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 14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2      字数:2266

第158章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14

1772年这个时间的确立,来自《五十自警》这首诗。必须指出的是,这个“五十”并非指作者的年龄,而是指“家门不幸”的变故已经过去了五十年。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家门不幸”的灾难源于“天命”不彰,而知“天命”者唯张宜泉也。古人把“五十”比作“天命”之年,张便借此意表达了“天命”相违已经过去了五十个春秋,过去了半个世纪,故而以诗记之。他在诗中这样写道:

天命知还未,蹉跎五十春。服官惭计拙,衣帛愧家贫。玉液觞称旧,银丝面挑新。晚年无别望,有子喜呼麟。

第一句话就指出了“天命”相违已经过去五十年,而“天命”不彰的事实依然还在延续。在这五十年的蹉跎岁月中,他虽然为官不成,家境贫寒,但他并不是一事无成,幸运的是他有了一个“麟子”,让他晚年有望,故而倍感欣慰。这个“麟子”可以继承他的遗愿,可以揭开五十年前“天命”相违的历史真相,可以让他老有所依,老有所终。这个“麟子”是谁呢?就是他的作品《红楼梦》。

从1722年的“天命”相违,到1772年的“麟子”相伴,恰好走过了五十个春秋,而此时的张宜泉已是耄耋之年,他写下这首《五十自警》,目的就是提醒自己过去的并没有过去,只要不放弃,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这首诗应该是写于1772年的11月23日(阴历),也就是康熙去世后的第五十年的祭日。

正是这三个时间坐标,为《诗稿》的起点和终点提供了依据。当然,《五十自警》并不是这一部分的最后一首,在它的后面还有七首,这就许说明,终结的时间或许还要更晚一些,但最晚不会超过1774年底,因为张就在这一年秋冬交替的时候溘然长逝。他的“甲午八月泪笔”,记录了他临终时的遗愿。

除了这两首之外,在《诗稿》的第二部分,还有一首《喜生子》,笔者推测它很可能写在庚辰年,也就是1760年。这首诗的内容是:

忽闻儿一哭,便觉喜非常。汤饼尊三日,弦弧定四方。掌珠终作吉,怀燕始为祥。祖德知堪恃,门楣自此光。

这很可能是针对《红楼梦》最终完成而作。这个被视作掌上明珠的“麟子”,是为祖宗争光的吉祥之物,故而令诗人喜不自禁,以诗庆贺。它和《五十自警》里的“晚年无别望,有子喜呼麟”前后照应,相得益彰。

为什么把这首诗确定为庚辰年呢?原因是:《诗稿》创作于1757年之后,而这首诗的顺序又在《哭李四兄》之前,也就是在1768年之前。因此,笔者认为,这首诗很可能与《红楼梦》的庚辰本的时间一致,也与张宜泉留在书箱上的时间相一致。所谓“掌珠终作结”,指的是庚辰本的诞生,这个本子是经过张最终审定后准备面世的一个本子,所以上面留下了“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字样。也许就是在他四阅评过之后,以喜悦的心情,轻松的心态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一部分还有一首与曹雪芹有关的诗,题目是《怀曹芹溪》,由于“芹溪”的称谓与书箱上的称谓一样,笔者由此推断,二者的时间比较接近。这首诗的内容是:

似历三秋阔,同君一别时。怀人空有梦,见面尚无期。扫径张筵久,封书畀雁迟。何当常聚会,促膝话新诗。

它写在《喜生子》之前,也就是说,它很可能是1760年之前的作品。如果把曹芹溪看作是作者念念不忘的“昭雪”之情的话,那么我们对“怀人空有梦,见面尚无期”这句话的指向也就不难理解了,很显然,只有让《红楼梦》所揭示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最终才能完成作者的这个心愿,实现圆梦的目的。看得出,此时尽管距离这一理想的实现还遥遥无期,但作者依然充满着期待,充满着希望,他用“扫径张筵”和“封书畀雁”表达了这个意思。

这首诗与第三部分的《伤芹溪居士》在格调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前者以喜悦和期盼的心情,准备迎接远方“客人”的到来;后者则以“怀人不见泪成行”的沉痛,送别这个相伴多年的老友。这一迎一送,体现了作者从希望到失望的心里路程。然而,失望并不等于绝望,“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鋩鋩”则又说明,诗人的梦还在,他依然还在坚守,依然不会放弃。

笔者认为,《伤芹溪居士》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763年和1772年之间,因为,张在注释中说曹“年未五旬而卒”,说明他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没有到1772年。作为真事代表的曹,生于“虎兔相逢”之年,也就是1722年,但他死于什么时候,要根据作者的想法而定。脂批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表明曹死于1762年底。以这个时间推算,他在世的时间也只不过四十年。所以,敦诚在《挽曹雪芹》诗中说:“四十萧然太瘦身,晓风昨夜佛铭旌”,采用的就是这个说法。但张宜泉的“年未五旬而卒”的说法,应该要比1762年晚,究竟晚多少不太好说,只能确定一个大致范围。这个范围就是“家门不幸”之后的四十年至五十年之间,也就是1762年至1772年之间。

把1765年作为曹雪芹死亡时间,明显与脂砚斋在《红楼梦》中的“甲午泪笔”中的时间不符。恰恰是这两个时间概念给人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增加了这个问题的不确定性。到底哪个时间更确切呢?笔者认为,它们的区别主要是看问题的角度,角度不同,时间也就不同。因为曹雪芹只是一个抽象概念,代表了作者“昭雪”之情,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意思一样。故而,他的死也是一种象征意义,表明“昭雪”的目的已经达到,或者说已经完成了作者“还泪”的心愿。至于其死亡的时间,说1765年也行,说1763年也未尝不可,二者之间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在这个问题不应该过于纠结,非要弄出个子丑寅卯来才算完事。(第十六卷完)

(本章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