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暖香坞灯谜之谜 5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2336

第三、林黛玉的诗: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鰲背三山独立名。

这个灯谜与皇位被篡夺有关,由于篡夺者篡夺的是林黛玉的位置,故而事情的真相由林黛玉来揭示。诗中把篡位者比作不受任何束缚的野马,以狰狞的面目半路杀出,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跨越了不可逾越的壕沟,取得了独占鳌头的优势,成了天下的主人。

这首诗一看就明白,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地方,只要知道它的背景,直接对号入座就可以了。“騄駬何劳缚紫绳?”与“眼前道路无经纬”意思一样,指的是扰乱朝纲,无法无天者。“主人指示风雷动”中的“主人”不是指哪一个人,而是指“妄动风月之情”的勃勃野心。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雍正半路杀出,在夺嗣野心的驱使下,采用阴谋卑鄙的手段夺取了皇位,成为独占鳌头者。为什么把他比喻成一匹“野马”呢?因为雍正生于1678年,属相为马。作者把他比作脱缰的野马,来势汹汹,横行无忌,恰恰反映了他无视国法家规,没有道德底线,为所欲为的本性。

第三、薛宝琴的《怀古绝句》之一《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赤壁”乃“赤璧”,指宝玉,因为他来自“赤瑕宫”。之所以把皇权称之为“赤璧”,是因为它炙手可热,谁看见都要眼红,谁对它都要疯狂追逐。这个灯谜指的是康熙驾崩之后,在后宫上演了皇权争夺大战,结果发生了“火烧赤壁”的一幕。所谓“水不流”,指清明不彰,正不压邪,出现了壅塞不通的现象。言外之意,“赤璧”被雍正横刀夺走,所谓“驰城逐堑势狰狞”体现的正是这一点。

“舟”即“九”,指九五之尊的皇位。把皇位比作“舟”,说明属性为“水”的人才配坐这个位子,因为水能载舟。所谓“徒留名姓”说的是奉诏继位者有名有姓,大家都知道他是谁,只是对外没有公开罢了,所以是“徒留名姓载空舟”。这句话指的是秘密立储的情况,“空舟”就是虚位以待,表面上看它尚未有归属,但实际上它已是名花有主。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喧阗”指的是皇子们对谁是真正的奉诏继位者产生了激烈争论,以至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阗”是门中有真,这个“门”指的是皇位,“真”指的是真正的嗣子。大家为“真”是“水”还是“火”喧闹一阵之后,结果发生了“火烧赤壁”的一幕,不仅将“真”烧毁,也将“舟”吞没。

这个灯谜的意思是说:皇子们为谁是真正的奉诏继位者争吵不休,对雍正的说法根本不相信。但争吵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在皇宫上演了骨肉残杀的“赤璧大战”,反对雍正的阿哥们一个一个的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无限英魂在内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实际上是康熙生前夺嗣大战的延续,也是它的结果。

第五、《怀古绝句》之二《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这个“徒留名姓”的人究竟是谁呢?或者说“水”和“火”的赤壁大战,“火”是雍正,“水”又是谁呢?《交趾怀古》给出了明确答案,他就是马援。

马援是历史上有名的将军,他的功劳主要在西部战场上,所以是“声传海外播戎羌”。“戎羌”指的是西北西南一带的羌族,马援在这里征战多年,战功赫赫,威名远扬。但可惜的是,他最后不是死于沙场,而是死于南征的蛮荒之地,所以诗的题目叫《交趾怀古》。马援当然只是一个代称,其背后的那个人才是我们要找的真嗣子。那么,马援指的是谁呢?他指的是在西部镇守多年的抚远大将军十四阿哥胤祯。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这句话说的是:胤祯在抚远大将军任上能严肃军纪,整饬边防,克尽职守,屡建奇功。“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作者借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来说明,十四阿哥在皇子中功劳最大,大家一致认为他才是康熙钦定的接班人,并非是空穴来风。也就是说,民间盛传四阿哥夺了十四阿哥皇位,并非是捕风捉影,而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为什么这么说?楚汉相争时,张良使用诈计,吹笛作楚歌扰乱项羽军心,以为汉人已得楚国,致使楚军军心动摇,大败于垓下。作者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以此表明雍正陷入“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并不是别人使用计谋故意栽赃陷害他。这就是“铁笛无烦说子房”所要表达的意思。

“交趾怀古”的题目,强调了将军是在南方遇害,最终栽在了“火”的手里,因为南方代表“火”,代表污浊之气(瘴气)。当然,这个“火”指的是雍正。

第六、《怀古绝句》之三《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首诗说的是康熙册立的第一任太子胤礽。胤礽才一岁半就被康熙立为太子,一生都处在权力的风口浪尖上,整天地心掉胆的日子。涉世不深的他就像一片无助的叶子,一会被推向浪尖,一会又被卷入谷底,饱受权力争夺之苦。可以说,从他懂事起,就没有过过一天清静天平的日子,即使被废黜之后,他的生活依然没有得到片刻的安宁,所以是“牵连大抵难休绝”。他的悲剧可以说是历史上所有嗣子悲剧的一个缩影。

由于胤礽是不到两岁就被立为太子,所以诗中说他是“无端被诏出凡尘”。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愿意,都把你摆在了这个位置上。然而,一旦坐上了这个位置,就像坐在了火山口上,随时都有被“火”吞噬的危险。他在位近四十年,遭遇了二立二废的磨难,经历了被圈禁、被迫害的折磨,其中的痛苦,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历史证明,凡是过早被立为太子的人,几乎都得不到善始善终,胤礽的遭遇再次印证了这一点。1725的一个寒冷冬日,他在被雍正的囚禁中默默的走完了自己悲惨的一生,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声的叹息。作者抱着极大的同情,用“莫怨他人嘲笑频”,为他的这一生画上了句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