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暖香坞灯谜之谜 2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1870

第一、李纨的灯谜是“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里的一句话。

这个灯谜一出,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语的猜了起来。史湘云猜的是“在止于至善”。宝钗听了说:“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这就说明湘云并没有猜对,原因是对“世家传”的意思没有吃透。李纨说:“再想”。最后还是黛玉猜着了,她说:“哦,是了。是‘虽善无征’。”众人听后恍然大悟,都说:“这句是了”。这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灯谜,也不是随便猜一猜就了事的事,它一定有所指。那么,它指的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把关注点放在“世家传”这三个字上。“世家”是《史记》传记中的一种文体,用来记载世袭封国的事迹。“观音没有世家传”,这句话从字面理解,就是说观音虽善,但只能“止于至善”,因为没有文字记录,她的“善”无人知晓,故曰“虽善无征”。“无征”是无从考证的意思,指没有可供验证的文字记载。

其次,我们要注意的是“观音”背后的寓意。很显然,“观音”是这个灯谜的主语,但它并非实指观音本人,而是一种代称。它指的是谁呢?它指的是庙堂之上已修成的正果——“早立子”。在书中,“早立子”还有另外一个称谓,就是“李”或“唐”。“李”即“李子”的意思,它与“立子”谐音,而且是木和水的果实,有“清”的属性,所以它才是“正果”。“唐”是李的天下,因而和“李”的意思一样。谜语中的“观音”指的正是他。

与“李”和“唐”相对立的是“刘”和“汉”。“刘”在古汉语里是刀剑斧钺的意思,它意味着杀戮,意味着悖逆,意味着无法无天。而“汉”是刘的天下,表面上看它是水,但本质却是火,因为它的开国皇帝刘邦是赤龙的化身。所以,作者以“刘”暗指与“李”相对立的那个悖逆之人。“李”和“唐”与“刘”和“汉”在书中形成了对立的双方,成为了真和假的代表,成为正和邪的象征。“观音”指的就是真和正的这一方。

第三、我们要理解“虽善无征”和“止于至善”的真正含义。这个谜语直译的话就是“观音”虽善,但她的“善”无法考证,因为没有任何文字记录,让她的“善”成了一个谜。这个灯谜到底想说明什么呢?它想说明的是:真正的皇位继承者因为是秘密立储,身份一直并没有公开,在新旧交替,朝代更迭的关键时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故,他的嗣子身份还没来得及见天日就被彻底剥夺了,导致他储君的经历成了“来无迹,去无踪”的过眼烟云。正因为如此,他“没有世家传”,也只能“止于至善”,这段历史也就成了一个谜。

这个谜语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康熙指定的接班人并没有到位,被人冒名顶替了,导致他的这一身份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那么,这个冒名顶替者是谁呢?答案就在下面的灯谜里。

第二、李纨的第二个灯谜是:“一池青草草何名”。

这次还是心直口快的湘云第一个猜,她说:“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不成?”李纨回答说:“这难为你猜”,说明这次湘云猜对了。

这个谜语出自《中庸》里的一句话:“夫政也者,蒲芦也。”其实“蒲芦”并不是它的最终答案,它的最终答案是“中庸之政”。因为“夫政也者,蒲芦也”出自《中庸》,所以可以把“蒲芦”进一步解释成“中庸之政”。而“中庸之政”简称的话就是“庸政”,由此便引出了“雍正”二字。因此这个谜语的最终谜底是“雍正”。

这个灯谜也有主语,它和上一个谜语的“观音”相对应,它的主语是“蒲芦”。蒲芦即芦苇,生长在水边,不是花,不是木,而是一种草,没有任何价值。笔者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下面的灯谜还会涉及到它。

第三,接下来是李纹出的谜语,内容是:“水向石边流出冷”。谜底打一古人名。

这一次轮到探春猜了,她不假思索的回答说:“可是山涛?”,李纹笑道:“是”。

山涛是西晋文人,好老庄之学,以韬晦为本不求闻达,过着清静无为的生活。可是,后来又耐不住寂寞,四十岁以后出仕做官,成了司马氏朝中的新贵。更可气的是,他不但自己违背了做人原则,还想拉嵇康下水,结果遭到嵇康的断然拒绝。嵇康蔑视他的做法,写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大张旗鼓的与他划清界限。这篇文章不仅让山涛名誉扫地,也让他遭遇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尴尬。

了解了山涛做官的背景后,对这个谜语的含义也许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它是把雍正比作山涛,说他清静无为的背后隐藏着极度膨胀的功名利禄之心,以至于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做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悖逆之举。

如果把前后这两个谜语联系起来看的话,意思就是:雍正四十岁以后出仕,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么他出仕做什么呢?答案就在下一个谜语当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