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暖香坞灯谜之谜 1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1785

《红楼梦》里的灯谜不少,且大都制作精巧,内容清新,形式多样。对于这些灯谜,作者有些交代了谜底,有些却没有。交代了谜底的一般没有太大异议,而没有交代谜底的,在理解上分歧就很大,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至今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有定论。然而,作者已经交待了的谜底,也未必就是最终答案,说不定谜底背后还另有玄机,贾政送给贾母的“砚台”灯谜就是如此。

所以说,这些灯谜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里面几乎都有谜中之谜,而这些谜中之谜,才是作者想要传达的真实信息。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灯谜就像人体的穴位,只要找准了它,一点即通,否则就是“一窍不通”。要知道,灯谜就是书谜,把灯和书直接挂钩的是惜春,她把书比作“佛前海灯”,说它“性中自有大光明”。要知道,作者把“真事”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部分,就隐藏在了灯谜当中,揭开灯谜就等于揭开了书谜,其意义非同小可。

过去我们对这些灯谜不太重视,认为只是纨绔子弟“消遣解闷”的玩意儿,猜得对猜不对无关紧要,对书的理解并无大碍。其实这种认识过于片面,过于主观,殊不知,绕过了这些灯谜,就等于绕过了书的真相,绕过了通往终极目标的道路,也绕过了作者的真实意图。比如,我们最想知道的主人公的原型就隐藏在灯谜当中,一旦绕过去,其损失可想而知。

暖香坞的灯谜困扰了红学界一百多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人知道它在说什么,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古之谜。既然猜不中这些灯谜的谜底,又猜不透作者为什么不交代谜底的真实意图,也只好把它束之高阁起来,让它成为无用的摆设。一个多世纪以来,它就像刻在崖壁上的天书,默默的注视着这个世界,不管岁月如何变化,光阴如何流转,它都一动不动的呆在那里,静静的等待着被关注,被理解的那一天。这就是薛宝钗所说的:“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说的“好风”指的就是“遇知音”,她说的“上青云”,指的就是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名天下闻。

很显然,灯谜是以“隐”为目的的,所谓“隐”就是隐去不能明言的东西,但“隐”却不是最终的目,最终目的还是要昭示,还是要揭露,还是要广而告之。所以,惜春说:“莫道此身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意思是说:虽然“灯”身处黑暗之中,但它却是光明的象征,它能照亮黑暗,能指点迷津。所以说,灯谜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替代。正因为如此,作者必须要卖这个关子,不直接说出谜底是什么,让读者自己去猜,自己去想,自己去悟。如果猜到了,悟透了,想通了,那么你就能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歧途走向正路,从幻觉走向真实,实现了向彼岸的跨越。

暖香坞是惜春的居所,惜春又是书的象征,暖香坞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暖香坞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凡到这里来的人,非“穿云”“度月”不能抵达。其超凡脱俗,神秘而又神圣的特点由此可见。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氛围,完全是为即将登场的灯谜量身打造的,如此方可彰显其非凡的品质,卓尔不群的才能,高深莫测的特性。那么,这些灯谜里究竟隐藏着什么呢?它真的能让书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吗?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破解这些灯谜背后的秘密。

1、暖香坞灯谜四则

暖香坞灯谜分作两部分,一部分是一句话或一个字组成的灯谜,另一部分是以诗的形式组成的灯谜。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的内容。

这些灯谜是李纨应贾母的要求与众姊妹一起制作的,她说:

昨儿老太太只叫作灯谜,回家和绮儿、纹儿睡不着,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他两人每人也编了两个。

众人听了都说:

这到该作的。现说了我们猜猜。

李纨用这样一个简单的开场白,便拉开了灯谜游戏的序幕,同时也为灯谜的内容定下了调子。由李纨、李绮和李纹开头,恰恰说明灯谜中有“奇闻”,而这些“奇闻”与《四书》有关,或者说它就是为《四书》量身定制的。前面说过“四书”即“嗣书”,是关于嗣子的书。李纨的这个开场白不仅点明了灯谜的主题,还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一个灯谜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在内容上,在逻辑上相互关联,彼此相通,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所有暖香坞灯谜都是围绕“嗣子”这个主题展开的,里面涉及到了主人公的命运,结局和归宿。作者正是以这种独特方式,向世人披露了一段真实历史,让我们看到了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真相。应该说,这个开场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避免了不知所云的盲目和尴尬。(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