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话 起舞四座皆扬眉
作者:周玉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364

简介

新城公主新城公主年)是中国唐朝唐太宗最小的女儿,长孙皇后所生。$-$初封衡山公主,许配魏征之子魏叔玉,魏征死后,因留有奏章复本一事触怒唐太宗,最终“停婚仆碑”,婚约取消。后下嫁长孙诠,因长孙家族在与武则天的政治斗争中败落,长孙诠被流放州,不久便被武则天心腹暗杀。在东阳公主的推荐下,新城公主改嫁韦正矩。韦正矩不满公主,对她残暴无礼冬,新城公主突然死亡,死因不明,种种迹象表明,驸马韦正矩正是凶手。唐高宗大怒,于次年正月乙亥日下旨处斩韦正矩示众,韦氏家族举族流放。同时又迁怒做媒的九姐东阳公主,将她全家斥徙集州。

高宗以皇后葬仪将新城公主葬于昭陵,为众多陪葬墓中离太宗长孙后陵墓最近的一座。墓葬曾多次被盗,尸骨凌乱不全。考古学家在掘过程中,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墓中壁画上所有侍女的头像都被铲去。传说是因为高宗认为侍女们没有照顾好公主,对公主的死亡有责任,因此没有脸面陪葬公主于地下,遂下令铲去所有侍女头像。

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新唐书

新城公主,晋阳母弟也。下嫁长孙诠,诠以罪徙州。更嫁韦正矩,为奉冕大夫,遇主不以礼。俄而主暴薨,高宗诏三司杂治,正矩不能辩,伏诛。以皇后礼葬昭陵旁。

唐会要

永徽元年正月。衡山公主欲出降长孙氏。议以时既公除。合行吉礼。侍中于志宁上疏曰。伏见衡山公主出降。欲就今秋成礼。窃按礼记云。女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郑玄云。有故。谓遭丧也。固知须终三年。其有议。准制公除之后。须并从吉。此汉文创制其仪。为天下百姓。至于公主。服是斩。使服随例除。无宜情随例改。心丧之内。方复成婚。非惟违于礼经。亦是人情不可。陛下方奖仁孝之日。敦崇名教之秋。此事行之若难。犹宜抑而守礼。况行之甚易。何容废而受讥。伏愿遵高宗之令轨。略孝文之权制。国家于法无亏。公主情礼得毕。则天下幸甚。于是待三年服阕。然后降。

旧唐书

旧唐书.外戚传

(贞观)二十三年,(长孙操)以子诠尚太宗女新城公主,拜岐州刺史。

新唐书

晋王为皇太子。复拜左庶子。迁侍中。加光禄大夫。进封燕国公。监修国史。永徽二年。洛阳人李弘泰诬告太尉长孙无忌反。有诏不待时斩之。志宁以为:“方春少阳用事。不宜行刑。且诬谋非本恶逆。请依律待秋分乃决。”从之。衡山公主既公除。将下嫁长孙氏。志宁以为:“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固知遇丧须终三年。《春秋》。鲁庄公如齐纳币。母丧未再期而图婚。二家不讥。以其失礼明也。今议云公除从吉。此汉文创制。为天下百姓耳。公主身服斩衰。服可以例除。情不可以例改。心丧成婚。非人情所忍。”于是诏公主待服除乃婚。

生平事迹

新城公主是唐太宗嫡妻长孙皇后最小地孩子。也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小地女儿。在李世民二十一个女儿中排行老幺。

长孙皇后地先祖是鲜卑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在隋朝一直当到了右骁卫将军地高位。长孙氏十三岁便成了李世民地妻子。从此夫唱妇随。感情甚好。

由于家庭地影响。长孙氏有着敏锐地政治头脑和勇气。李世民最后能够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大唐天子地宝座。她居功甚伟。太宗也因此对妻子越地看重。登基后仅仅十四天就下旨封她为皇后。难得地是她从不以此自傲。当上皇后以后。反倒加倍地恭谨小心。对子女也严于管教。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务求面面俱到。

长孙皇后父亲早逝,她和同胞哥哥长孙无忌的生母高氏,并非其父的结之妻,乃是继弦。所以当父母俱丧以后,父亲前妻所生的哥哥长孙安业立刻摆出一副新任当家人的模样,把异母地弟弟妹妹赶出家门,逼得两兄妹只得投奔外祖父扬州刺史高敬德。尽管如此,长孙氏成为大唐国母之后,却对异母哥哥从前地过错闭口不提,还按礼制将长孙安业提升为将军。可惜长孙安业心里有鬼,老觉得长孙皇后的宽容背后一定另有名堂,所以最后居然谋反叛乱。事之后,太宗要跟这个可恶的大舅子算总帐,处以极刑。长孙皇后闻讯,赶到太宗面

前,磕头请求丈夫饶他一条性命固然犯下死罪,但是他从前对我不慈爱的事情广为人知,如果现在处死了他,世人就会说,皇上是因为我的缘故而惩处他的,这对皇上的名声是一大拖累,所以还求你放他生路。”长孙安业就此逃出生天。

长孙皇后竟有这样的心胸和政治感觉,真是不可思议。

长孙皇后不但是严于律己,她还写下了《女则》,对后宫妃嫔及公主宗女们严加要求。

在这种情形下,长孙皇后所出地女儿们,在史书上留下的名声都很是不错。——儿子们是个例外。也不在我们要讨论的范围内。

长孙氏地大女儿封长乐公主,下嫁给长孙冲(看驸马的姓就知道,是一场亲上加亲。)

唐太宗李世民因为与长孙氏伉俪情深,虽然儿女满堂(十四子二十一女),但是对长孙氏所生的嫡出儿女还是很看重的。更何况嫡长女要嫁地又是长孙皇后的娘家人,就更有特事特办地理由。所以在给长乐公主办嫁妆的时候,李世民下令:照妹妹永嘉长公主出嫁时地嫁妆数量翻一倍陪送长乐公主。

这道圣意刚下达,就招来了魏徵的抗议。魏徵说:“从前汉明帝分封皇子时,说我地儿子岂能与先帝的儿子同等?那毕竟是他们的长辈,所以他们只能得到叔辈们所得的一半。现在也是一样,长公主的位份要比公主尊贵,公主的嫁妆怎能过长公主一倍?国家有严格的制度,哪是能够随意逾越的?”

魏徵的“认死理”,李世民是早已领教过的,知道如果不照办会是什么后果。于是再次下旨,将长乐公主的嫁妆减为永嘉长公主的一半。——拿脚丫子都能想得到,李世民被迫改主意的时候,肚皮里一定又咒了魏徵一串“该死的乡巴佬”。

李世民这股子气直到退朝都还没有消尽,一回后宫就向长孙皇后诉苦。谁知长孙氏一听,却非常赞成魏徵的谏言和陛下乃是夫妻之情,说话时都还往往要注意你的情绪脸色,魏徵不过一介臣子,就敢犯颜直谏,真是维护社稷的国家栋梁啊。皇上你能够采纳他的谏言重用他,也是为了国家呀。”

唐太宗听长孙皇后这么一说,顿时龙心大悦,觉得自己的胸怀的确是有那么一回事。心花怒放之下,立刻下旨,派人将四十匹帛、四十万钱送到魏徵家里去。

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成长的长乐公主,出嫁时已是贞观六年,四年后母亲去世,父亲对她的要求仍然很严格,仿佛是要在她的身上找到长孙后的影子一样。

不幸的是,长乐公主确实也象她的母亲那样,身体很弱。长孙皇后有哮喘病并因此早逝,而这种病很可能遗传给了她的女儿。其实不用父母严加管教、耳提面命,长乐公主的身体也不允许她有任何出格的想法或行为。更何况那时的长孙家有一位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做家长。她象母亲那样,谨慎小心地度过了余下的人生。

长乐公主准确的生卒年月已无可考,但在她出嫁十八年后,她的弟弟高宗李治继位,

我们在李治的本纪行踪里,找不到关于长乐公主的片言只字,只看得到他探望异母姐姐高阳等人的记载。做为皇帝的同胞姐姐,这种情形是很不一般的。唯一的解释就是,长乐公主早在太宗年间就早逝了,推算起来,她恐怕连母亲那样的寿命(三十六岁)都没能享到。

长孙皇后的第二位女儿封为晋阳公主,闺名李明达,小名兕子,意思是小母犀牛。犀牛是一种粗蛮的动物,给女孩儿起这样的乳名,用意就在于希望娇柔的女孩能够象犀牛那样易养好长,能够抵挡一切风雨。在这充满父母怜爱的乳名之后,晋阳公主却没有享受到多少父母的雨露阳光。太宗儿女众多,妃嫔成群,那是不用说了;疼爱小晋阳的生母长孙皇后,更是早在她四岁左右就撒手尘寰。

母亲死的时候,晋阳公主还不知个中滋味,没有什么反应。然而时间稍长,她就现身边的一切都不同了。仅仅过了一年,五岁的小晋阳就忍不住在母亲曾经生活过的宫室里拼命寻找母亲,当明白再也找不到之后,她痛哭起来。——没有母亲,确实是不同了啊,长孙氏死后,妃嫔争宠日盛,二次立后、以至图谋夺去元后子嗣储位的事儿,在大唐后宫里此起彼伏,父亲家国两忙,哪还有空来仔细照顾这个小小的女儿?而同母所生的哥哥承乾与李泰,也不停地争权夺势,更没空管这个妹子。所有的这一切出了小公主的承受范围。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6.,章节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