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大河
作者:易昆仑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014

赵佣有了蔡京这个权谋机变冠绝一时的人才相助,心情复又开朗。心中盘算着有苏轼、李格非定策,蔡京谋划,韩嘉彦审察,自己这个朝廷中的班底算是基本完整了,只须把握住大方向,应该就足够了。于是便匆匆来向官家禀告此事,也好升迁蔡京,使他发挥更大的作用。

到得宫中,却意外得官家告知一个好消息,宋夏边境上,起了冲突,夏人一支万人队,被大宋消灭。

自从当年大宋大败,双方议和之后。宋夏间因为仇恨,总是会在边境不时冲突。虽并不至于影响正常贸易,但两国之间的仇恨是越来越深。这次夏军大败,是因为仗着人多,太过小看宋军,被知怀德军种师道设下埋伏,以少胜多,一把火烧掉了近万人。此是少有的大胜,因此官家开心得很。立刻传下旨意,升了种师道的官,命其为神卫军左厢都指挥使,知谓州。同时官家也再度开始考虑,进攻西夏的方略。

赵佣知道官家对西夏总是耿耿于怀,但这几年国内可说是天灾不断,几年之前损失的元气并未恢复,因此实在不是动手的时候。因此说道:“爹爹还是莫要着急,来日方长,待我国力再充足些,再动手为妙。只是这次胜利,党项人必然报复。看来边市会停一段时间了,这倒是个乘机削弱对方的好机会。”

官家微微点头,却又叹了口气:“虽然停了互市会让党项损失,但我大宋也少了许多税收啊。”

赵佣笑了笑道:“臣有一法,可增加国用。据臣所知,倭国日本盛产金银,而缺少铜钱,金价极贱。所以我们可加大与其的贸易,增加我国的金银总量。”

官家听了点点头:“可以一试。不过说来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朕这里还有几道奏表,你来看看。”

这几份奏章当真非同小可,竟然是朝中关于黄河东流与北流之争的。

黄河自古以来,就从未停歇过泛滥。近年来,更是几乎每年都有河堤被冲垮的地方,可说是大宋危害民生第一大患。

这东流与北流之争,源于仁宗年间,黄河的一次规模很大的改道。那次水灾后,黄河不再由山东入海,而改由河北沧州北部入海,被称为“北流”。而当时的仁宗皇帝意图使黄河重归故道,结果失败,却导致北流的黄河派生出一条岔流入海,是为“东流”,又称“二股河”。此后多年,黄河的两条岔流是频频泛滥,让大宋君臣苦恼无比。由此烦恼生出的各种治河方略中,便有人提议,堵塞北流,让黄河只从东流入海。这个提议得到了刚刚即位不久的官家和当时的宰相王安石的大力支持,并着手实施。当时虽然成功的闭塞了“北流”,但“东流”河道却不断决口泛滥。终于在赵佣两岁那年,黄河咆哮着冲开河防,到处肆虐。连着两次大的决口,最远的汇入泗水,冲入了淮河。让大宋上上下下吃尽了苦头,也一举造就了梁山泊这个未来盗匪的天堂。然而黄河并未从此消停,几年之后,就在官家准备征伐西夏的时候,黄河再次改道。她这次冲开羁绊,依靠强大的惯性回归了北流,从此东流闭塞。

而当时官家是箭在弦上,所以依旧发动了对夏的战争,却是先甜后苦,大败而还。

按理说,官家既然在这“引黄东流”上面吃了无数苦头,就该放弃这一方案。改而修缮“北流”的防洪设施才对。可是他却有所顾忌,不能下此决心。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黄河“北流”之后,入海口处,已经几乎到达宋辽边境了。如此一来,大宋国都汴梁这一原有的天然屏障,黄河天险就此荡然无存。辽人可以轻易突破南下,这就是让大宋君臣无法安枕的最重要原因了。当年的仁宗也是有鉴于此,才决心引黄回流,造成了如今的局面。而“后世”金兵能快速渡过黄河,也是其能包围汴梁的一条重要原因。

如今这重提“引黄东流”的奏章被赵佣捧在了手中,他是左右掂量,同样的取舍不定。

沉思良久,才开口对官家说道:“爹爹,臣以为这自大禹以降,治河莫不以疏导为先。若有堵塞之举,总是引来祸患。因此,到底是选择哪边,还是应当依照如今的地势来取舍。不能因为其它任何原因,而改变这一定策。”

官家皱眉道:“这么说,你是主张仍然使大河北流的了?”

赵佣摇了摇头:“臣如今并不知晓大河各水道地势,所以不能妄下定论。而臣的意见,也是从此而来。如果不能确定各水道优劣,则绝对不能贸然行事。否则百姓不得安宁,朝廷为之震动,实在不是好事。至于这大河泛滥,当然也要尽快解决。所以最好能组织精通此道的人才,专门查验如今形势,以期尽快决断。另外,臣以为,这大河水患,其根本在于水中的泥沙过多。查究这泥沙来源,还是从上游冲积而来。所以如果想一劳永逸的解决黄患,除非能让上游的泥沙减少,才是根本。想要做成这事,虽然并非无法可想,但却最少需要几百年的时间。”

官家听了,惊讶的问道:“这黄河泥沙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多,不曾听闻有法子能让它少了的。莫说几百年,只怕就是几千年,若是能成,也定然会有人愿意去做的。六哥儿你且说是什么法子?”

赵佣自然知道这后世人人皆知的道理,此时当然会令人惊奇。于是缓缓的给官家讲解那植被保护土壤,改良土壤的方略。听得官家直皱眉头,叹气道:“原来当真是个旷日持久的法子!就算如你所说,我大宋国势昌隆,到时倾全国之力,怕是几百年也无法办成。”

赵佣点头同意,知道这种事无法说得准。莫说几百年的坚持,就是几十年后,自己父子都不在了,也不知道那时的当权者会不会坚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这种无谓的消耗。

官家叹完了气,又自嘲的一笑:“如今那上游还在党项人手中,朕却就想要做这种旷古未闻的大事,的确是心急了些啊!”

赵佣陪着他笑道:“哪里,爹爹您心怀社稷安危,辛勤操劳。古之明君,不过如此了。”

官家听了微微一笑,对他这马屁很是受用,又想起一事,说道:“说到这党项,朕倒想起来一件事。前些日子,沈括曾献《天下州县图》,比起原来的,精细了许多。朕这几日来,常常观看此图。”

沈括前几年被贬出京,赵佣早忘记这位“通才”了。此时闻言一喜:“爹爹如今既然要勘测大河水道,何不重新起用他呢?据臣所知,他可是当今少有的精通此道的人才了。”

官家略作踌躇,随即慨然道:“你说的不错,他的确是少有的人才。当年他梳理汴河,引水淤田的功绩不小,确是这方面的翘楚。嗯,还有那个郏亶,此人平生,只好钻研这水利,亦有所成效,也该让他参与此事。”

官家说的这些,赵佣却是丝毫不知。那个郏亶,他更是未曾听说过。他在考虑另一件事,沈括这人,后世赞誉极高,但其为人却是常常随波逐流的,很容易被政治给污染。苏轼当年的文字狱,便是被他首先揭发的。想来想去,觉得这多半是一心研究科技的人的通病,对政治极为短视。后世不也有很多科学家被政客利用么?所以自己还是让他好好专心研究他的科技好了,纵使想提拔他,也不要让他搀和进这政治的风波中来了。

眼见天色已晚,便告退出来,往府中来。还未至府门前,便见到李格非恰巧匆匆向这边来。远远看到他,大喜道:“殿下你可回来了!我正有事找你呢!”

赵佣好奇的问道:“李大人何事如此匆忙?”

李格非面上微有抱怨的神情答道:“还不是因为殿下你!当初你曾托我伪造过一个丁陆的太学生身份,如今居然有人来找寻这个丁陆。结果最后找到我这里来了!”

赵佣听了一惊,问道:“那人姓什么?现在哪里?”说着凝神屏气,四处打量。

李格非道:“我知殿下既然要我如此做,向来必然有用意。因此把他二人稳在了我家中,便来寻你。哦,对了,那二人一个叫邓百川,另一个名字古怪得很,叫做风波恶!”

(一代妖娆张国荣忌日,心情郁闷,爆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