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红楼梦》成书之谜 7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1      字数:2214

起社之景是白雪和红梅。白雪把大观园装扮的清澈、纯净,如琉璃世界一般,盛开在栊翠庵的一株红梅花,又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了一丝浓浓的暖意。红梅用自己孤傲挺拔的身姿,娇艳绚丽的风采,向这个世界宣告:春天来了!白雪红梅在这里汇集成了一首“阳春白雪”之歌,如同一股清泉,与大观园的沁芳泉融为一体,形成高山流水之势。作者希望它能流向远方,流入人们的心田,汇入历史的长河之中。

作者通过这样的画面和意境,向我们表明:《红楼梦》是一首“阳春白雪”之歌,成就这一千古绝唱的不是别人,正是迎风傲雪行走在江湖之上的“渔翁”。他以博大的胸怀打造了这方净土,用坚强的毅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希望这首歌能永远的回荡在历史的天空,成为人们记忆的一部分。

起社之题与起社之景相得益彰,作者以白雪和红梅为题,一方面突出了“元春”这个主题,一方面彰显了这部作品高雅的品质。薛宝琴和史湘云之所以成为这次活动的主角,是因为她们一个是“琴”,一个是“史”,而这两样东西最能体现作品的性质和作者的愿望。作品的性质就是历史的回声,作者的愿望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笔者认为,芦雪庵联句作诗的方式,正是《红楼梦》创作方式的再现。我们看到,以白雪和红梅为题的诗词,都是采用多人合作的方式完成的,突出了集思广益的特点。如白雪的吟诵采用即景联句法,由多人一起共吟。做法是先分出次序,然后按次序依次往下走。基本上是一人一句环环相扣;自己的句子要与他人的句子对得上,叫对句,自己再出一句叫别人来对,叫出句;每个人都有一个对句和一个出句,这样联句才能一气呵成。这首联句诗由十一个人共同完成,是参与者最多的一次。而红梅花的吟诵则是把一个题目分成四个部分,一人作一部分,由四人共同完成。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做法向我们暗示,这本书的创作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作者不是一个两个,人数众多,但并不是各自为政,而是配合默契。很显然,用联句这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做出来的文章才可能天衣无缝,才可能一气呵成,才能可能好像出自一人之手。这样的做法过去没有见到过,将来恐怕也再难见到,这也算是《红楼梦》的创作一绝了。

4、《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所经历的艰辛可想而知。在“藕香榭”首先唱响的十二首菊花诗,就把这个过程充分展示了出来,让我们对此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作者以含蓄细腻的笔墨,深沉真挚的情感,通过对菊花的忆—访—种—对—供—咏—画—问—簪—梦等一系列描述,娓娓道出了他对菊花的一片痴情,并展示了为它辛勤付出,默默耕耘的场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说,十二首菊花诗正是作者对创作这部作品无怨无悔的真实写照。

在拟写菊花诗题目时,宝钗对湘云说,这十二首诗既要咏物又要赋事,二者不可偏废。这就点明了诗的内容具有“寄兴写情”的性质。所谓“寄兴写情”就是借咏物以言情,托物以寄情,寓情于景。也就是说,它不是为咏物而咏物,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物,借景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达其内心深处的东西。

我们看到,菊花诗的题目都用两个字,一实一虚,实字用菊,虚字用忆、访、种、对、画等这些“通用门”。而且,每首诗都采用“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咏物和抒情两不误的目的。在拟好十个题目之后,湘云对宝钗说:“十个还不成幅,越性凑成十二个便全了,也如人家的字画册页一样”。这个提示很重要,诗的题目一定要凑成十二个,让它与十二钗相呼应,与十二钗的“字画册页”相呼应,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全”,而不是“缺”。这就说明,在《红楼梦》里十二这个数字是“圆满”的意思,它代表四季,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可谓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正因为如此,女娲用来补天的石头,其方圆规矩都是由十二和十二的倍数组成。然而,有意思的是,最能代表“全”或“圆”的第十二首菊花诗,作者偏偏用了“残菊”二字,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里面就涉及到“残”和“全”、“圆”和“缺”的辩证关系。

作者显然是用《残菊》来比喻书的不完整状态,所谓“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但是,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表面上看这部作品是一部残缺不全的梦,但它的“圆”包含在“缺”中,它的“全”蕴藏在“残”中,因为有“缺”才有“圆”,有“残”才有“全”,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在诗的结尾处诗人这样写道:“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书的“残缺”是客观存在,不可改变,但“团圆”依然有希望,只不过诗人把这个希望寄托在了来年,寄托在了后人身上。这恰恰说明,“残”和“全”不取决于书之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知。

从“访菊”到“菊梦”正好是十题,如果我们把“访菊”看作是创作的开始,那么“菊梦”就是创作的结束。以一题为一年计算,恰好是十年,这与凡例中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以及楔子中的“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记载完全吻合,印证了《红楼梦》的创作经历了十个春秋。

另外,“忆菊”和“残菊”一头一尾相互照应,体现的是这部作品以“忆”始,以“残”终的构思和布局。“忆”是书的宗旨,“残”则是它的现状,如果“忆”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的话,那么“残”则是诗人无奈的选择。十二首诗从“忆”到“残”,恰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一个大轮回,这也体现了书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笔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