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作者真相之谜 1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2064

不用说,这个题目一定很吸引人,因为《红楼梦》的作者一直都是一个谜。虽然曹雪芹很早被认定为作者,但现实中这个人存在不存在,江宁织造府有没有曹雪芹这个人,到现在没人说得清楚。《红楼梦》是自传,这点没有太大异议,如果说书中所披露的事与江宁织造府毫无关系的话,那么作者来自曹家的可能性有多大?可以说几乎没有。从自传的角度看,作者与主人公一定是同一个人,否则就不能叫自传。既然主人公已经明确,作者自然也就出来了。那么作者是谁呢?

从暖香坞灯谜所披露的内容,想必你已猜到《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了。没错!就是《交趾怀古》中的主角,镇守西北的抚远大将军十四阿哥胤祯。胤祯又名允禵,由于他的名字与四阿哥胤禛的名字读音相同,为了避讳改为允禵。雍正登位初年,民间盛传康熙的遗诏本是传位给十四子胤祯,但四子胤禛使用偷梁换柱的调包计,将胤祯的名字换成了自己的名字,从而完成了篡位之举。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说法津津乐道,甚至还把它写进了戏剧和小说。但史学家则认为,此说“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足为凭。历史靠事实说话,靠证据说话,传说只能是传说,它可以入戏,也可以入小说,但不能入历史,否则历史就没有了严肃性。

然而,传说也并非都是空穴来风,有些说不定就是确凿的实事,只是由于它的内容对当权者不利,被人为的屏蔽在了正史之外,结果变成了街头巷尾的传说。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所谓“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要想让传说变成事实,变成历史,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当事人出来说话。可是,在“成则王侯败则贼”的封建社会,失败的一方绝不可能有话语权,他的声音只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也正是民间传说为什么能大行其道的原因。

当然这是历史的遗憾,而这个遗憾不幸又发生在了胤祯的身上。他作为这个事件的当事人,他的声音被屏蔽在了正史之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从官方能看到,能听到的也只是雍正单方面的辩解,以及按照他的意图编写的历史,其它的统统都成了传说。因而,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谁都想知道,但谁也说不清楚,包括史学家在内。所以,这段历史也就成了一个无头公案。

但是,有一个事实是确凿无疑的,这就是十四阿哥和四阿哥是一对不共戴天的死敌,二人的仇视正是从雍正即位开始的。雍正即位后,先是剥夺了胤祯镇守西北的军政大权,继而不准其进城为父皇吊丧,此后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父皇的陵墓,最后将其父子禁锢在景山寿皇殿。乾隆上台后胤祯才得以开释,彻底获得了自由。雍正生前为什么没有除掉这个胞弟,他不是没有动过这个念头,最终放弃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与胤祯手里攥着其悖逆之行的把柄有关,与其生母乌雅氏的以死抗争有关。

胤祯的遭遇在书中有没有反映呢?当然有,第三十三回的“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就是兄弟二人的一次生死较量。这场戏是《红楼梦》的重头戏,宝玉和“父亲”贾政积蓄已久的矛盾,在这场戏里集中爆发出来,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对宝玉而言,这是一场正与邪的博弈,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面对处心积虑妄图置他于死地的手足贾环,面对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忠顺王爷,面对手持生杀予夺大权,怒不可遏的“父亲”贾政,宝玉早已是身不由己。当贾政大喝一声“不许动”,他就料定自己凶多吉少。情急之下,很想找一个人替他向贾母传话,但此时周围的人不是装聋作哑,就是唯恐避之不及,把他完全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站出来为他说话?谁又敢伸出手来拉他一把?一场冤案就此拉开了序幕。

宝玉的罪名是现成的,跳不出历代当权者用来打击对手的那些陈词滥调。什么“无法无天”呀,什么“弑君杀父”呀,这些罪名一定要和罪大恶极,犯上作乱挂上钩,否则如何置对手于死地?宝玉就是在这些罪名之下遭到了重杖毒打,险些送命。其实,“无法无天”、“轼君杀父”恰恰是“父亲”贾政所为,而此时他却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嫁祸在宝玉身上,把他推向了万劫不复之深渊。由此可见,这位披着“忠顺”外衣的王爷,内心是多么的阴险,手段是多么的卑鄙,用意多么的歹毒。

对于强加在自己头上的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宝玉没有声辩的权利,因为打他的人下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甚至还交代:“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由此可见,打人者不仅要堵住被打者的嘴,还要堵住其他人的嘴。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宝玉无法为自己申辩,别人更不可能为他申辩。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样的荒唐,这样的悲剧,在高高的庙堂之上又一次上演了。

谁都看得出,贾政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置宝玉于死地,什么“教训儿子”是为了“光宗耀祖”呀,什么责罚宝玉是为了免去自己“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呀,这些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隐藏着其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脂砚斋在这一回的回后批道:“严酷其刑以教子,不情中十分用情。”这就一语道破贾政以“情”为幌子,滥施淫威,打击报复的实质。这个做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