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红楼梦》创作地点和创作时间之谜 8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1      字数:2031

很显然,作者不愿再次遭遇“散”的命运,因为这个“散”意味着与历史的离散,与真事的离散,与自己梦想的离散。对于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来说,没有比这个结果更令他伤心,更令他失望,更令他气馁的了。正因为如此,他在书中和题壁诗文中都强烈的表达了“合”的愿望,表达了对未来充满期待。那株孤独绽放的兰花,不仅是其身份的象征,也是其这一愿望的体现。它所期待的“合”,即与画面中心的“菱花镜”之合,与六角形图案中的“早立子”和“龙”之合,当然也期待与《红楼梦》之合。

书写者以“拙”自称,体现的正是大智若愚的特点。这个特点在《红楼梦》中表现得也很突出,我们不仅在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身上可以看到,在宝钗身上也能看到。作者对宝钗性格的描述,特别强调了其“愚”和“拙”的一面,他说:

(宝钗)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鬢儿,蜜合色绵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所谓“藏愚”“守拙”,就是大智若愚的意思。宝玉对宝钗的戏,与宝玉对黛玉的戏遥相呼应,二者所体现的都是宝玉持镜自照的寓意。也就是说,宝玉眼中的宝钗和黛玉,实际上都是他自己的形象,所不同的是,一个是金,一个是玉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藏愚”“守拙”表面上看说的是宝钗,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形容。

由此可见,题壁诗文中的“拙笔”与《红楼梦》中的“藏愚”“守拙”意思一样,都体现了作者以“拙”示人的意图,都表现了这部作品“藏而不露”的创作策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题壁诗文的书写者和《红楼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他就是十四阿哥胤祯。

7、从时间上看

题壁诗文除了有署名以外,还有书写上去的具体时间,它出现在第一首扇形诗的落款处,原文是这样写的:“岁在丙寅清和月下旬,偶录于抗风轩之南几。拙笔学书”。“丙寅清和月下旬”就是书写者书写上去的具体时间了。“清和月下旬”不难理解,指的是农历的四月下旬,但“岁在丙寅”就不好确定了,它究竟知道是哪一年呢?要知道,自乾隆以来有三个丙寅年,它们是:乾隆十一年(1746)、嘉庆十一年(1806)、同治五年(1866)。它应该是哪一年呢?有学者认为,“丙寅”指的应该是嘉庆十一年,理由是39号院原来是一个名叫“健锐营”的兵营,始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在此之前这里什么都没有,所以不可能是乾隆十一年。

然而,问题是只有乾隆十一年才能与《红楼梦》对得上号,其它时间都与它毫不相干。前面说过,目前发现的《红楼梦》最早抄本是甲戌本,“甲戌”是乾隆十九年,也就是1754年。如果说这本书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以甲戌年为完成年来推算的话,它的创作时间就应该是始于1745年前后,这个时间正好与乾隆十一年(1746年)相吻合。问题是,在乾隆十一年的时候39号院是否存在,如果根本不存在,这个吻合也只能算作是一个巧合,没有任何意义。

不过,笔者认为,从39号院曾经是“建锐营“的历史来看,兵营与带兵打仗的十四阿哥胤祯之间肯定有某种必然的联系。想想看,他要以结社的方式创作一部涉及皇家敏感话题的真实历史,选择哪个地方最稳妥、最安全呢?当然是兵营,这个地方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原因很简单,这里有他忠心耿耿的老部下,有和他出生入死的同僚,还有与他意气相投的皇室成员。只有在这里结社,他才不会有后顾之忧,才可能一呆就是十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只有兵营才具备抗拒政治风暴的能力和条件,只有兵营才是最安全的避风港,只有兵营才能营造一方自由的天地。如果选择其它地方,肯定达不到这个效果。

当然,由于笔者手头没有更多的资料对39号院存在的时间做出具体的判断,也只能从情理上加以推论。假设笔者前面阐释的所有观点都能成立的话,那么关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也只有一个选项,就是乾隆十一年。这个时间把《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划定在了一个比较确切的范围,这就是1745年到1754年之间。这个范围与红学界之前认定的范围高度一致,这也恰恰说明了,“丙寅”为乾隆十一年的可能性比较大。

题壁诗文就像一个时间隧道,把我们带回到了1746年那个风和日丽的春夏之交。可以想象,当时的39号院可谓热闹非凡,许多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聚集在这里,他们边策划、边切磋、边研讨、边写作,紧张而又怡然自得,忙碌而又超然洒脱。张宜泉的“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正是这一创作生活的真实反映。

39号院实际上就是“不受尘埃半点侵”的世外桃源,是超凡脱俗的“藕香榭”,是生产精神食粮的“稻香村”。有着“霜晓寒姿”的“稻香老农”,就是隐居在这里的主人公胤祯。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精神,与他的创作团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这里默默耕耘,辛勤工作,用了十年的时间创造了中国文坛的一大奇迹,完成了一部惊世骇俗的鸿篇巨制——《红楼梦》。(未完、待续)