二者在时间上又是何其相似。

第三,从时机上看。

《红楼梦》的创作大概始于1745年前后,完成于1754年,恰好是在雍正王朝之后。这个时间距1722年的康熙遗诏谜案也才刚刚过去二十多年,当事人依然健在,他花费十年时间以文学的形式把它披露出来,这种可能性不仅有,而且还很大,因此,在时机上也十分吻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