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暖香坞灯谜之谜 8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2323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此处借用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说明元春与“李”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与“刘”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尽管“马嵬”事变之后,这对鸳鸯“一别音容两渺茫”,但他们的风流故事却流传了下来,成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红楼梦》就是长生殿里的梦,它表现的是君王和贵妃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故事,所谓“金玉良缘”,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可惜的是,这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鸳鸯,不幸遭遇了“九重城阙烟尘生”的打击,最终不得不生离死别。然而,对于元春的遭遇,身为其依靠的君王却无能为力,任凭“国色天香”受到侮辱,受到摧残,受到践踏,自己能做的也只有一声叹息。这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其实《红楼梦》就是作者用血泪凝聚成的一首《长恨歌》。

第十二、《怀古绝句》之九《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诗就是引起过争论的两首诗之一,因为它与《西厢记》有关,宝钗认为“史鉴无考”,是否保留,值得商榷。但黛玉却认为:“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黛玉说的两首,指的就是这一首和下一首,前者与《西厢记》有关,后者与《牡丹亭》有关。

这两首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倒不是真的因为“史鉴无考”,而是作者欲擒故纵的手法,以此来强调这两首的重要性,希望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这两首诗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它披露了“康熙遗诏”之谜案,披露了雍正篡位的真相,这两件事恰恰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关键点。我们先来看看《蒲东寺怀古》说的到底是什么。

很显然,小红是这首诗的主角,她代表什么呢?小红本是宝玉屋里一个上不了台面的小丫头,由于在这里不得志,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总想拣高枝儿爬,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贾二爷(贾云)身上。贾二爷是与宝二爷相对应的人物,算不上什么正经主子,小红跟他的关系也算不上是什么正经关系。

当宝钗无意中听到小红和贾二爷有关系时,不禁大吃一惊,心里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jianyin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丫头“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可见,小红是“jianyin狗盗”的代表。所谓“眼空心大”,就是既“有眼无珠”,还野心勃勃的意思。

小红的全名是林红玉,与林黛玉只差一个字,一个“红”,一个“黑”,将二者截然不同的属性暴露无遗。“黛玉”是“眼睛”,具有“龙珠”的性质。“红玉”也是眼睛,但这个眼睛不是黑色,而是红色,也就是“红眼”的意思。“红眼”代表什么,不用我说大家都清楚,它代表妒火中烧,代表贪得无厌,代表穷凶极恶。所以,小红是篡夺皇位野心的象征。

《蒲东寺怀古》讲的是《西厢记》里的故事,那么贾府的“西厢”在那里呢?就是贾母的住所,因为贾母的院子在贾府的最西面。发生在这里的一切绝对与皇权有关,绝对与闺阁有关,绝对与宝玉有关。所谓“私掖偷携强撮成”,说的是在小红的主使下,西厢房发生了见不得人的事。“金玉良缘”光明正大,无须偷偷摸摸,可是小红干的却是“私掖偷携”的勾当,硬是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把生米煮成了熟饭。作者以此影射雍正采用阴谋卑鄙的手段,一举成就了自己的皇帝梦。“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这句话借《西厢记》里《考红》的情节,暗示雍正的做法遭到广泛质疑,受到各方拷问,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事后所有的质疑,所有的拷问都于事无补。

可以说,这首诗将雍正得位不正的事实直接挑明,没有任何藏着掖着的地方。

第十三、《怀古绝句》之十《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首诗说的是遗诏之谜案。作者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死前遗自己的画像给心上人的情节,来暗示康熙临终之前已经有明确人选。他是谁呢?“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这个人不是“梅”,就是“柳”,不可能是其他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梅”和“柳”代表“清”,代表“春”,代表“荣”,与其它的没有任何关系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画”与“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具有“梅”和“柳”性质的“春香”,在本该与“画婵娟”团员的时候并没有出现,造成了莫大的遗憾。“春香”与《青冢怀古》中的“樗栎”相对应,代表真嗣子,因为“樗栎”又名臭椿。

这首诗与《马嵬怀古》相呼应,所谓“画”指的就是天香楼的《海棠春睡图》,所谓“婵娟”指的就是贵妃元春。能与贵妃团圆的只有君王,所以这副画两旁的对联这样写道:“嫩寒锁梦因春冷,花气笼人是酒香”。看到没有“春香”二字就包含其中。春香即酒香,而“酒”与“九”谐音,所以贵妃的梦中人不是别人,正是君王。遗憾的是,画中人与意中人没能走到一起,他们的“金玉良缘”化为了泡影,要想“团圆”已经不可能,所以是“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就是暖香坞的全部灯谜,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揭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让我们终于看到这段历史的真相。它好像是一个时光隧道,把我们带回到了二百九十年前,带回到了康熙末年的夺嗣大战,带回到了1722年11月13日那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雍正篡位的真相,也看到了胤祯作为奉诏继位者的事实。这个发现,不仅给一直争论不休的“谁家事”画上了句号,也为这部作品“在说什么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当然,震惊之余,我们还想知道披露这些真事的究竟是谁?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这部作品的?他的最终归宿又是怎样的一个情况?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逐一探讨。(第八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