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清乾隆时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魏源
作者:魏义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908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号良图,字默深、墨生、汉士,法名菩萨戒弟子魏承贯,清乾隆湖南邵阳县人(今隆回)。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1845年,中进士,先后任江苏东台、兴化知县,两淮盐运司海州分司运判,高邮州知州等职。1853年,因迟误驿报而被革职。鸦片战争时,坚决支持禁烟,并在浙江亲自参加抗英战斗。作为地理学家,最突出贡献是撰写了《海国图志》巨著。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名著。《海国图志》曾传入俄国、英国、日本和朝鲜,并被译成日、英、俄等几种文字。魏源还是一位旅行家。他一生极喜游览名山大川,并写下了大量游山水的诗和游记。有《元史新编》95卷,《圣武记》14卷等。

魏源,(1794.3.24――1857.3.1)原名远达,号良图,字默深、墨生、汉士,法名菩萨戒弟子魏承贯。清乾隆59年3月24日生于湖南邵阳县(今属隆回);咸丰7年3月1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

魏源祖籍江西,元末移居湖南长沙,明永乐年间迁居至湖南邵阳。

魏源的祖父孝立公(1732―1804)承其祖业,农商互补,家庭比较富裕。孝立公为人慷慨好施。

魏源的父亲魏邦鲁(1768―1831)性慷慨,好读书和游览。历任江苏嘉定、吴江等地巡检,宝山水利主簿等职。魏源为其第二子。

魏源幼年时,家道中落,生活十分困难。魏源自小爱读书。6岁进私塾。家贫,夜燃豆秸,母织子读。9岁,应县童子试,因以“腹内孕乾坤”对“杯中含太极”而使考官大为惊叹。14岁,参加县学入学考试,名列前茅,被称为神童之一。3年后,回乡教书,方园百里,颇有文名。此后,随姚学宋儒之学,从刘逢禄学《公羊》。中年后,充任督抚幕府,广泛浏览并搜集前人著作,并和一些有经世致用思想的人士龚自珍、林则徐等相识而成至友,与他们一起研究一些社会问题。

182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第二名。后屡试未中,花钱捐“内阁中书舍人候补”,因此得以博览内阁藏书,熟悉历代掌故。

1845年,中进士,先后任江苏东台、兴化知县,两淮盐运司海州分司运判,高邮州知州等职。

1853年,因迟误驿报而被革职。后虽经保举复职,终无意仕途,入僧院参禅。

魏源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外国列强接踵入侵的动荡年代。剧烈的社会变化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时,他坚决支持禁烟,并在浙江亲自参加抗英战斗。鸦片战争的失败,友人林则徐的贬谪,更激发了他的救国热情。他坚决主张变革,反对“闭关自守”,认为“变革愈尽,便民愈甚”。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策略。他开辟了中国近代向西方追求真理的时代新风,为此后忧国忧民的志士指出了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方向。

魏源作为地理学家的最突出贡献就是撰写了《海国图志》这一巨著。关于《海国图志》的写作目的,魏源在“自序”中写道:“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可见,魏源决心为人们指明御侮图强之道、兴国安邦之策。

魏源的好友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曾组织译员,根据1836年伦敦出版的慕瑞著《世界地理大全等书,编译成《四洲志》,介绍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情况。全书约9万字。林则徐离粤以后,把多年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的初稿交给魏源。魏源以《四洲志》为基础,大加增补,完成《海国图志》,初版(1842)50卷,近50万字;1847年增为60卷;1852年再增补成100卷,字数达90万字。

这部著作,倾注了魏源10多年的心血。他参阅了大量的资料,主要有三类:其一,历代史志,主要有《明史》、《元史》、《宋史》、《梁书》等;其二,元明以来的域外地理志和国外闻见录,主要有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谢清高《海录》、张燮《东西洋考》、黄衷《海语》、刘键《庭闻录》等;其三,外国人的著作,如艾儒略《职方外纪》、南怀仁《坤舆图说》、理哲《地球图说》等。注重吸收外国人的材料,是《海国图志》的特色之一,正如魏源所说:“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

《海国图志》宏篇巨幅,内容非常丰富。它以介绍各国地理为主,但不局限于地理,广及历史、政治、技术等多方面,堪称一部世界知识百科全书。

《海国图志》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名著。它的主要贡献是:其一,突破“中国是天下中心”的陈腐落后观念,代之以近代意义的世界观念。在地图的安排上,先地球全图,标明世界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接着各洲总图;最后才是各国分图。这种层次分明的安排,完全突破“中土居大地之中”的旧观念。

首先从整体位置上展现了世界分布,科学地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大小。卷五至卷七十,则通过对世界各国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介绍以及物力、人力、军力的对比,帮助人们打破旧的“世界”观念。

第二,传播了近代地理知识。魏源在《海国图志?地球天文论》中,介绍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世界知识,如地球形状、潮汐理论、雷电成因、地球经纬度、南北二极、四季成因等。这些内容是魏源根据传教士的论著编成的,但完全摒弃了其神学部分。这些丰富而新颖的地理知识,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

第三,介绍了全新的世界地理知识。魏源清楚地认识到:“儒者著书,惟知九州以内,至于塞外诸蕃,则若疑若昧;荒外诸服,则若有若无。”《海国图志》引用了不少国人所鲜见的材料,又坚持“以夷人谈夷地”的原则,从而展现了当时中国学术界最为先进的世界地理知识。如书中所用香港英国公司绘制的地图,“在当时实为最详尽之世界地图”。正如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讲的:“中国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指《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始。”

《海国图志》出版后,不仅在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世界上也有较大影响。《海国图志》曾传入俄国、英国、日本和朝鲜,并被译成日、英、俄等几种文字。而受《海国图志》影响最大的是日本。它是幕府末传入日本的书籍中最著名的,在日本的翻刻本达20多种。促进了日本对世界的了解,对日本明治维新运动有一定影响。

魏源还是一位旅行家。他一生极喜游览名山大川,并写下了大量游山水的诗和游记。魏源“少年好远游,曾踞祝融之峰最上头”,并发愿“从此芒鞋踏九州,到处山水呈真面”。一生中若得空闲,便出游,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东到定海普陀山,南到香港、澳门,西到甘肃嘉峪关,西南到四川,东北到山海关。他曾游历了庐山、泰山、恒山、华山、衡山、嵩山、黄山、天台山、雁荡山、普陀山、天目山、武夷山、九华山、五台山、太行山、中条山、盘山、王屋山、九龙山等名山,常徘徊于江湖之间,北尽黄渭、龙门,南游西江、阳朔,西溯嘉陵、三峡。55岁时,还作了一次半年之久、行程8千里的漫游,遍历南中国7个省区。魏源自谓:“州有九,游其八;岳有五,登其四。”他不仅知“游山乐”,而且知“游山学”。在旅行中,他非常注意观览山川的形貌,并把它们进行对比。他在“衡岳吟”一诗中写道:“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是写不出如此生动的诗句的。

魏源的著作很多,内容也很丰富。除《海国图志》外,还有《元史新编》95卷,《圣武记》14卷,《屯防志》、《凤凰厅志》等。此外,还主编了《皇朝经世文编》120卷。

清朝乾隆59年3月24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诞生在湖南省一个偏远乡村。后来,他成为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家庭教育,对他的成长很有影响。

魏源生于湖南省邵阳县(今属隆回)金潭乡魏家?。

邵阳县在湖南省西南部,当时属宝庆府(今邵阳市)管辖。那里有山有水,风景秀丽。据文献记载,有龙山、狮山、象山、白马山和望云山等。龙山在宝庆府东南肋里,秀峰很多,令人喜爱。狮山和象山横贯金潭乡,把魏家?分成为上下两个村落,北曰上魏家?,南曰下魏家?。魏源的家就在上魏家?金水河的沙洲上。

龙山顶上有一个龙池,从油中不时涌出清澈的泉水。泉水流下山,汇成两条河流,一为涟水,进入湘乡;一为邵水,进入邵阳。邵阳县城就在邵水北面(后来县治迁到南岸)。这里还有一条资水又名资江,是从绥宁县经武冈州流到这里的,它在邵阳以北和邵水合流。

在邵水和资水合流的地方,有一处古迹,名叫双清亭。魏源青少年时代常到那里去游玩。后来他在道光19年(1839年)46岁时,回到家乡重游此地,写了《归至资江重游双清亭》诗二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屿扼双流合,江涵一郭烟。”描绘出双水合流,一城临江的秀丽景色。此外,笔架山、田螺山和将军山等处的风景也很好。村中还有石壁、象嘴、龙溪、花坞冲、麻绩桥、文昌阁、荷叶塘等名胜古迹。清末的大理寺少卿乡人魏澧兰曾写过几首描写这里风光的律诗,可见一斑。其中一首是:酒余潇洒倚花栏,醉眼频开仔细看。五色祥云横石壁,三更朗月照金潭。形排笔架呈青障。旋髻田螺拥翠峦。尤爱文昌高建阁,千秋胜迹壮奇观。

诗中提到了石壁、金潭、笔架山、田螺山和文昌阁等名胜古迹。他认为,这是千秋胜迹,风景奇观。魏源就是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长大的,使他自幼养成豁达开朗、宁静深邃的性格。魏源的祖先原是江西省太和县人。魏万一和弟万二为躲避元朝末年的兵乱,迁居到湖南省善化县,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又迁居到邵阳县金潭村,从此便定居下来。

如果以魏万一为第1世,那么到了魏源曾祖父魏大公就是第12世了。魏大公,字席儒,家中富有,以孝顺母亲和好周济贫困著称。有一年,邵阳闹了天灾,粮食歉收,但官吏们照旧向农民征收钱粮,全县骚动,人心惶惶。魏大公看到这种情况,慷慨解囊,为本乡农民交纳了全部钱粮。县令赠给他“邵邑醇良”匾额,以为奖励。

魏源的祖父魏志顺,字孝立,仍然好周济贫穷,凡乡里有类似修桥补路的善举,他都要捐款资助。他有10个儿子,第五个儿子名叫魏邦鲁,就是魏源的父亲。这时魏氏家族由于人口日多,支出日大,家境开始衰落。

魏邦鲁,字锺豫,又字春煦,为人正直。他为生活所迫,到江苏嘉定、吴江等县去做一个巡检的小官。巡检的职务是捕捉盗贼,查诘奸宄,凡是州县关津险要的地方都要设置。魏邦鲁的收入虽然不多。仍然经常救济有困难的人,受到当地人民的好评。

魏邦鲁官俸微薄,不能经常回家,家中只有他的妻子陈氏操持家务。她是一位贤淑的妇女,不但要纺线织布维持生计,还要服侍年老瘫痪的婆母和教育幼小的孩子,甚为劳苦。每天晚上点着油灯纺织操作。后来家境贫困,就点燃豆秸干活。生活虽这样艰苦,家庭中仍然恬静和谐,“母绩子读,欣然忘贫”。魏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了勤苦读书、自强不息的精神。

魏邦鲁工作不忘读书,而且喜欢游览,所到之处,必访问当地豪杰贤士。他历任嘉定诸翟、吴江平望司巡检。在任期间,调解民间诉讼,督课生童学习,颇有政绩,在荆溪张渚司、海州惠泽司时,尤为有名。因此上级叫他管理苏州钱局。

魏邦鲁在海州闹灾时,曾开办粥厂救济贫民,而且和饥民在粥厂共同生活了数月之久,所以在他去任的时候,为他送行的人络绎不绝。

苏州残局是个肥缺,魏邦鲁到任后,毫无所染.知府额腾伊对他的年终评语是:“本员管局一年,实能弊绝风清。且破除旧习,不受陋规,洵佐杂中难得之员。”因此,连任五年之久。此后,他升任宝山县水利主薄,在办理漕粮海运时,又因工作出色而得到奖赏。

魏邦鲁还擅长医术,在他工作的地方,诉讼案件刚刚审理完毕,又开始为等候在拥里的病人“审理”病情了。魏邦鲁是个好官,巡抚陶澍和历任布政使如林则徐、贺长龄等都很尊敬他,不因他是部下小吏而有所慢待。

魏邦鲁生于乾隆33年(1768年),卒于道光11年(1831年)。死后因家贫不能归葬湖南,张渚地方的人民听说了,怀念他过去的政绩,自愿将大贤山的一块土地捐出来,魏源遂将他父亲的尸体埋葬在那里。魏邦鲁的事迹由当地人民申报,载入《荆溪县志》书中,这在当时被看成是件颇为光荣的事。

魏源的儿孙和他的堂兄弟们也多是有才气的人。魏源有两个儿子,长子魏耆,原名儒耆,字英甫,号刚已,道光元年(1821年)生,在江苏南京居住(太平天国时期也是住在南京),候补同知,光绪6年(1880年)卒,60岁。次子昌耆,早殇。

魏耆对经、史都有研究,还擅长书法,尤精汉隶,深得友人赞许。杨葆光说,他曾见到过魏耆为金陵书局所写的“八分书”(汉隶),并作诗说:昔上飞霞阁,惊看妙墨新。香名动侪辈,公望得传人。同作山游客,相逢雪后尘。剪灯情话久,文字感前因。

汤贻汾也作诗说:我爱魏知古,抡才弱冠优。笔能书五凤,气可食千牛。沧海曾无恙,狂澜自可忧。且寻名教乐,不用看吴钩。

一个说“惊看妙墨新”,一个说“笔能书五凤”,可见魏耆是个能写字、有才华的人。魏源之后,可谓得有“传人”了。不过,他甘于淡泊,不去追取“吴钩”宝刀),没有做官的愿望。后来虽然捐取个知县的虚名,却没有步入仕途。晚年和他的父亲一,也从事佛教经典的研究,最后老死在家中。

读魏耆有5个儿子:玺、桂、恒、繇、虎。玺与虎早殇,魏耆3个儿子中最有才华的是魏繇,写有许多诗文作品。

魏源还有一个女儿,但《魏氏族谱》中不记载她的名字。因此不详其事迹和生卒年。

魏源族中的兄弟很多,魏源曾有“群从多才俊,居家旧典型”一类赞颂族人、兄弟的话。族中兄弟中和他最好的是魏显达。魏显达,字杰南,号筠谷,是魏志正的孙子,魏邦修的儿子,比魏源大4岁。好读书,善于写诗,五言诗更是淡远有致。魏显达曾和友人邓显鹤同登泰山,二人在车中背诵杜甫有关齐鲁间的诗,几乎都背完了,又联句作诗。邓显鹤很佩服他的博学和记忆力。

魏源和魏显达常有诗歌唱和,如《夏斋读书呈筠谷兄》、《春雨柬筠谷兄》、《村居杂兴十四首呈筠谷兄》、《秋试下第柬筠谷兄》等。从魏源的这些诗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其中一首说:篝灯哦制艺,隔壁偷余光。誓将拾芥效,偿此三余忙。夜闻促织声,伴影如在床。忽念南溪于,安得来共觞。呼童持一尊,送踏草桥霜。与君对溪酌,何异同一堂。

诗中说;晚上点着油灯阅读制艺(八股文),借着隔壁人家的余光,使屋内增加了明亮。我发誓要通过考试很容易地取得功名,来补偿甚至连“三余”的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风雨者时之余)都用来读书的辛苦。夜间听到蟋蟀的叫声,就像陪伴着我的身影藏在我的床上一样。忽然想起了你,怎能来到这里一起喝一杯呢?我叫童子拿着一壶酒,踏着草桥上的寒霜给你送去,我和你对着门前溪水小酌,这和我们在一间屋里喝酒有什么两样呢?

这两个堂兄弟虽然住得不远,但一时不见就想念着对方,他们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啊!

魏显达兼擅医术,曾治好很多病人。他没有做官,卒年*岁。

魏源的另一个堂兄弟魏五达,是二伯父魏辅邦的儿子,和魏源也很好。五达字连福,号云轩,喜欢读书,文章典雅。他曾从江苏买了十几箱的书带回家乡去,供子侄们阅读。卒年71岁。

魏进达,字子莹,早岁能文。后来到江苏帮助魏源办理盐务,兴利除弊,很有成绩。但他不愿做官,愿意回家教育子孙,遂返回邵阳。他自奉俭约,但对老师很厚待,因此子侄辈有成就的很多。卒年81岁。

魏源的亲兄弟共4人,长兄名湖,原名达聪,字良弼,乾隆55年(1790年)生,寄居江苏。魏源行二。三弟魏浚,原名达章,字子田,嘉庆元年(1796年)生,寄居江苏,由监生捐巡检,卒年70岁。四弟魏淇,原名达实,宇子实,嘉庆十年(1805年)生,寄居江苏,由监生捐授盐运使司知事,分发两淮试用。卒年《4岁。

魏源和他的兄弟、堂兄弟们从小都在魏氏族塾中读书,成绩都很优秀,魏源更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