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胤祯卒年之谜 3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1      字数:2109

官方的这个失误,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就连侯堮都感到不可思议,表示十分惊讶。按理说,清史稿不可能有错,因为胤祯在乾隆父辈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与乾隆血缘最近,关系最为密切,他的逝世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一件大事,怎么可能把时间弄错了呢?而且一错就是半年。但永忠的记载更不应该有错,毕竟胤祯是他的亲祖父,他是胤祯的亲孙子,而且常年生活在一起。我们看到,就在胤祯去世的前几天,他们还面对面的叙谈过,如此亲密的关系,怎么可能记错时间呢?这种可能性在永忠身上几乎等于零。

然而,在我们面前偏偏就出现了看上去都很权威,都很可靠的两个版本,两种说法。这两个版本,两种说法孰对孰错,外人几乎无法评判,更难以得出结论。不过,对我们来说,问题的关键恐怕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这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胤祯在乾隆二十年根本没有死,他依然健在,只是放弃了官爵、王位、族籍,隐姓埋名出家归隐,打算在民间度过余生。他的“死”只是一种象征意义,象征着他从皇族退出,从王位退出,从官方舞台退出,将自己隐身于民间,隐身于江湖,隐身于草莽之中。既然是归隐,当然要秘而不宣,当然要从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因此朝廷只好以“死亡”的方式结束他的历史。永忠的记载只能与官方的记载保持一致,这就造成了胤祯在1755年去世的假象。

可是,既然要保持一致,为什么又留下了不一致的记录呢?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清廷和永忠之间对胤祯“死亡”的具体时间并没有达成默契,以至于出现了各自表述,相互矛盾的说法;第二种,永忠在主观上根本不想与官方保持绝对一致,有意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破绽,想以此为契机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从而去探究原委,发现真相。因此,在胤祯去世的时间上,他比官史的记载整整提前了半年,这个差别足以说明,胤祯的“死”非同寻常,里面大有文章。

胤祯1755年出家归隐的事实,并非笔者的妄加猜测,而是根据《红楼梦》主人公的归宿推断出来的。宝玉的判词说的很明白:“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作者把归隐山林,再续“前缘”,将历史真相昭告天下当作自己余生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故而早早做出了归隐的决定,并将其隐藏在了《红楼梦》中,隐藏在了主人公的归宿中。“归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放弃高官厚禄,放弃优越的贵族生活,放弃家庭的天伦之乐,把自己变成一个毫无政治背景的平头百姓,在清贫中渡过余生。可不想要小看了这两个字,它不仅代表一个政治人物在最高舞台上的消失,还代表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使命感,没有毅力,没有博大的胸怀,很难做到这一点。惜春的“缁衣顿改昔年妆”,说的就是这件事。所以,笔者认为,官方记载胤祯死亡的时间,就是他出家归隐的时间,就是他从庙堂走向江湖的标志。也就是说,他在1755年的6月之后,彻底摆脱了庙堂的角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江湖野客。

他为什么要选择在1755年归隐呢?根据清史记载:胤祯于乾隆元年开释(这个记载与永忠的记载也不相符),二年封奉恩辅国公,十二年封多罗贝勒,十三年封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二十年去世。其实,在进行《红楼梦》创作的十年时间里(大约1745年——1754年),胤祯就已经是在半仕半隐的状态下生活,《红楼梦》的诞生地,西山的“黄叶村”,就是他经常出入的地方。当这本书于1754年定稿之后,马上面临问世的问题,这个环节既关键又有一定的风险。也许,正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他决定在这个时候改变自己的身份,让自己从人们的视野中彻底消失,这样他才能放开手脚,一心一意的完成“问世传奇”的心愿。

胤祯被乾隆开释到他最终归隐,期间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他与乾隆的关系十分融洽,我们从侯堮根据永忠的诗稿等资料编写的《觉罗诗人永忠年谱》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比如乾隆十七年(1752年),永忠有这样的记载:

秋,王祖允禵扈跸圣驾驻热河。

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又这样写道:

十月,王祖允禵接驾,面奉温旨慰谕,兼有万金之锡。

虽然这些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乾隆对这位叔父尊敬有加,而胤祯对这位皇帝更是呵护备至,倾力扶持。所以,永忠在挽王祖允禵的一首诗后面特别加注了这样一段话:

我王祖对皇上之忠诚恳爱,勤勤惓惓,难以笔墨形容也!皇上施隆恩异数,亦与诸王异。

这就足以说明,二人的关系是多么的亲密,多么的不一般,其他诸王与之根本无法相比。可以说,这种关系远远超出了君臣关系,也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亲情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胤祯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乾隆顾全大局的远见卓识。

想想看,雍正在毫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去世,乾隆仓促之间登上皇位,从未理过朝政的他,在纷繁复杂的国事面前能指望谁,又能依靠谁呢?环顾四周恐怕也只有胤祯了,毕竟这是他的亲叔叔,而且曾经手握兵权,立下过赫赫战功,是康熙朝的一位股肱重臣,在父辈诸王中最能干,最忠诚,最有远见。更何况,在世的父辈已是寥寥,可依赖者更是绝无仅有,所以二人建立起非同寻常的关系,自然在情理之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