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红楼梦》创作地点和创作时间之谜 2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1      字数:2083

1、从做法上看

在39号院墙壁上所发现的这批诗文墨迹,无论从保存的方式上,还是从题写的方位上,它都不是随随便便的即兴之作,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物工作者从墙壁上剥下这些诗文时,发现墨迹外面还糊了一层古老的“印花纸”作为保护层,又在“印花纸”上面覆盖了一层细质的白灰泥,以便与墙壁自然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这些墨迹保存得更加完好,更加长久,以便后人发现它时,能看到它的全貌。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这些诗文不是随意而作,而是有意为之,故意隐藏,书写者希望有朝一日,它能重见天日,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目的。

第二,西墙被满族人视为最神圣、最纯洁的地方,在礼教和习俗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研究过这批诗文墨迹的胡文彬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对此有过这样的解释,他说:

按满族人的礼数和习俗,西墙是供奉祖先‘影像’和家谱的地方,他们总是冲西墙叩头跪拜,视西墙如神明。这种礼俗,遵行于有清一代,乾嘉之际信奉弥笃。

笔者认为,这批诗文写在39号老屋的西耳房的西面山墙上并非偶然,这个做法显然与满族人的上述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实,这种习俗在《红楼梦》里也有充分的反映,比如:贾府祖宗的“影像”就供奉在长房宁府的西院;被贾府子孙称作老祖宗的贾母也住在荣府的西院;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大观园,既与宁府的西院相连,又与荣府的西院相通,正因为如此,宝钗的《凝晖钟瑞》诗才会说:“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所谓“帝城西”指的就是宁荣二府的西面;黛玉居所的窗户被称作“茜纱窗”,宝玉被称作“茜纱公子”,而“茜纱”是从贾母所说的“霞影纱”引申而来。“霞影纱”是太阳西照时的景象,这就说明“茜纱窗”就是西窗,它与有着阴谋诡计寓意的“东窗”相对应,体现了光明正大,体现了名正言顺。“窗”既是“镜”,也是“月”,宝玉的《夏夜即事》就点明了这一点,他说: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作者把“窗”、“月”、“镜”连为一体,以此表明,时常在“茜纱窗”下卿卿我我的二玉,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就是“明”的象征。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又被称作《西厢记》的原因。

上述事例都说明,在《红楼梦》作者的心目中,西面是一个纯洁而又神圣的地方,是正义和光明的象征。39号院老屋的书写者显然也是遵奉这种信仰的人,他把诗文写在西耳房的西面山墙上,不仅表达了这些墨迹在他心目中无以伦比的崇高地位,也反映了里面的内容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在这批墨迹中,写在扇形诗落款处的“抗风轩”三个字颇为引人注目,书写者似乎是把39号院比作“抗风轩”,以此表达这个地方具有规避政治风险的性质。那么这个“抗风轩”是不是真有这个寓意呢?有些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说:“‘抗风轩’的命名,是否一定要出于抗逆风的动机?是否一定要与遭受政治风暴冲击和抗拒这种巨大风暴相关联?恐怕不见得。”而且还列举了古人修建“抗风轩”并非出于这个动机的事例加以佐证。那么,39号院的“抗风轩”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没有规避和抗击政治风险的企图?弄清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它对于如何理解这批题壁诗文有着不替代的作用。

“抗风轩”到底抗的是什么风?毫无疑问,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只能从这批墨迹中去寻找。既然书写者将此地如此命名,相信必然有他这样做的原因和理由,那么这个原因和理由是什么呢?在这些墨迹中,除了诗词、对联之外,还有一篇短文。遗憾的是,由于墙皮破碎,文章残缺不全,已无法还原这篇文章的内容。但根据勘查者的介绍,在剥下来的墙皮上还残存着一些较大的碎片,虽然这些碎片已四分五裂,不可卒读,但从断断续续的文字上还是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篇关于苏秦的文章。因为在几个能够辨认的碎片中,就有三四处出现了“苏秦”的字样。我们都知道,苏秦以“合纵抗秦”闻名天下,书写者把有关他的文章写在墙壁上,其意图十分明显,就是想借他来诠释“抗风轩”的性质。如果说“秦”是****的代名词,那么“苏秦”就应该是“抗秦”的代名词。书写者正是借用这个名字,巧妙的点明了“抗风轩”具有抗拒政治风暴的性质。

前面说过,《红楼梦》中的“秦”,有“情”的寓意,也有“孽”的内涵。在秦氏失身之后,这个“秦”就变成了“孽”,注入了“刘”的因素,具有了“****”的性质。袭人的桃花签上写着“武陵别景”,并题有“桃红又见一年春”的诗句。这个句子出自宋代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寺》诗,它的第一句就是“寻得桃园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可见,所谓的“武陵别景”,明显带有“避秦”或者“抗秦”的性质。39号院的“抗风轩”和它的性质完全一样,完全是现实版的“武陵别境”,带有很强的规避政治风险的企图。

由此可见,题壁诗文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它不仅不是书写者的即兴之作或随意之作,而且里面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种做法与《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的做法完全一样,都是通过“藏匿”的方式来实现规避风险,保全“真事”的意图,都是以掩盖的手段来披露真相。(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