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新茶
作者:孤心书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212

“贤,这是……”众人一脸疑惑地看着侍人送上来的茶具,桌上摆了不少东西:有红泥小炉、紫檀茶壶;还有玉脂一般的小瓷杯;另外还有两个白色瓷碗,装着炒制好的茶叶,碗上横着一把狭长的匙。这些东西是沈欢勉强记起后世那些繁杂优美的泡茶动作以及泡茶工具叫人弄出来的。

天然居是高档的地方,一切都有侍人服务,周季不知道从那里请回来了好些长得比较清秀的年轻女,由沈欢示范教以泡茶技艺,之后再由她们给客人服务。今次有一个技艺比较娴熟与高的侍女相侯着。

“诸位但看就明白了!”沈欢微笑示意侍女开始动作了。只见侍女熟练地生起火来,接着煮水,一会儿待水开后用匙舀着茶叶,开始炮制,之后把茶水筛到小茶壶里,片刻后简单的泡茶动作算是完成了,而茶水也准备妥当。

侍女一一把众人面前的小杯斟上茶水,之后退了开去。看着杯里迥然于平常茶液的东西,大家一脸惊疑与迷惑,这些绿油油色彩熏人的水,真的是能喝的茶?闻着袅袅升起的清香,又不禁想喝上一口。

沈欢淡淡地笑着,捧起小杯,示范性地呷了一口,慢慢地在嘴里品味着,只觉口齿生香,虽然炒茶的品种与技术都与后世有一定的距离,不过却也是高档次的东西了。

“好茶!”迫不及待地模仿沈欢动作的苏轼率先喝下一杯清茶,开始时小心翼翼有如对待大敌,呷了一口后微微皱了一下眉,砸巴砸巴嘴唇之后,终于体会到那股迷人的清香,只觉浑身畅,有如登仙羽化。整个人都轻了起来;是不客气地把整杯茶都慢慢品味了下去,少了姜物等味的清茶,竟然是如许的美味,配上那些有品次的泡茶动作,还有清淡地色彩,不由令人心动了。

“好茶,果然是好茶!”众人也学起苏轼的动作。喝下一杯后大觉痛,也都一齐赞了起来,虽不及平常大碗喝下去的畅,却也另有一番滋味,特别是他们这些号称文雅的文人,甫一接触,就喜欢上了这一套喝茶之法;虽然还不怎么习惯这些口味。但是那股清香。却不是他们所愿放弃的了!

“贤,这些是茶吗?怎么制作的?”欧阳修指着瓷碗里炒制过的干燥茶叶,疑惑地问着,这些散开来与平常地团茶大是不同,也怪不得他认不出来了。

三司使韩绛就比较干脆了,站起身来,拿起泡茶的茶壶,打开盖来,直接观察那些已经给开水泡了开来的一整张茶叶,不由呆住了。半晌后叹道:“贤。原来如此,你这位朋友真是奇人,能想出这种吃茶之法!如此密法,炮制出来的茶叶应该可以供应世人需求吧?若是如此,将又是我大宋一道财源,老夫敢说,一旦京城之人习惯了这种吃法。他日盛行天下也不是希奇之事。而世人的吃茶老法也该改变了!”

沈欢嘿嘿直笑,若不是这样。他把这法鼓捣出来做什么?其实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后来的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地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地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沈欢如今就凭着后世的见识改革了这制造方法,想不成功也难。

韩绛如此称赞,也不是没有理由:中国号称茶的故乡,前期就不必说了,太过简单,没有什么可言性。到了唐宋,终于进步了,不过还是茶饼茶团之类的东西。《宋史》就说茶分两大类:一是片茶,一是散茶。片茶与团茶差不多,制作工艺也算复杂,有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程序: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具模压饼、烘干。冷水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沈欢一下把心思沉迷在了这些时日观看三司卷宗的资料里。

心头突然警醒起来!该小心呀,韩绛是三司使,全天下的头号贩,该不会看上这炒茶方法要夺过去吧?这可是商业机密,虽知道炒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言,不过也该让自己形成品牌了你们再出来吧?

“不过苏某还是喜欢老的吃茶之法的!”苏轼很没良心地又喝下一杯清茶之后,开始怀念缅怀了,“大碗吃茶,也是人生事嘛!小杯嘬着,还是不痛!”

沈欢直接给他一白眼,在后世,喝茶若是牛饮,那是要给人大大鄙视地!不是斯文人地表现,沈欢不习惯当今的大碗喝茶之法,现在终于好不容易回到了以前的习惯,感动得都要哭了!

众人喝着茶,谈着天,不由高谈阔论起来,文人之雄,意气风,气氛一下像喝酒一般高涨起来。苏轼豪放,不拘小节,敲起桌,高吟起来:“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这是唐代号称“玉川”的卢仝所写的茶诗的经典部分,而这诗也是被称为写茶经典的诗歌,把喝茶之法与感情都溶入了进去,难怪文豪如苏轼,也要在喝茶喝得兴起地时候高歌一回。文人文人,会感情用事。这不,苏轼一高歌。点燃了他们文人内心中地那点热情,像火焰一样,熊熊燃烧,再也不能遏止他们对酒高歌对茶亦要高歌地感情!

“好一个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贤,区区几字。你倒是概括了卢仝这茶诗地用意,纵是卢仝复活,也该慰了!”苏轼大声赞叹,有时还拍着桌,比喝了酒还要难以遏止地激动,“贤情,苏某一直都是佩服的!”

“瞻兄真是太过奖了。你长小弟几岁。好几年前就名满京城,你的情,就是连欧阳先生都是赞赏的,小弟哪敢当得此言?如今瞻兄是贵为直史馆,他日成为朝廷栋梁也指日可待!”沈欢本着做人要低调的心思,极力谦虚,特别是在司马光的面前,不敢嚣张。

如今地苏轼不再是大理评事了。还在藩邸做皇的英宗赵曙就听说过了苏轼的名头,如今渐渐掌握权势,想把这个年轻人提拔上来使用。擢苏轼为直史馆的时候这里还生了一件比较有趣的故事。一开始是赵曙赏识苏轼。要大力提拔。准备按照唐朝的故事,升入翰林院,做知制诰。问宰相韩琦的时候,韩琦说苏轼是有大之人,当然该用在朝廷。不过应该一步步在朝廷培养,他日天下之人也就没有什么话说了,还会以为朝廷录用大。加尽心为朝廷所用。一旦提拔太,别人就难以信服。言下之意是说知制诰职位太高。还不适合苏轼。

赵曙想起当日告诫欧阳修不要对沈欢拔苗助长,当即反应过来,改口说升为修起居注呢?韩琦还是不同意,说修起居注与知制诰差不多,也不能给,之后建议给他一个能接近皇上又在馆地职位直史馆,这位是当日欧阳修建议给沈欢地,赵曙不同意,今次给的是大名远扬好几年的苏轼,也就没有犹豫地同意了。接着韩琦又说按照惯例,提拔苏轼,朝廷还是要他入馆应对成。这相当于升官考试,这次赵曙又担心又犹豫,生怕苏轼考不上落选。不过苏轼是什么人,那可是前任皇帝宋仁宗都称赞过有“宰相之”的人,一考即中,不久升为直史馆了。苏轼听到这事后还称赞韩琦是个道德长者,对他很感激直史馆这职位有点类似皇帝顾问的角色,能长时间接触皇帝,若有所长,他日重用也是正常。这也是沈欢说他前途无量的原因。

苏轼给沈欢一赞,又看到众多前辈在前,都给他们两人吸引了目光,激动了,笑着说道:“贤,别人酒兴上来,对酒当歌,今日面对好茶,不如也由我们两人对茶赋诗,由几位前辈鉴赏一番,如何?”

“啊?”沈欢身一哆嗦,苏轼是谁?那可是大文豪,大诗人,大画家,中国古代自欧阳修之后,还没有哪个人能有他在文坛的声望!而且据沈欢所知,苏轼一生喜欢喝茶,写下不少与茶有关的诗词,怕不是有好几十之多,与他比茶诗,怎么死都不知道!

沈欢哪里敢应下来,连忙说道:“还是不要了吧,今日好不容易济济一堂,诸位又多是饱学之人,晚辈哪敢放肆!不如喝喝茶,聊聊比较有趣之事,岂不是事?”

初五终于过了,这个年算是过得差不多了,接下来书生的时间也应该多点了,虽然接下来两个月有工作考试,不过至少能抽得出时间了吧。此书还是要坚持写完的,过年期间了十章,算是比较慢了。希望下面能点吧。今天是二月地第一天了,希望年有个好气象,地一个月里也能有进步。呵呵,此书到这里,也该到另一个场面了,前些天写得都很乱,包括这章,推进慢,这个书生还是知道的,好吧,再写一章练练手,下面就是精彩的。情节进度将会加,想必大家也看出来,王安石要回来了,此君一出,天下就精彩了,而此书的一段**也该到来。请大家继续支持书生,给俺动力吧!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