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 13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2      字数:2207

第157章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13

脂批在一百二十回通行本中的消失,也许是他本人的意愿,也许是乾隆的主张,或者说就是他们共同的主意。究竟是哪一种,现在还真不好说,因为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可供参考,不敢妄加评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高鹗的意思,他没有这个权力,也不敢这样做。然而,不管是哪种情况,它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皇家对真相的披露还是有所保留,有所限制,并不想公开化,扩大化,超越其所处时代的范畴。对于这本书的定位,他们只希望能以文学作品的身份,以才子佳人的面貌走进人们的视野,走向它的未来。然而,庆幸的是,带有脂批的八十回抄本被同时保留下来,为我们今天的深入解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揭示其真相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宜泉作为书的作者和批书人,他在《诗稿》的最后一首诗中,真诚的表达了对这部作品将来命运的态度。这首诗的题目是《书答田先生宠锡佳章原韵》,内容如下:

自道胄中未有奇,墨花零落上林枝。春残绮阁风飘日,雨歇璚楼月挂时。琴瑟横窗弹古调,松筠栽迳仰高姿。此情不问人知否,一任鱣堂鸟雀嗤。

在他看来,《红楼梦》的创作已经达到了目的,将来的命运如何,其中的“高情”是否能被人理解,已无关紧要。“此情不问人知否,一任鱣堂鸟雀嗤”,说的就是其命运好也罢,坏也罢,他都能坦然面对,不会过于纠结,过于忧心。

这首诗是写给“田先生”的,“田先生”是谁呢?笔者认为,应该还是乾隆。因为,田者土也,居天地之中,同样应该是皇帝的代称。从文章结构上看,这首诗不仅和前面写给“夏公先生”的五首诗相照应,也与全书开篇的《春色满皇都》相照应,里面的“上林”、“绮阁”、“璚楼”,与“阊阖”、“紫宸”、“御阶”直接呼应,从而形成了头尾相贯,前后一致的格局。

诗人把这首诗放在最后,明显带有结束语的味道,这也许是他对乾隆的最后一个表态,最后一个交待。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一个出家人高大伟岸的形象,体会到了一个庙堂之人不计个人得失,豁达开朗的个性,也感受到了一位智者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张宜泉的《诗稿》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胤祯,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乾隆。他们二人肝胆相照,休戚与共的关系,给中国的政坛留下了一段佳话,也给中国的文坛留下了一个传奇,这其中的意义,其中的内涵,其中的韵味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品味,去追忆,去回顾。

(4)、《诗稿》反映了胤祯的隐居生活,反映了他与乾隆的关系,也反映了他为《红楼梦》所做的努力。但遗憾的是,这本诗集从头至尾没有时间标注,就连作者的《自序》也是如此,所以谁都不知道这些诗起于何时,终于何时,作者是在什么时间背景下写的。没有时间标注,但不等于有没有这方面的暗示,这个部分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笔者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里面的内容多少还是透露了一些时间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就成了《诗稿》168首诗仅有的时间线索。它们就像是矗立在时光隧道里的一个又一个坐标,通过它们我们就可以丈量出这个历史记忆的时间跨度,进而确定诗人笔下所反映的内容是什么时期的事。

这本诗集的时间跨度,很可能是从1757年到1772年,前后有十五年的时间,或许还要更长。那么这个时间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呢?它是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推算出来的。这里面有三个时间可以拿来作参数:第一个是丁丑年,也就是1757年;第二个是戌子年,也就是1768年;第三个是壬辰年,也就是1772年。这三个时间是怎样得来的呢?

1757年来自作者的自序,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

1768年来自《哭李四兄》,这首诗写于戌子年,也就是1768年。这个时间是参照《觉罗诗人永忠年谱》中的相关内容得出来的。《年谱》于乾隆三十三年,也就是戌子年,有这样一条记载:

正月二十九日,白云观李阳玉道师羽化,诗以哭之。

侯堮在后面加注道:

诗注册十五,作“李四尊师”。

这就是说,侯堮发现永忠在另一条批注中,还把这个白云观的李阳玉道师称之为“李四”。那么,他与张宜泉诗中的李四兄是不是同一个人呢?笔者认为,是同一个人,理由是张与白云观交往甚厚,他的《白云观即事》诗就反映了这一点。而且,这个李四兄同样是个道士,张在他的《题李四兄书舍壁》诗中这样写道:

酒渴谁吞海,人间有谪仙。一壶初脱帽,五斗渐惊宴。吕袋休名注,清书慧性传。还应焚醉籍,从此惜残年。

“吕袋休名”和“清书慧性”都体现了其“道士”的身份。他在《哭李四兄》诗中这样写道:“前宵犹对饮,今日隔重泉”、“交深非歃血,情重易忘年”。看得出,他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就连歃血为盟都无法与之相比。这说明什么?这就说明他们是一对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的神仙伴侣,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他的去世不仅让张倍感伤心,也让永忠悲痛不已,故而祖孙二人同时以诗“哭之”。

而且,张宜泉《哭李四兄》的时间,和永忠所记载的时间也十分吻合。根据永忠的记载,李阳玉是在正月二十九日逝世的,而张的《哭李四兄》也正好写在冬暮,因为在其前面的一首诗,名字就叫《冬暮二首》,其中之一这样写道:

家境残冬纪,元龙鉴赏高。梅含春入意。竹带雪凌操。

诗中的“残冬”和“春入意”与正月二十九日的时节极为相符,因而笔者认为,李四兄即李阳玉,张的这首诗写于1768年正月二十九日,与永忠悼念的是同一个人。(未完、待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