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作者和批书人行踪之谜 4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2161

曹雪芹留在《红楼梦》以外的唯一诗句是:“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白傅指白居易,他的两个侍妾樊素和小蛮能歌善舞,所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说的就是她二人做戏时的情形。曹雪芹的这句“定叫蛮素鬼排场”,无意中折射出了红楼梦“以文为戏”的创作理念,为女儿的“蛮素”角色提供了依据。

如此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书中为什么有金陵十二钗,就有十二戏子与之对应;有大观园,就有梨香院(梨园)与之对应;有林黛玉,就有和她相像的戏子与之对应;有史太君,就有能说会道,擅长“斑衣戏彩”的王熙凤与之对应。所谓人生如戏,人生如梦,作者正是通过戏剧的形式,通过梦幻的方式,再现了自己的人生,再现了一段真实历史,再现了一曲人间悲歌。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眼泪都融进了戏中,融进了梦中,也融进了女儿的春恨秋悲之中。

要知道,在隐事方面作者有一个强有力的秘密武器,这个武器的名字就叫“分身法”。它的特点是:用多人隐喻一人,把主人公的思想品德、性格特征、地位身份以及坎坷经历,分别隐藏在许多人身上,用化整为零的手段来达到藏而不露的目的。也就是说,全书的主角虽然只有宝玉和黛玉二人,但主人公的很多信息并不是全部放在他们身上,而是通过其他人来表现,尽量发挥陪衬者的作用。

第十九回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对这个方法作了很明确的暗示。宝玉为了给犯困的黛玉提神,给她讲了一个故事,说:林子洞里的一群耗子精为过腊八筹划到山下的庙里去偷果子。有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自告奋勇去偷香芋,众耗子见他“怯弱无力”,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不想让她去,她却说:

“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此去管比他们偷的还巧呢。”众耗忙问:“如何比他们巧呢?”小耗道:“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岂不比直偷硬取的巧些”。众耗听了,都道:“妙却妙,只是不知怎么个变法,你先变个我们瞧瞧。”小耗子听了,笑道:“这个不难,等我变来。”说毕,摇身说:“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众耗子忙笑道:“变错了,变错了。原说变果子的,如何变出小姐来?”小耗子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香芋”即“香玉”,而“香玉”就是黛玉,她是书的灵魂,所以成了小耗子想方设法“偷取”的对象。这个“故典”说明,所谓“分身法”就是用以假乱真的方法达到窃取“真事”的目的。脂批对这个方法赞叹不已,说:“果然巧,而且最毒,直偷者可防,此法不能防矣”。可见,以假乱真的“分身法”是作者用来隐藏真事的法宝,没有它“将真事隐去”就无法实现,没有它作者的传奇经历也无法载入历史。书中的美女就是一群耗子精,她们是作者“明修暗渡”的得力助手,是历史信息的传递者。

清王梦阮在《<红楼梦>索隐提要》中,对此有很精辟的论述,他说:

看《红楼梦》万不可呆板。大抵作者胸中所欲言之隐,不过数人数事,若平铺直叙,只须笔记数行,即可了此公案,尚复有何趣味!惟将其事隐去,演出一篇大文,叙述贾府上下几三百人,煞是热闹。然本事固甚有限,以假例真,傥拘拘一事一人,僵李代桃,张冠不得李戴,则全书不但人多无著,而且颠倒错乱,牵合甚难。作者惟以梨园演剧法出之,说来方井井有条,亦复头头是道。盖上下数百人中,不必一一派定角色,或以此扮彼,或以此演此,或数人合演一人,或一人分扮数人,或先演其后半部,再演前半部,或但用之此一场,即不复间其下一场。如此变动不层,乃见偌大舞台中,佳剧叠更,名伶百出,无拥挤复杂之病,不然粉墨皆登,昆簧杂奏,虽作者亦以人多为患矣。

这段话不仅直接道出了作者以戏剧手法演绎真事的事实,还说出了演员的角色并不固定,他们根据需要上场,有时是“一人分扮数人”,有时是“数人合演一人”。这其实就是“分身法”在人物身上的具体运用。

根据“分身法”的原则,作者或批书人的信息不可能放在一个人身上,所以除了一僧一道外还应该有其他人。他们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探春和惜春。探春和惜春的名字里隐含“叹息”二字,这两个字与作者的“一把辛酸泪”直接相通,所以在她们身上有作者的影子就不足为奇了。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探春背后的原型到底是谁。

探春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她第一次上场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她的才华虽不及薛林,但她的聪颖灵秀却在其他姊妹之上。更重要的是,书中明确暗示她的身份与元春相当,地位尊贵显赫。

谁都知道,探春心高志大,是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她精明的管理才能,掌控大局的魄力,刚正严明的作风,无一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其有不亚于凤姐的才干,被凤姐视为左膀右臂,成为了协理荣府的最佳人选。脂批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回的回后批道:“探春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者。”如此高的评价,除了协理宁国府的阿凤外,恐怕再没有第二人。我们看到,探春治理荣府敢做敢为,不畏艰难,不避前嫌,奉公守法,行事果断,充分展示了其精明干练,敏锐坚定的优秀品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