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朝代年纪和主题思想之谜 9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2360

(4)、元春判词的暗示

可以说,关于“年纪”最直接、最明确的暗示莫过于元春的判词。元春是一代君王诞生的标志,她的命运必然与朝代更迭有关,而朝代更迭必然要涉及到“年纪”的问题。所以,作者把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隐藏在了她的判词当中,隐藏在了她的命运当中。判词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谁都知道这是元春的判词,但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元春并不是真元春,而是假元春。也就是说,她不是甄(真)妃,而是贾(假)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里面的信息没有一条与真元春的特点相符合,倒是与假元春的高度一致。那么真元春和假元春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年龄不同。真元春的年龄被称之为“芳龄”,所谓“芳龄永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芳龄”又该如何界定呢?“蘅芜苑”门上的一幅对联给出了明确答案,这副对联是:“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醚梦亦香”。“豆蔻”和“酴醚”就是这个年龄段的重要标志。豆蔻年华一般用来比喻妙龄少女,唐代诗人杜牧《赠别》诗中就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可见,豆蔻一般指十三岁左右的女子。酴醚在春末开花,王琪《春暮游小园》诗说:“开到荼蘼花事了”,说的就是酴醚开花预示着春天将尽。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十六岁正是女子择偶的年龄,她们一般在这个时候嫁为人妇,叫做“出阁”。出阁的女子等于青春已过,被称作暮春,所以酴醚花代表十六岁。由此可见,元春的“芳龄”是有严格限定的,在十三岁到十六岁之间。

可是,判词里的元春已经是二十来岁,远远超过了这个年龄,与“芳龄”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她不是真元春。作者的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就把这个元春直接归为假的范畴,归为旁门左道之辈。

第二、花季不同。在文人的笔下,妙龄少女也叫花季少女,他们就像春天盛开的花朵一样婀娜多姿,清纯美丽。初春是桃花和杏花盛开的季节,花季少女大都以此为比。比如探春是杏花,袭人是桃花,湘云是海棠花,毫无疑问,这些花都与春天有关。但是,判词里的元春既不是桃花,也不是杏花,更不是海棠花,而是石榴花。我们都知道,石榴在夏季才开花,与春天没有任何关系,因此石榴花就直接暴露了其假的性质。

第三、属性不同。元春是瑞雪的象征,它来自天上,既高贵又纯洁,具有“水”的属性。但判词里的元春却是火,因为榴花在夏天开花,自然带有“火”的性质,所以用“照宫闱”来形容。正是这个“照”字暴露了其假的特征。尽管她有幸“争得初春景”,成为独占鳌头者,但其假的属性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上述三点足以说明判词里的元春不是真元春,而是假元春。那么真元春此时在哪里呢?真元春此时已踏入黄泉,梦归金陵,再也没有与“爹娘”相见的机会。《恨无常》的曲子说的就是她,曲子的内容是: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个曲子说明,造成真元春命归黄泉的是“无常”的到来。什么是“无常”?“无常”指的是阴谋篡位的悖逆之举。由于这种行为不按规矩出牌,不安法度行事,且来的十分突然,让人猝不及防,故被称作“无常”。“无常”的到来,让真元春没有了立足之地,不得不走上一条绝路。“家乡”指的是“宁”和“荣”,这本是元春的必然归宿,也是贾府的必然归宿,可是现在却是“一损俱损”,“宁”、“荣”不复存在,何来“家”呢?“爹娘”指的是王法,指的是规矩,指的是秩序,元春是它的产物,贾母和王夫人就是它的代表。“望家乡,路远山高”恰恰说明,真元春并没有出现,“宁”和“荣”并没有出现,“家乡”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府”。

那么,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虎兔相逢大梦归”给出了答案。“虎兔相逢”指的正是康熙和雍正交替的年份。“虎”指壬寅年,也就是1722年,这一年的十一月康熙驾崩。“兔”指癸卯年,也就是1723年,这一年是雍正元年。由此可见,虎兔代表了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交替的时间,而这个时间正是假元春“三春争及初春景”,真元春梦归黄泉的时候。这就是故事发生的年纪,也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真元春死于“虎兔相逢”之年,假元春生于“虎兔相逢”之年,二者在同一时发生,这就叫“你死我活”。《恨无常》的曲子说明,康熙的继位者没能到位,因为这个位置被人“捷足先登”,造成了主人公“半途而废”的千古奇冤。

上述四点足以表明,《红楼梦》反映的是康熙遗诏之谜案,书中的真假指的正是康熙继位者的真假,书中的贾府指的正是雍正王朝。那么,书中的真元春是谁呢?或者说康熙指定的接班人是谁呢?这一定是大家现在最为关心的问题。要知道,这个谜团一旦揭开,主人公和作者的真实身份也就大白于天下了,不用说,这一定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但这个问题笔者在这里暂不讨论,留待下一章披露。

笔者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想必读者对书的主题,故事的朝代年纪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红楼梦》和《石头记》是这本书常用的名字,但它还有另一个名字,而这个名字更能体现书的主旨,更能反映作者在说什么的问题。这个名字就是《嗣书》。

你可能觉得这两个字很有些耳熟,没错,它和《四书》读音相同。宝玉说过这样的话:“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他的意思是说,《红楼梦》的主旨就是“嗣书”,如果有其它的想法都该彻底摈弃。《四书》在书中多次被提到,表面上看,好像作者对《四书》情有独钟,推崇备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并不是在宣扬儒家思想,崇尚孔孟之道,而是因为《四书》和《嗣书》谐音,正好用来影射书的主旨。所以,凡出现《四书》的地方,我们都要另眼看待,脑子里要多一个问号。(第七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