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作者真相之谜 11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1      字数:1973

北静王想见宝玉,因为其“衔玉而诞”的奇特经历;宝玉想见北静王,因为其是“才貌双全,风流潇洒”的“贤王”。二人相互仰慕已不是一日两日,北静王的“几次要见一见”,宝玉的“每思相会”都说明了这一点。看得出,今天二人能有机会见面实属难得,谁都不想错过。见面如同照镜,二人的外表都从对方眼里写来,作者想要表现的正是这个意思。

宝玉见到的北静王是这样子的:

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珵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

北静王见到的宝玉是这样子的:

(头上)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似点漆。

北静王容貌秀丽,气质高贵,王者的风范一览无余。宝玉同样是容貌秀丽,气质高贵,俨然“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少年。如果把他们的容貌和穿戴作一个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从面相上看:一个似玉,一个如花,体现的不正是花容月貌的“花袭人”形象吗?其次,从眼睛上看:一个似“明星”,一个如“点漆”,皆幽深明亮,反映的不正是“有眼有珠”的真龙品质吗?再者,从穿戴上看:一个戴的是“王帽”,穿的是“五爪坐龙白蟒袍”,另一个戴的是“银冠”,穿的是“白蟒箭袖”服,这样得打扮不仅显示了王子的高贵,更透露了帝王的身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王的头上戴白帽就是“皇”字。北静王戴的是“洁白簪缨银翅王帽”,宝玉戴的是“束发银冠”,这两种都是“白帽”。北静王是“王”,宝玉也是“王”,“王的头上戴白帽”由此确立。

不仅如此,北静王聪明伶俐,年幼时为溺爱所累,而宝玉同样有此病根,二人可谓是同病相怜。脂批称之为“大得病源之语”,他所说的“病源”,指的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的遭遇,有着共同的命运,有着共同的愤恨和悔恨。正因为如此,二人都急切的想念对方,时刻盼望能见上一面。

书中对见面的情形是这样描述的,宝玉一见到北静王,“忙抢上来参见”,而北静王一见到宝玉,“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两个“忙”字将二人相见恨晚的心态表露无遗。当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时,就是镜里镜外之人合二为一之时。脂砚斋在十五回回前有这样一个批语:

宝玉谒北静王辞对神色,方露出本来面目,迥非在闺阁中之形景。

这就一语道破宝玉的原型是北静王,因为他见到的北静王就是他自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北为上,所以在东平、南安、西宁、北静这四大天王中,北静王的地位最高,影响力最强,称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子。“北”又与“水”相对应,具有“清”的属性,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其作为“补天”之人的性质。他虽然没有“通灵宝玉”在身,但他“面如美玉”的长相,足以说明他就是一块“美玉”,就是“龙驹凤雏”似的人物。他把圣上所赐的一串“鶺鸰香念珠”作为“贺敬之礼”送给宝玉,体现了二人珠联璧合的寓意。

“鶺鸰香念珠”表面上看普普通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的背后的寓意却非同一般。“鶺鸰”比喻兄弟之情,它出自《诗经?小雅?常棣》。关于这首诗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

(周)厉王无道,骨肉恩缺,亲亲礼废,宴兄弟之乐绝。故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而合其宗族以成周,复作《常棣》之歌以亲之。

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常棣》是为拯救因“兄弟阋于墙”而日见衰微的周室而作。常棣是一种植物,也叫棠棣或郁李,它是手足之情的象征。《红楼梦》将棠棣比作遮风避雨的参天大树,秦可卿就是这棵树的化身。所谓“树倒猢狲散”,说的就是此情不存犹如大树倾覆,家族衰败的命运将不可避免。这就是为什么北静王一定要亲自为秦可卿送行的原因,也是宝玉听到秦亡消息,痛彻心扉的原因。

圣上所赐的“鶺鸰香念珠”就是这个“情”的象征,它是龙的眼睛,是真龙的唯一标志。圣上把“鶺鸰香念珠”赐给北静王,说明他是有情之人,是唯一可承继大统者。脂砚斋曾在第一回的批语中说过这样的话:

盖作者实因鶺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

“鶺鸰之悲,棠棣之威”是先皇最担心的事情,所以他必须把皇位传给有情有义的人,而“鶺鸰香念珠”就是其传位的凭证。可以说,谁拥有了它,谁就是真龙天子,谁就是真正的奉诏继位者。所以说,它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物件,在它身上寄托了“圣上”家和万事兴的愿望,也反映了他传位的意图。很显然,“圣上”希望继位者能念好手足之情这个“经”,以仁厚孝悌、谦和谨慎的态度维持好家族的繁荣和安宁,让祖宗的基业稳若泰山,代代相传。

想想看,一个日夜担心皇子们在他身后“束甲相争”的皇帝,会把帝位传给谁呢?当然是一个有手足之情的人,一个深明大义,能继承他“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遗愿的人。因此,圣上所赐的这串“鶺鸰香念珠”实际上是一个“定情”之物,其意义非同小可,它是嗣子合法性和正统性的重要标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