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南方惊闻伊军到,西路进围莫吉廖(上)
作者:面不改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700

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

第三十五回:南方惊闻伊军到,西路进围莫吉廖(上)

大宋年号祥兴一年、大元年号至元十五年、西元一二七八年,时值七月中,新兴的炎汉国王赵矜亲率人马,要来帮助左将军李荼攻打俄罗斯联盟的莫吉廖公国。

但是,刚走了两日路程,安汉城中即有快马健儿急急赶上,禀道:“大王!司徒大人使小人飞报:南面探得有伊儿利汗国之军马,已越过高加索山脉,向安汉而来!”

赵矜吃惊道:“退了一支蒙古军,又来一支蒙古军!这次有多少人?”

健儿道:“小人实不知。司徒大人先使小人来报,再令人细细探听消息。”

赵矜沉吟道:“这倒也是,不可迟缓。看来我得回去,否则万一安汉有失,就算打下莫吉廖也没法补偿啊!可恶……我们明明估计南方不会有危险的,伊儿利汗国却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于是,赵矜同鹿裔、鹿祥、李圭等将商量一阵,李圭也认为必须赶紧回援,以防万一。

赵矜便派护军将军鹿裔、虎贲卫尉鹿祥分兵三千,去帮李荼。派领军将军李圭分兵三千,向南进军三百里扎营,然后探听情况,要是伊儿利军果真进攻安汉,就悄悄地从侧面绕去截他们的后路,切断他们的补给。自己带着七千人马,先回安汉,再作打算。

鹿氏兄弟奉命向西,心底有些放心不下,只是大王的命令必须遵从。若为了不明详情的敌军而攻打不下莫吉廖,国家势力得不到扩张,将来的局面就很不妙。因此赵矜叮嘱,要请李荼多想办法,兵力不足也得攻下莫吉廖,把本国的势力范围推进到伏尔加河东岸。

赵矜还对他们说:“南面来敌之事,为了避免动摇军心,除了你们两个知道以外,不要告诉士兵们,至于西路军的人,只能告诉李荼、萧銎,不能让太多人知道。对外就说我偶犯小病,得回京城休养一阵,让你们代我统领援军。你们两兄弟,一个勇猛善战,一个通晓谋略,这就是我对他们的最大支援了!”

两兄弟听得主公如此器重,再不犹豫,唱声诺,引兵去了。

稍后赵矜引军向东,李圭向南,至于手下军士,都不必对他们说明什么原因。这个时代可不讲什么“民主”,兵卒只管跟着将军行动,没有知道事情真相的权利和必要!

不提他们两路如何行动,且说鹿裔、鹿祥护送两位御妹公主与若干将士家眷,徐行四日,到达重镇塔州,便留下公主与家眷,急急奔赴前线李荼军中。

在炎汉众将里,左将军李荼是最富有征战经验的一位,久经沙场,武艺高强而又能谋善断;因此被赵矜委以西征主将之重任。北路敌军寥寥,不难取胜,而前将军齐劲已经已经表现出了其智勇,迅速攻克,立下开疆拓土第一功。东路于苍岭筑关,重在防守,赵矜能够打赢一仗,就是本事;第二仗虽然输了,天之侥幸,敌军退去,可说赵矜也算是“福将”。

而只有西路军,是要进攻人口比较密集、敌军兵力比较雄厚的地区,意义十分重大,难度却也不小。若能夺下伏尔加河以东地区,国家就拥有了一个“粮仓”。

粮草的重要性难道还用说吗?“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也算是一句至理名言了。汉朝的兴起,是因为占据了肥沃的汉中、关中,贤相萧何擅长内政,汉军粮草不缺。曹魏的兴起,是因为韩浩等人所建议的屯田,奠定了霸业的基础。明朝的兴起,也是由于朱元璋采纳了谋士高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不跟其他农民起义军一样犯流寇主义,基础扎实,因此能够逐鹿获胜。

如今安汉周围,土地虽然不少,但是主要还是适合放牧,宜农良田不多,多的倒是土质差的半盐碱地,只能种植耐盐碱的粗粮作物,收成不会很高。北地的土壤冻结期长,不利农耕。东边,在苍岭以东的穆戈加鲁山一带,倒是有一些适合发展农业的盆地、谷地,但是……那边太危险了。

而伏尔加河流域就不同。学过现代地理就知道,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两岸和乌克兰的顿河两岸,是前苏联的“粮仓地带”。顿河一带更为肥沃,但是很遥远,而且是目前俄族联盟中最强大的基辅大公国领地,哪里有那么容易夺取!

“夺下半个粮仓、拒河而守,这两项意义都非常重要!”——赵矜正为这个缘故,不辞辛苦,亲自领军前来助战。

“粮仓和河流都很重要,但是首都更重要!”——又因此,不得不退军而去。

到现在,西线的战争已经打了快五十天,过程却是如何?

且说当天李荼提了雪银枪,与副将萧銎等,领兵离了安汉,向西进发,日行六十里。

虽然知道一举攻克河东的任务相当不容易完成,西路军众将士仍然斗志昂扬。李荼自己,也是踌躇满志。以往虽然征战多年,却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从来不被当权者信任、多受异族疑忌。现在自己身为主将,主公又如此器重,李荼心中只想着披肝沥胆相报,赴汤蹈火不辞!

计划是每天走六十里,但是安汉以西有低矮丘陵区,比较难行,于是第一天只走了四十里,李荼便吩咐全军在这一片平原与山林交接的地带扎营。

随军有两百多名工匠,立刻进行安营工作。炎汉现在简直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能工巧匠。

第二天一早,部队拔营,李荼让偏将林宓、谭胜领着步兵先走,亲自指挥骑兵和工匠们伐木采石,在道旁小丘上建起一座简单但美观、坚固的亭子,命名为“四十里亭”。

又让石匠作铭文道:“炎汉元年六月二日,将军李荼,奉王命出征经此,特建此亭。四境平定之时,可为官宦商旅往来休憩之所。”

为什么称“炎汉元年”而不称“祥兴元年”?这是因为李荼自出生起就在金国,对宋朝没有什么感情,而且还很鄙视那个懦弱昏暗的偏安小朝廷。又由于赵矜对他有危难关头的救命之恩,因此他力劝赵矜称帝,自立年号。

称帝?赵矜是不干的。他想:第一,文武大臣们有许多是宋朝的遗民,包括何安平、齐劲,对故国都还怀有拳拳之心,现在称帝还不是时机,等残宋被灭了,他们就比较死心塌地了吧。第二,国家这么小、这么弱,称什么帝,那不是自闹笑话吗?将来实力雄厚了再说。第三,称帝还有许多繁琐事,象是册立皇后及六宫妃嫔啦、规范朝礼啦、兴建宗庙啦、追封祖先啦、建起天坛地坛并四时郊祭啦、预造坟墓啦……麻烦!等将来有空又有心情时再说。这些事情好多赵矜是不想做的,但是迫于这个时代的“礼”,一旦称帝就还是得做,否则士大夫们不高兴,百姓们也觉得没意思。又象什么追封祖先(说好听叫做“上尊号”),其实赵矜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还好好活着哩!六宫倒是想要的,但是要做明君就做到底吧,册封的话,光是完成那些宫殿建筑就不知道要耗多少人力物力!想要亲近女人,直接搂住就可以了,还册封什么!

总之,称帝就是惹一堆麻烦事!因此赵矜不干。李荼建议自立年号,终于也没有被采纳。

现在要刻碑,年号是必须的,李荼不愿意用“祥兴”,因此只让石匠刻上“炎汉元年”。他并没有放弃继续进言的打算,决定等到西征成功以后,国家的势力壮大了,再劝主公称帝,主公应该就会同意了。

于是就在四十里亭上斟酒洒地之后,李荼慷慨激扬,赋诗一首,望安汉方向恭敬地拜了三拜,上马引军而去。

人去亭空,唯有路过的飞鸟停在了檐上。此处遥遥可见巍巍安汉,城垣严整,如一蚁线;四下平川,与天相接。

汉军继续上路,很快就进入了俄人布防的地界。

伏尔加河之东,总共有四个国家,其中一个公国、三个侯国。公国便是莫吉廖,该国地跨河东河西,以河东为主,首都连叶谢伊就在河畔,是俄族国家位于河东的第一大城,经济颇为繁荣,拉纤的船夫来来往往,商船可通达黑海、地中海。另外,也常有运粮船供给北方诸国,换回木材、皮毛等物资。莫吉廖公国的国王是坦普卢多夫公爵,前些年因为好些公爵都自称“大公”,他觉得自己的国家实力不错,于是也改称“大公”了。

三个侯国,规模都很小,人口和土地都不及莫吉廖的十分之一。

另外,河东地区也有一部分是属于萨拉、奔萨两公国,它们的首都位于河西,因此算是河西国家。萨拉与奔萨的国力大致都与莫吉廖不相上下,以前曾经自相撕杀,谁也吞并不了谁。

河西较近处还有六个小国,或称公或称侯,都城集中在伏尔加河畔。

(待续本回下)

作者:面不改色([email protected],发现错误或有意见建议请不吝反馈)

监督:面无人色、面有菜色

版本:7.0

日期:2004-07-08

顾问:面面教团同仁(内部论坛:http://mm.yhiu.com,OICQ群:491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