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胤祯卒年之谜 4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1      字数:2096

可是,在胤祯去世的1755年,乾隆反而没有任何表示,起码在永忠的记载中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不能不令人生疑。虽然官史有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的记载,但这只是例行公事而已,看不出有任何“与诸王异”的个人情感方面的东西。也许,乾隆对胤祯归隐的事心知肚明,说不定就是他们事先商量好的,所以他才会在胤祯出家之前的1754年10月赐予万金,以备其今后的不时之需。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胤祯的“死”,乾隆不作过多表示,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不管怎么说,1755年之后,胤祯从人们的视线彻底消失,也许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他从王爷变成了平民,从庙堂之人变成了江湖野客,以脂砚斋的身份与《石头记》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这部作品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里面的故事产生了兴趣,同时也对书的作者和批书人产生了好奇,都想知道他们是谁,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和人生阅历,为什么对《红楼梦》如此专注,如此用心。二百多年来,人们不停的探索,不停的追问,不停的寻找答案,但始终没有结果。尽管有种种的猜测,但从来没有人把《红楼梦》与康熙的十四子胤祯联系在一起。

其实,1755年永忠写给祖父的挽诗,里面就透露了胤祯并没有死的信息。这首诗来自《觉罗诗人永忠年谱》,不知为什么侯堮只截取了它的后半部分,笔者只好原封不动的把它抄录在此:

……作人恒不倦,莅事久弥恭。目力穷千卷,心期报九重;在天应捧日,翊化佑时雍。

这几句话表现的是胤祯不计较个人恩怨,顾全大局,尽心竭力辅佐新君的高尚情操。最后一句“在天应捧日,翊化佑时雍”传递出来的是这样的信息:当他羽化而去时,依然会把护佑天子,护佑大清,护佑子孙作为自己的责任和历史使命。这句话里大有文章,“羽化”是登仙的意思,可以理解成“仙逝”,但在这里显然不是这个意思,否则“佑时雍”就无法作出解释。笔者认为,这是永忠在暗指胤祯并没有死,而是出家归隐去了。这句话与《红楼梦》中的“诚忘三尺冷,瑞释九重焦”颇为相类,里面都包含了以牺牲自己来换取国泰民安的寓意和内容。

永忠的另一首诗,对祖父的平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他说:

西邸开名胜,湖山写旷襟。好贤常设醴,重义每挥金;舞剑英风迈,鸣琴雅意深;枚皋能作赋,彩笔振清音。

这首诗反映的是胤祯好招贤纳士,与社会上的高人学者往来频繁,其“西邸”经常是高朋满座,谈笑风生,大有“莲社之雄才”、“东山之雅会”的韵味。大家在一起舞剑鸣琴,吟诗作赋,并非闲情逸致使然,而是以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为目的,表现出来的是“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思想境界。“西邸”是什么地方呢?它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某一个地方,二是某一种境界。某一个地方很可能指西山的39号院;某一种境界则指大家为之奋斗的理想,因为西面是光明和崇高的象征。或许,在这里它两者兼而有之。

笔者认为,这首诗在影射《红楼梦》的创作,隐射这部作品的诞生是集体的智慧和结晶,隐射它的品味,它的思想内容远远高于其表象。所谓“彩笔振清音”,指的就是以诗会友,以文载道,成就梦想,成就未来。这首诗所反映的背景,与北静王所说的:“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的背景极为相似,我们仿佛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胤祯影子,看到了其作为皇子,作为太子的风采。

胤祯归隐之后,为了这部作品的问世和流传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把它整理成册,并加以详细批注;比如把它抄录出来,让它看上去与一般文学作品没有两样;比如为后四十回的创作进行筹划,进行准备等等。这后续的事情繁复冗杂,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减少问世后的风险,他本人的“消失”当然比“存在”要有利的多,即便有什么情况,也有个回旋的余地。

我们现在发现的比较早的两个版本——己卯本和庚辰本,就是在胤祯隐居之后推出来的,时间是在1759年和1760年。脂砚斋和畸笏叟的批语,大都集中在这两个本子上,所以它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我们研究《红楼梦》极其珍贵的资料。很显然,作者的隐退计划早在《红楼梦》创作时就已经安排好了,要不然他也不会在书中埋线伏笔,并反复暗示和引导,唯恐读者不知,唯恐人们错会了他的意思。

对胤祯而言,隐退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却也很惬意,他在《红楼梦》的凡例中对这种生活作了这样的描述:

虽今日之茆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尘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

探春“秋爽斋”墙上的题字“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就是其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薛姨妈的牙牌令“凑成二郎游五岳——世人不及神仙乐”。所谓“二郎”即“二爷”,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江湖之人,后者是庙堂之人,虽然身份不同,但人却是一个。为什么称他为二爷呢?因为他是康熙朝的第二个皇嗣,故而被称作“二爷”,或者“宝二爷”。“世人不及神仙乐”说的就是他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一个在宫廷内斗中长大的皇子,一个劫后余生的人,晚年将自己置身于一自然清幽的环境之中,享受从来没有过的宁静淡雅的生活,对他来说当然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只有他比常人更能体会这份平淡的可贵,这份宁静的难得,这份无拘无束的来之不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