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苏桐对“干”情有独钟
作者:白饭如霜      更新:2019-07-25 05:57      字数:2468

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第二天一早开会,苏桐把他这个新想法一说,王建平忍不住又开始抓头发,创业未半而头顶先秃,这是一个平常而悲伤的故事。

“你要做一个智能系统?”

“是的。”

“我没听错的话,是一个结合产品开发与生成、人员管理、客户管理以及销售指令这些模块的智能系统?”

“是的。”

王建平苦着脸看他:“为什么?”

苏桐坐正了身体,说话速度放慢,这是他对待某件事十分严肃的象征:“第一,咱们现在的产品没有即时反馈和数据追踪,开发团队瞎开发,教练团队瞎教,客服瞎忽悠客人:你瘦了!!你真瘦了!什么?你体重还高了?那是因为增肌了啊!!”他模仿销售的话还活灵活现的,主要是因为在那家英文学校待过,话术虽然内容不一致,章法差不多,销售跟客人讲话的腔调也是一模一样的。

王建平忍不住笑起来摇摇头,苏桐继续:“第二呢,速9的模式,是轻资产、重社群,客源锁定方圆两公里之内的居民或上班族,超过就没戏。这个区域之内对健身有需求的人是一定的,即使深挖到底,也不可能有存量十倍那么多,所以咱们的发展,是受制于地域的。”

“我知道,所以咱们才要融资,好密集开店把速9的模式推下去啊。”

密集开店,是王建平的执念,也是他心目中一个连锁实体做得成功的最重要标志。

很多年前,他第一次去日本旅行,在东京发现有一家叫作“nova”的英文学校,其校区之多,令人难以想象,在东京城内一个区这样的弹丸之地,能够密集地开上几十家甚至上百家。

那是日本no.1的英文学习品牌,最高峰的时候曾经在东京一地雇用超过两万名外籍员工。

在任何街头举目一望,就见到属于自己的品牌,这成了王建平深藏于内心的梦想,而他所想象的场景,就是以东京所见的nova为蓝本的。

后来nova宣布破产,其陨落的原因并非来自高速扩张,而是管理层公关失误,得罪了当权的地方政界要人,导致连续输了几场大官司,法院开出禁令,nova营业可以照旧,但一年之内不准招收新学员,也就是完全不能有收入。

如此庞大的公司,销售中断,现金流很快枯竭,随即就兵败如山倒,一场大梦,化为无形。

王建平并不知道后来这些,十几年过去了,他心中的蓝图,仍鲜活如初。

苏桐在某种程度上同意他这个观点:“是的,咱们必须开店,对实体连锁来说,规模和渠道是王道。”之后手挥舞了一下,从高处往下劈,“但我们的特点,还要加上一个轻专业、重效果,这样才能快速扩张,而且后期能够下沉到二、三线城市。”他总结了一下:“就是把速9做成一个健身界的十元店!拼多多!”

王建平听到这两个比喻有点不爽,嘀咕了一句:“什么跟什么。”

苏桐是认真的:“王总,你想想看,常规的健身行业,瓶颈非常细,要么走专业高端路线,要么走大众连锁,两个方向都走不远,为什么呢?是因为成在专业,败也在专业。”

专业教练、体系、场地、器材、课程,全都要大笔投入和长期维护。

但为专业买单的人其实是最少的,既需要长期培育,又需要精心维护,越到后来越挑剔。

他们的回报也许能为一家或者十家连锁店撑起生存基础,带来利润,但绝对对开一百家一千家没有帮助,而到了后者的量级,运营难度之高,远远超过任何人的想象。

纵观国内,有哪一家健身房是真的能遍布五湖四海的?扩张不动的原因,不外如是。

“在需要快速扩张的连锁行业里,人是最有用的,也是最没有用的。”苏桐如是说。

他心目中的系统,就是覆盖所有需要具备高度专业的人持续投入才能做的事,包括教练团队培训、课程开发与输出,以及用户大数据跟踪管理——专业人士只需要谋始就行了,其他的交给机器,这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智慧与科技结合起来的最好方式。

王建平推着自己的轮椅在办公室里绕了几圈,他在思考,而苏桐看得出他渐渐振奋起来的神色,好一阵子,他抬起头看苏桐:“这玩意儿很贵。”

“是的。”

王建平摊摊手:“我们没什么钱。”

“我知道。”

这时候,苏桐抖出了最后的包袱,原来他并不是像之前说的要立足长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是回到了投资人本色的鸡贼上:“系统本身呢,其实是将来才需要用的,现在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融资,那就跟模特面试一样,不需要给看全身裸体,胳膊腿儿露一露,有照片看脸就行。”

王建平精神了:“你想先弄个模型出来,给投资人看?”

苏桐笑:“是的,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花一点小钱,让人给咱们整个有时限的试用版出来,收上一两个月数据,那就齐活了。”

王建平一拳砸在手心里:“干!”

苏桐对“干”这件事一直情有独钟,不管后面接的宾语是人还是物。他对王建平现在也算得上是情有独钟,因为自从和四平接触后,王建平真的是给了他最多的信任,最大的自由,他从哈佛出来到华尔街,秉承的是“资本家以高薪待我,我以加班报之”,而中国人更认同的是更传统的“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加班的风险即使会过劳死,国士的风险即使会一场空,但苏桐觉得都可以一试。

既然要干,接下来第一步,就是要在业内找到愿意给他们低价做demo,甚至能在实际场景限期应用的系统供应方,而这其实也是最难的一步——低价两个字,就是拦路虎。

所谓做生不如做熟,苏桐回到自己办公室,一屁股坐下就拿出手机来看通信录。他以前投过不少科技企业,现在就看有没有自己跟创始人直接认识的,业务也对口的能搭个关系,而另外有几个姓名前标注麻省理工或波士顿的人,也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因为这些人要么是在硅谷做工程师,多多少少能给提供一些技术指导或门路,要么就已经在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大潮中下了海试深浅,不知道现在淹死没。

那些没淹死的,也许就已经变成大鱼了。

苏桐把他们的名字一个一个圈出来,再加上网上搜索到的能承接类似系统的供应商,单独建了一个名单,给王建平发了过去,顺便写道:“我这几天找这些人去谈一圈儿,就不来办公室了。”王建平回了一个好,然后告诉他:“我这几天也要去一趟大凉山,快过年了,给那边的孩子送点东西,咱们回来见。”

各自的工作就这么安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