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清乾隆安徽巡抚刑部右侍郎――魏定国
作者:魏义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694

魏定国(1678~1755年),字步于,号慎斋,江西广昌县甘竹人。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魏方泰,清?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在查抄年羹尧家产时,惟魏方泰未送一物,雍正称他“惟忠惟贞,朕可信其始终不贰”。魏定国康熙四十五年中进士,五十三年任应城知县。魏定国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勤政爱民,公正断案,惠政深入人心,赢得了应城百姓的拥戴,被尊称为“魏青天”。后历任河南按察使、吏部侍郎、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山东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致仕刑部右侍郎。乾隆十六年,钦赐他“耆年清望”匾额,以示褒奖。生平著述甚富,有《记事诗文稿》《教养记》和《鹿洞讲义守令要览》等书行世。

中国历史长河,历朝历代为官者,被百姓称为“青天”的为数并不多,可谓“稀有人物”。这类官员为官一任,往往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刚正不阿,仗义执言,深受百姓称颂和爱戴。虽历经千年,而爱之情不减,如宋朝包拯“包青天”就是。应城自南朝宋孝武帝元年(公元454年)置县以来,有史可考、有籍可查,为官应城被百姓称为“青天”的就有一位,他就是清代名臣魏定国。

魏定国(1678~1755年),字步于,号慎斋,江西广昌县甘竹人。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魏方泰(1656~1727年),字日乾,号鲁峰,广昌县甘竹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在查抄年羹尧家产时,惟魏方泰未送一物,雍正称他“惟忠惟贞,朕可信其始终不贰”。

魏定国自幼爱好古文,喜读诗书。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进士,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任应城知县。任职应城,是魏定国走上封建仕途之后的第8年。至于8年之前他为官何处,官居何职,政绩如何,史书上并无记载,村野间亦无传闻,所以对于他来应之前这段时间的为官情况,也就无从稽考。但仅就其履职之初,在应城县署衙门上所书的一副楹联:“情理法不外乎恕是已,清慎勤再加以忍何如”所显露的治域思想来看,其虽是区区七品县官,却已是深得为政之道,透射出一股体恤宽仁、清廉勤政的良臣气概。

这样一位官员治应,当属应城之福。史载:魏定国治应期间,致力革除种种陈规陋习,整肃胥吏作风,削减税额征赋,恤民宽刑,对百姓休养生息;延聘授业老师,捐资办学,昌盛应城文运;倡修淤塞的渔子港,大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把应城治理得井井有条,调理得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其惠政深入人心,赢得了应城百姓的拥戴。特别是他秉公执法,公正断案,从不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百姓无不折服,都尊称他为“魏青天”。

“魏青天”的名声,随着百姓的口口相传而声名远播,享誉整个德安府。不仅邻县百姓每有讼诉,都到应城来找他评判。而且上官遇到了什么棘手的事情,也请他处理。据史载,一次,邻邑的孝感县令苛政虐民,引起了百姓不满,一时群情激愤,发生了闭城罢市事件。德安知府惟恐地方官处理不当,酿出民变,亲自前往调解。但百姓依然将城门紧闭,连贵为知府的他也不能进城,正在束手无策之时,想起魏定国在孝感一带深得民心,素有“魏青天”之美称,便急命他前来安抚。魏定国接命后,即刻赶来。闭城罢市的百姓在城门上远远望见魏定国的官衔牌后,都欢呼到:“魏青天来了!”旋即打开城门,夹道而拜,把他迎了进去。经魏定国召集乡老恳切开导,以诚感服,终于平息了这一风波。

由于治应政绩卓异,官品人品俱佳,魏定国便由一个七品知县的微末小官,屡次升迁重用,直至从二品吏部侍郎的朝廷大员。升迁离应之后,魏定国辗转各地所任的官职之中,以主管一省刑法、民政的按察使和布政使居多。在这些事关百姓人命、国家运转的关键位置上,魏定国都与在应城一样,秉公执法,廉洁奉公,丝毫不改“魏青天”本色。在任河南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正三品)时,遇商丘县民妇苗氏被杀,一个名叫叶生的人被人诬陷并被定罪。魏定国经过明查暗访,将真凶查出。他提请为叶生开脱,但巡抚不准,并以“吾不能劾汝”相挟。魏定国严辞以对:“畏劾而枉杀人,吾不为也”,遂将叶生无罪释放。其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的义举得到了参加乡试的士子称颂。调直隶按察使兼管驿道事务时,驿站有“陋规银”数万两,他查出后都尽数缴归了国库。后因事被牵连,被朝廷遣到黑龙江戌边。

乾隆元年(1736年),朝廷复启用他为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掌一省民政事务,为从二品),按例有“平余银”数千两可归他花销,他却分文不动,悉数用来救济孤贫和客死异乡的遗属。不久,又调任山东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在安徽布政使任上,恰逢安徽水灾,他遍历灾区,“招米商、设粥场、立医局”,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发放寒衣供灾民御寒,将散出的流民就地留养,救济百姓达20余万人。因赈灾有功,于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升为安徽巡抚(省级政府长官,总揽一省的军政、民政。为从二品)。巡抚任上以“察吏严而不苛,吏皆奉法”的治吏功绩,被朝廷任命为刑部右侍郎,后以吏部侍郎致仕归家。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钦赐他“耆年清望”匾额,以示褒奖。

魏定国为官近40年,清廉俭朴,积蓄不多,家中仅有薄田数亩,旧屋几间。但致仕在家时还以自身微薄积蓄设立义仓,倡立乡学,以乡规民约规范乡民,造福桑梓。

魏定国不仅以名臣为时人所称道,而且一生专意经学,生平著述甚富,有《记事诗文稿》、《教养记》和《鹿洞讲义守令要览》等书行世。

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还应江西巡抚鄂昌之聘,以75岁之高龄到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竭力倡导经济有用之学,要求诸生“为学先须立志”,为当时江西书院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白鹿洞书院现存有《励学约言小引》及《魏慎斋夫子讲义》碑两块。

魏定国离开应城之后,应城百姓感戴其治应之功、造应之福,为世代不忘,将其列入五公祠进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